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本课设计以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作为线索,理解汉朝建立后,实行符合国情的休养生息政策,经几代人的治理和发展,编织了“文景之治”这个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本单元的主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先进,但由于暴政,导致速亡。而汉朝建立后,改变国家治理政策,经几代人的治理和发展,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内容上承下启,共设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在统一国家的巩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地位突出。 (二) 学生情况分析 1.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但思维活跃,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这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知识水平:七年级学生才开始历史学习, 知识储备不够。通过前面“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能力。但他们掌握知识有限,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概念分辨不清,缺乏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科思维,培养学科学习方法,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学科素养培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汉初通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休养生息,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盛世“文景之治”。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时间、疆域、都城);西汉初期皇帝谱系,“文景之治”的出现是几代统治者的努力。 2.唯物史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认识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欣赏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3.史料实证:通过马王堆汉墓、相关文献等史料、图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4.历史解释:正确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历史概念,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爱惜民力、以德化民、勤俭治国、以身作则、家国情怀等。通过对马王堆汉墓等文物的了解,体会我国古代辉煌的成就,形成对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认同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二)教学难点 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
1
史料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汉并天下 ● 百废待兴 二、反秦之弊 ● 休养生息 三、文景之治 ● 盛世序曲 四、以史为鉴 ● 感悟今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展示马王堆汉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师:马王堆三座汉墓的主人是长沙国丞相利仓和他的妻儿。以上是三座汉墓出土的部分文物。 问:猜一猜,哪一个是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墓? 播放视频: 二号墓的墓主即是第一代軑侯,时任长沙国丞相的利苍,下葬年代约公元前184年。一号墓葬着他的妻子,三号墓是他的儿子。利苍妻儿下葬年代晚于利苍二十年左右。二十年间,軑侯家族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可是,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軑侯妻儿能享受如此奢华的厚葬。 素纱襌衣堪称绝世精品,整件衣服重量只有49克。素纱襌衣虽已重见天日,但它的制作方法却和制作已湮没,无迹可寻。南京云锦研究院专门研究古代染织技法的研究员王继胜种桑到抽丝剥茧到纺织裁剪,从每个步骤去探寻前人的足迹,小心翼翼,试图破解这个千古之谜。汉初统治者就像制作素纱襌衣一样在精细编织着整个大汉王朝。 学生活动 预设:学生猜测身份最尊贵的利仓是比较豪华的一号或三号墓。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释疑。 通过文物,初步了解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展。 再一次激发了解西汉王朝恢复和发展原因的探究。 展示汉初地图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概述一下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 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一、汉并天下 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他之● 百废待后西汉掌权者:惠帝、吕后、文帝、景帝…… 兴 展示史料: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
学生阅读教材,概述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学生朗读史料。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史料,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西汉的时空观念。 理解西汉的建立是建立秦朝农民起义被推翻的基础上。 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方法。 对汉初颓废的2
货志第四上》(第4册)11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师引导阅读史料方法:分层,找出每一句的关键词。 展示史料: 材料二: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局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曲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同“向”,假如)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陆贾列传第三十七》(第8册)269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师:我们一起读史料解决下列问题。 依据材料二分析,汉初高祖刘邦的治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展示史料: 材料三: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二、反秦之弊 聚保山泽,不书名数(指户籍)。今天下已定,令● 休养生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辩告,勿笞息 辱。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下·高帝记第一下》(第1册)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依据材料三概括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统治? 师:请自行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措施。请同学们来回答、补充和评价。 师:刘邦统治时期这一些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的措施,历史上被称为休养生息政策。 展示: 休养生息政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师过渡:休养生息是基于汉初社会经济萧条的国情所作出来的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汉高祖后继的统治者,惠帝、吕后、特别是文帝、景帝一直延续着符合国情的这一政策。 展示史料: 材料四: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
状况: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人口锐减。 原因:秦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 状况有了了解。 再一次熟悉师生共读材料,得出阅读史料的方结论:汉初统治者汲取法,从史实中得秦王教训,得出马上可出结论。 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师生共读,让治天下。 学生有获得感。 缓解学生阅读 长段文言文的 畏难情绪。 让学生理解 汉初治国策略 是吸取秦亡教 训,了解实际情 况,集思广益的 情况下确定的。 学生自主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并互相评价: 1、兵罢归家 学生把习得2、鼓励关东士兵定的阅读史料的居关中 方法独立自主3、恢复秦朝百姓的的进行尝试,论故爵田宅 从史出。 4、免奴为民 学生初步了 解汉高祖休养 生息政策的具 体措施。 让学生体会到 历史结论来自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史实。并对“休 养生息政策”有 了初步的历史 解释。 让学生理解汉 初的统治政策 制定是基于对3
耕以供粢(谷子)盛,皇后亲农桑奉祭服,其具礼学生独立阅读材料,仪。” 初步得出结论。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小组合作讨论,集思记第四》(第1册)1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广益,互相帮助理解史 材料五: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料,完善答案。 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复收田租 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选定小组进行展示: 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①注重农业生产,提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要》(上)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赋; 材料六: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②提倡勤俭治国,以服御无所增益。 身作则,反对奢侈浮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华。 记第四》(第1册)1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③重视“以德化 材料七: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法。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 记第四》(第1册)1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其他小组从答案准师: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材料,再小组合作,解决确性、表达、书写等各下列问题:根据以下材料总结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方面进行补充和评价。 政策的措施。 师对学生的回答和评价进行及时鼓励的点评。 播放《文景之治》视频: 文景时期一系列惠民措施博得后世的一致称颂。文帝、景帝的谥号便因其政绩而定。谥法称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从西汉王朝成立到汉景帝刘启病逝,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一年,汉初残破萧条景象一扫而去。城乡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贮藏了大量财物。国库的钱数以亿计,因长期不用,三、文景之治 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数都没法数。太仓装满了新● 盛世序旧粮食,有的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外面以致腐烂不曲 可食。街巷中到处都有马,田间更是成群遍野。人 人自爱而重犯法,以行义为先。制作一件素纱襌衣,花了王继胜十三年时间。迎来一个盛世,则需要几十年,几代人。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他们共同编制了这件“文景之治”这件垂范后世的素纱襌衣,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 师:根据视频总结“文景之治”的有何表现? 师总结本课内容。 问:秦朝二世而亡,而汉朝经过高祖、惠帝、吕四、以史为鉴 后、文帝、景帝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 感悟今献记载的盛世。这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朝 义? 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当时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上,并且具有延续性。 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积极探究的好习惯; 学生前面学到的阅读史料的方法具体实际操作,落到实处,体会学有所得。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进行总结: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成为“文景之治”。 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文景之治”有直观的印象,体会这一成就取得的来之不易,是汉初几代统治者根据国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与开头的导入部分相呼应,制作一件素纱襌衣不易,编织一个盛世更加不易。 学生讨论后畅所欲言: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升华本课主题 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以史鉴今 民生。政府的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 4
教学反思 优:1、本课设计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不是源自于教师的灌输。而在理论性较强的历史解释,史料阅读方法指导方面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要作用。 2、设计从学情出发。 从课题的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设计环节中运用了图片和两个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印象,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突破史料阅读难点上注意了循序渐进:先教师讲解,再师生共读,然后学生独立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解决,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方法,并学有所用,学有所练,让学生拥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3、设计凸显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课设计以唯物史观“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立意,以乡土历史“素纱襌衣”为线索,突出了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在本课设计中有体现,落实途径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不足:本课设计短小精悍,PPT包括导入部分只有14张,但是文字史料阅读量较大,有7则文字史料。课堂容量比较大,这对七年级的学生要在40分钟内完成本课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可以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符合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
*本课堂设计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研究》( 课题立项号A-9)的阶段成果。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