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案例6 武汉东湖风景区楚风园项目设计方案(部分)

2022-03-07 来源:爱go旅游网
案例6: 武汉东湖风景区楚风园项目设计方案(部分)

楚风园位于渔光村东南沿湖一侧,面积约4.2公顷,距东湖风景区听涛景区梨园大门仅百余米。楚风园拟建成一座开放式公园,使东湖环湖沿岸的景点以点、线、而形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

一、楚风园的设计指导思想

由于楚风园地处渔光村附近,且与梨园大门仅百余米距离,故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来说,它应是听涛景区延伸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个符合楚地风情的自然山水园。

二、设计原则

本着以上的指导思想,可形象地具体为以下几点:

1.布局、造景特色应与听涛景区的特色相辅相承,形成一个延伸的有机体。 2.全园要简约化、民俗化、特色化。

3.因为周围的居民较多,要充分考虑全园的实用性、功能性。

4.在尽量少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的前提下,因循就势地展开布局。 5.要使全园的景观视线通透,能充分欣赏湖面及沿湖美景。 三、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是以南北两个端点连线为划分界线,将大部分建筑与单体放在沿湖大道的远视距区域内,即东南区,而近沿湖大道和西北区域则为视线相对通透的风景林区,当然两者还是有些部分互为穿插。这样一来,既使沿路一侧的景观视线不受阻碍,又使游人在建筑物上的视线更加通透。而且这样的布局可形成一个很有理念的意向空间,即有流动感,又有相互的穿插,从而避免了过于僵硬和呆板的界线感。 四、具体分区规划设计

1.生入口及驳岸(广场入口区)

主入口及停车场作为人流的集散中心,把它设在西南角,一是因为其原址是房屋群,故基质平坦坚硬,易于铺砖;二是因为此处为人流过密地区,此广场可用来疏通人群、车流,方便交通;三是此处与听涛沿岸遥遥相对,广场作为一种强调符号可引导游人视线,吸引游人。

主入口的形式以鸳鸯豆、五十一兽座屏的雕塑及背景植物为主,形成一个虚化通透的“门”,入口广场处火凤凰的模纹花坛意为楚人的图腾。而鸳鸯豆门及五十一兽座屏则闪烁着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髓。整个构图形式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而且散发着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气息。入口处颇具功能性的绿化花坛将人流集散地与停车场进行了有效的分隔,有机的统一。而南边一侧利用现有渔塘的驳岸,将其改造为游船的码头,使主入口处的水路、陆路交通非常便利。

2.茶室、石舫(休闲区)

在主入口的东南上端临水处建一茶室,让人们饮茶时体会一下“极目楚夭舒”,而茶室旁一古香古色的旱井,更显意境和品味。在茶室的水面前方建一石舫,可让游人登船临水远眺,感受一下李白当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情画意。

3.中心广场(活动区)

服务中心广场依山势临水而建,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很能吸引人们驻足停留,而山上控制点处的祈天求雨台以及广场上的鬲更是能聚焦人们的视线,使楚文化的勃勃生机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亭、桥、岛及雕塑(游览区)

“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山水风光在此充分再现。岛上的渔夫濯缨、岸上的牧童笛声、水边的亭桥廊榭、满池的亭亭红莲,让游人在这个不大的水体环境中对鱼米之乡的山水人情流连忘返。

5.晚风廊、樟树林、枫香林区域(游览区)

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在枫香林中建一晚风廊,而幽静深沉的樟树林与瑟瑟红叶的枫香林则将四季之景渲染得有声有色(声为踏步与沙沙落叶之声,色为瑟瑟红叶之秋色)。

6.水体

对原渔光村的人工渔塘进行合理的填挖,使之成为不同的景观效果。

在东边最大的人工塘处,由于堤上有大量柳树,故对其进行合理的保留取舍,使“直线”变“虚线”,即有隔断、有连接,有遮有透,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情趣,再将水面破开,使整个湖面,有缩有放、有线有面,形式变化多样,更富意境与自然,而水边的湖石则更显自然情趣,宛如一幅自然山水面。

7.植物自然景观

尽量保留原来自然景观,如原有地形,原有片状风景林,故保留并扩充了原来的枫香林、樟树林,使其成为主体自然景观,再点缀一点观花植物如白玉兰、桂花、紫薇等,而在其片状区则点缀些耐荫的杜鹃。

在植物布局上,做到与建筑空间相互补充,形成相对应的开敞空间,围合空间等,做到疏密有致,开放自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