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看完九把刀诠释的青春,我反复问自己,我的青春呢?得出的结论是:对于
逝去的青春无法挽回,面对现存的青春,无能为力。似乎想要简单的像九把刀那样,简单的记录下那份珍贵的情感,简单的记录下那份不加修饰的青涩,简单的记录下属于青春的味道,却发现,往往事情不是那么的简单。
可是,当我们在九把刀的电影里,看见这些简单的画面: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写情书;讨喜欢的女孩的欢心;为了应付考试不分昼夜地啃书本;优等生尽心地辅导后进生;后桌同学在前桌同学背后的白衬衫上画画;无条件地相信自己的同学,团结一致......当这些画面重现时,仿佛那段逝去的青春又回到了原点。 九把刀是一个写书的人,对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本书,听说很早之前便有人想买下它的版权拍成电影,但是,九把刀却很坚持。我相信,对于九把刀而言,他坚持的不是任何殊荣与创作权,他坚持的是他的青春,是他青春里的弥足珍贵。
然而,所有的坚持都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坚持的背后往往是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与努力的。九把刀坚持了,跟重要的是,他践行了坚持背后的艰辛与努力。九把刀亲自拿起了摄像机,导演了属于他的青春。我不知道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对于导演这么一个陌生的行业,九把刀是如何成功地跨越行业障碍,并成功地以导演的形象为世人所认可。只能说,“隔行如隔山”在九把刀身上显然行不通。为此,我对九把刀只能报以钦佩二字。
在网络上,有人将九把刀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贬的一文不值,有人却与之相反,将九把刀和这部作品捧到风头浪尖。对于这点,我始终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在当今这个价值观极度混乱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评判的天枰。
而对于我而言,我心中的评判标准是,能够震撼人心,引起我共鸣的作品,那便是好的作品。它跟所谓的技术,所谓的阵容,所谓的经费投入无关。这跟我们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一样,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那往往是因为它能撼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而跟所谓的文学形式独特与否,文字华美与否,文学价值重大与否无关。
显然,九把刀做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引起了我的共鸣:
对于青春,我们有太多的言语 不说,不说
不代表着无话可说 那些年儿 那些事儿 那些人儿 都叫作
流逝的青春
我们错过的不是大雨 我们错过的不是爱情
我们错过的是青春 那里有伤痛 那里有欢乐
那里有一种感动 只属于 青春
在《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女孩》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不是九把刀的青春,而是,我们自己的青春。九把刀的伟大并不在于诠释了自己的青春,而是,让所有人回忆过去,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的踪迹。就这点而言,我相信,九把刀的成功是有道理的。
那些年,那些青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信,时光是带不走那些逝去的青春的。青春永远不会散场,即使那些人和事都已远去,但那些属于青春的记忆早已深深地烙进我们的脑海,挥之不去......
作者:李丽艳 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 中文系 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