A.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中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2.[河北邢台2018月考]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周文王死后,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我这里”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 )
A.都关注国家兴盛与否 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C.都以人为哲学研究对象 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3.[广东2018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土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4.[河北保定2018期中]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由此可知,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B.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C.强调人类思维的相对性 D.突显品德的重要性 5.[重庆巴蜀中学2018月考]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仁爱至上 B.人文关怀 C.强调民本 D.批判怀疑的态度 6.[山西太原2018期中]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有一天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公孙龙就开始论证他的“白马非马”,最后他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白马进城了。下列古希腊哲学家中和公孙龙风格类似的是( )
A.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7.[湖南张家界2018三模]“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收藏了大量古典作家的书信、手稿,他从发现的西塞罗信札中认识了生活中和学术上的西塞罗,也了解了罗马共和国晚期政治和文化原貌。彼特拉克未完成的《西塞罗传记》仍被视为“新史学第一项重大的成就”。彼特拉克意在( )
A.恢复古典文明面貌 B.设计理想社会蓝图 C.弘扬科学革命精神 D.弘扬古代人文理念 8.[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8期中]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9.[天津河西2018一模]有学者认为卢梭所强调的自由是社会自由,“自然的自由”术语不过是刚刚演变为人的猿身上尚未彻底褪去的尾巴。卢梭把社会自由看作受公意约束着的自由,“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据此推断,卢梭的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保证个人权利不受侵犯 C.体现开明专制的政治观 D.利于政治权力相互制衡 10.[四川名校2018诊断]伏尔泰称赞“牛顿把他的工作推到人类思想从未达到的最大胆的真理”,并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信》。伏尔泰此举的目的是( )
A.借牛顿之名宣扬理性学说 B.推动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 C.强调启蒙思想是科学产物 D.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11.[河南中原名校2018第二次质量考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想,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被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整理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2 . [广东五校2018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4-5 世纪 中国思想家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意大利思想家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12 -13 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世纪 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15-16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世纪 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上表是自4世纪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的部分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突破点 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对比
1.C【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普罗泰格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普罗泰格拉和孔子所处时代,东西方几乎相互隔绝,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讲述到普罗泰格拉怀疑神灵,肯定人的价值,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也体现出孔子重人事的主张,因此普罗泰格拉 和孔子的观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格拉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希腊当时的主流思想,而孔子的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主流,故D项错误。 2.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根据题目中“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周文王死后,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我这里”得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均关注国家的兴盛,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属于孔子的思想,属于苏格拉底,故B项错误;题目中提到的是天下事,并未提到人,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D【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对政治的影响。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诸多途径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
4.B【解析】本题考查普罗泰格拉与孟子。超自然力量与材料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人是万物的足度”“万物皆备于我”都是强调人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思维的相对性,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故D项错误。
5.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仁爱至上”是先秦儒家思想,不是《诗经》和智者学派命题的共性,故A项错误;《诗经》赞美爱情,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价值,体现的都是人文关怀,故B项正确;“强调民本”是重视民众,这是先秦儒家的思想,不是材料中东西方思想的共性,故C项错误;《诗经》赞美爱情,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的是人文主义,不是批判怀疑的态度,故D项错误。
6.B【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思想对比。泰勒斯主要是研究自然哲学,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崇尚辩论,甚至陷入诡辩中,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故D项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披着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外衣,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未设计理想社会蓝图,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文学而非科学,故C项错误;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题干中“也了解了罗马共和国晚期政治和文化原貌”,说明他重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
8.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和西方宗教改革。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的是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体现了人文精神,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地位,“不知孔子何自可尊……随人说妍,和声而已”反映了李贽反对对孔子的盲目崇拜,肯定人的独立思考,二人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均没有上升到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的高度,故C项错误;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
D项错误。
9.A【解析】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卢梭强调的社会自由,是受到公意约束的,即受社会契约的约束,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卢梭强调的是社会自由,不是个人自由,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卢梭主张共和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社会自由受公意约束,与权力制衡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10.A【解析】本题考查伏尔泰的思想。材料中讲述的是伏尔泰称赞牛顿以及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这反映了伏尔泰是希望借助自然科学来宣传启蒙思想中的理性主义,故A项正确;伏尔泰去世于177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故B项错误;伏尔泰只是出版介绍牛顿学说的读本,并不意味着启蒙思想就是来源于此,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他出版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的目的是宣传启蒙思想,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是客观影响,故D项错误。 11.(1)共通之处:都强调了等级性;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都带有理性色彩;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2)背景:
孟子: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日益显现;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价值: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与柏拉图的思想。(1)根据材料一“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和材料二“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得出,孟子与柏拉图都强调了等级性;根据材料一“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和材料二“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得出,两人都强调了统治者的高素质(或德治);根据材料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和材料一“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得出,两人的认识都带有理性色彩;根据所学可知,孟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均缺乏实施的相应条件。
(2)第一小问社会背景,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根据所学得出二者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宝贵遗产。 12.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小同的发展方向。 阐述: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对人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束缚。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思想对比。材料体现古代中国唯物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和意大利人文思想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可从古代中国和意大利思想演变的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结合题干中不同时期古代中国和意大利思想的演变,可从人与时代思想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