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博物馆观众 短时记忆 问卷调查 数学期望 SPSS回归分析
博物馆观众记忆是指观众在博物馆参观中形成的识记和回忆,也称博物馆记忆,包括在参观过程中对展示的感知和识记,也包括参观以后对参观经历的回忆[1]。本次调查以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东北考古”展厅为样本区,时间从2016年5月18日至6月27日,在为期40天的时间内,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93份,有效数据70份。此次问卷共11道题目,其中4道综合评价题,包括观众的基本信息、参观情况、讲解员、博物馆服务品质、展品、辅助展品和观众自评等。
问卷主要探究观众参观博物馆时影响观众短时记忆的因素和影响程度。探究的影响因素有:
1.博物馆的服务品质,包括博物馆的环境、前期宣传、交互设备、观众在参观时有没有讲解、讲解员是否认真负责、讲解是否生动精彩等。
2.展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展品的体量大小、颜色、形状、摆放位置等,以及展品本身的用途、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对观众短时记忆的影响。
。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基本信息
由表1可知观众男女比为2∶3,以女性观众为主;62.9%的观众为18~22岁,大多为青年;学生占84.3%;80%的为大学本科,观众主要为大学本科学生;65.7%的观众为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占大多数。在记忆自评方面,认为自己记忆程度为4的所占比重最大,为35.7%;其次是记忆程度为5的,有27.1%。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观众在参观时没有讲解员,高达82.9%。因此,在对讲解员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时可能会产生误差。
二、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将各因素对观众短时记忆的影响程度划分为1到5五个等级,影响程度依次递增,让观众自评。运用数学期望和SPSS回归分析,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数学期望
在服务品质方面,由表2可知认为博物馆的外观对短时记忆的影响程度为5和4的分别为39.4%和27.3%,认为博物馆环境的影响程度为5和4的分别有55.9%和22.1%,可以看出博物馆外观和环境对观众短时记忆的影响程度和人数的有效百分比是正相关的。其中前期宣传五个影响程度的有效百分比浮动不大,由1到5分别为24.2%、21.0%、21.0%、11.3%和22.6%。v解员方面,程度为5和没有讲解员的分别为46.2%和25%。
在展品方面,由表2可知其中在颜色、大小、形状、价值、历史背景、年代等六个方面影响程度为5的有效百分比是最高的,均超过了30%。摆放位置和名气的影响有效百分比最高的程度为3,摆放密度的影响有效百分比最高的程度为4。展品年代和历史背景的影响程度在3到5之间的所占比要大于其他的影响因素。
。但是在该展览中多媒体并未开放,因此观众的选择并不适用于吉大博物馆。
根据观众短时记忆程度影响总汇表,我们计算出各影响程度的期望值。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期望值是指在一个离散性随机变量试验中每次可能结果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它反映了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大小。公式如下:
xi为离散型随机变量,pi为这几个数据的概率函数。在随机出现的几个数据中,pi概率函数就理解为数据xi出现的频率f(xi)。
由表2可知环境、年代和历史背景的期望值最高,超过了3.9,分别为4.283、3.98、3.955,说明这三个因素对短时记忆的影响程度最高。
2.SPSS回归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其公式如下:
。通过回归分析逐步分析得到,展品的历史背景、个人的记忆能力、文字、灯光对观众参观之后的短时记忆程度有较高的预测作用。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和性别不影响观众对本问卷影响因素影响水平的评判,差异全部不显著。所以针对不同性别的人群,可以进行普遍的展览设计。
三、结论分析
根据数学期望分析,环境、年代和历史背景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短时记忆影响程度最高。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展品的历史背景、个人的记忆能力、文字、灯光对观众参观之后的记忆程度有较高的预测作用。综合看,排除本馆自身因素影响,展品的历史背景对博物馆观众的短时记忆程度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博物馆也应与时俱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策展时要注意挖掘展品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不断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把展品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展示给观众。另外,也应重视起博物馆环境、灯光、文字等对博物馆观众记忆的构建,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舒适的参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军.湖北省博物馆观众行为调查报告[J].东南文化,2012(03).
指导老师:史吉祥
调查人员:王盼盼 牟敉君 于腾飞 丁睿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了解一定的自然环境知识,懂得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活动准备:
1.组织队员学习有关自然环境的科学书籍。
2.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通过观看录像、阅读书籍、听专题讲座等了解环保知识和方法。
3.根据学校和队员的实际,结合环保排练小品。
。
三、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
集体整理队伍。
报告人数。
出旗。
唱队歌。
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乙:地球存在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这几十亿年时间算作一天,那么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哪!
甲:到了二十世纪末,地球上的人口可能会达到80多亿,人们需要食物、水、居住的空间和驱动车辆的能量。
乙:这样一来,其他动物和植物的食物和空间就会越来越少,生态环境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甲:像什么全球性变暖啦、酸雨啦、臭氧层窟窿啦等等,这仅仅是其中的几个问题。
乙: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甲: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了解我们地球上的气候、动物、植物。
乙:了解大自然,做环保小卫士。
合:这样我们的地球就会越来越洁净、美丽。
(身穿绿袍,头 戴博士帽的“绿娃娃”上)
绿娃娃:哎,小主持,我也来参加你们的队会,欢迎吗?
甲、乙:请问,你是谁?
绿娃娃:嗨,我是大名鼎鼎的绿娃娃呀!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
(实物投影:出示绿色食品标志)
绿娃娃:(简介绿色食品标志),大家喜欢这位朋友吗?为什么?(队员们说绿色食品的好处)
甲、乙:既然大家这么欢迎你,就请你绿娃娃和我们一起主持队会吧!
绿娃娃:(跳起来拍手):太好了!太好了!
(二)设置情境:
(一位导游装扮的同学,匆匆上来)
小导游:主持人,你们打算从什么内容开始?
甲“小导游,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导游:当然,我是小导游,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这么多客人,而我们学校的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都做得很好,我想应先让客人了解一下我们的学习环境,对吗?
乙:(拍脑门),对,对!应该的,应该的!
甲、乙:就让我们的队会从学校环境介绍开始吧!
(小导游、绿娃娃一起介绍学校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情况)
甲:你们表演得很好,可是了解我们的环境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
乙:我们还应在大自然中了解一些动植物,还有天气、海洋等等。
小导游:(急忙打断乙的话),您别着急,这个我们早就想到了,自从学校开展环保教育以来,我们中队就成立了几个自然资源考察小组,我给他们做导游,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正在整理有关资料,待会儿,就可以给大家做汇报了。
(三)环保知识小竞赛
甲、乙:绿娃娃,现在就让我们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环保知识学得怎么样?
绿娃娃:这个主意不错,我来给大家做裁判,优胜者还会得到我给大家的奖品呢!
(竞赛开始,分组抢答)
1、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2、海洋占地球上多大面积?
3、野生动物有哪些濒灭临绝?
4、酸雨、臭氧层是怎么回事?
5、我们应该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四)考察报告
小导游(竞赛完之后上):小主持,我们的考察队员准备好了,现在开始给大家做汇报。
海洋资源考察小队做汇报
(介绍海洋有关动物及自然常识的同时,表演小品:《保护海洋资源》,由学生分别扮演螃蟹公公、螺狮爷爷,珍珠鱼、海底小动物等,通过表演唱、快板、朗诵等形式,介绍海洋被污染的情况,以及人类该对海洋如何进行保护,激发孩子们保护海洋资源之情。)
(五)、活动总结:
甲、乙:听了这么多同学的精彩报告,大家有什么感想?
(小记者即兴采访老师、同学)
甲: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乙:欢迎辅导员讲话。(鼓掌)
辅导员语:队员们,今天的队活动搞得很好,祝贺大家,老师从你们的汇报中,也了解了许多自然环境的情况,希望大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好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将来长大后,用我们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难题,把我们的地球建设得更美丽!
甲、乙、绿娃娃合: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辅导员的话。
集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环保小卫士。
在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里,一天,一个土人因小事触怒了部落里的巫师。只见巫师闭上了眼睛,比手画脚,口中念念有词。这个土人听了巫师的话之后,马上面如死灰,神情呆滞,垂头丧气,到家后,便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就一命归西。原来,这个土人是听了巫师的某种咒语后,因为一向就对巫师的法术深信不疑,所以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之中,心理很快崩溃,生理上也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然后很快死去。
欧洲科学家伍德博士在对一些非洲原始部落进行考察时,发现了这种死亡诅咒现象。他马上将此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他还发现,其实类似这种死亡诅咒现象不仅存在于落后的原始部落,而且还普遍地存在于文明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
例如,他在调查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件案例: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位医生与一位邻居素有嫌隙,总想伺机整对方一下。一次这位邻居因胃疼得厉害而到医生那里求诊,医生检查出邻居只是得了慢性胃病,但他却吓唬这位邻居,说其得的是胃癌,最多只能活半年了。这位邻居听后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精神崩溃了,回到家后不吃不喝,也拒绝再去别家医院诊治,结果过了不到一个月,就真的死去了。
伍德认为,这个缺德医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施以一种死亡诅咒。
事实上,这些施以诅咒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致人死命的法力,他们只是一些心理学高手,能巧妙地采用一种心理暗示法,借以摧毁被施以诅咒者的意志,使之丧失生存的信念,心理和生理很快垮下去,最终导致死亡。
伍德将这些发现写在了考察报告里,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世人的惊讶和轰动。后来人们便把这类死亡诅咒现象称之为“伍德死亡诅咒”。
伍德还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的死亡也是因为受到了类似于“伍德死亡诅咒”的影响,但是发出死亡诅咒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本人,是他自己杀死了自己。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很多的验证。
在救生艇上死去
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至今仍让许多人难以忘怀。在那次事件中,有一部分人幸运地坐上了救生艇,逃过了灭顶之灾。
但是,仅在巨轮沉没之后的两小时,赶来营救的人员发现,救生艇上的人有的已死去,有的奄奄一息。医生对这些人进行了检查,发现他们都没有受到足以致命的外伤。那么,是谁在充当杀手的角色呢?最令人信服的一种假设是恐惧和绝望导致了这些人的死亡和濒死。
原来,这些人刚刚经历了沉船灾难,目睹了许多同伴死去,使他们已如惊弓之鸟,在跨上救生艇后,因为脚下尚没有坚实的陆地的感觉,所以他们仍是惊魂难定,生存的绝望和死亡的恐惧仍然如怪影般沉重地笼罩着他们。这时他们的情绪会激烈波动震荡,心脏、大脑和神经活动会急剧亢进,然后便开始相反的进程――高度抑制,这种抑制会使大脑活动中断,导致心脏完全停止跳动。
谁能逃过死亡诅咒
科学家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实验鼠放入盛有水的圆桶里,桶壁很滑,老鼠绝对不能爬出来。
老鼠一落进水里,就拼命地蹬水,过了几分钟后,有些筋疲力尽,开始下沉,科学家赶快把它们打捞出来。过了一会儿又放到水里去,待它们快支持不住的时候,又救上来。
如此反复许多次后,这些老鼠每次在水中能坚持的时间愈来愈长,最长的能浮游60小时。而没有经过训练的老鼠都是几分钟就沉入水底。
这次实验说明,那些经过训练的老鼠在多次获救之后,对后来的每次落水都不会丧失生存的希望,所以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就能存活下来。而没有经过训练的老鼠,一落水就会被绝望和恐惧所控制,所以不用多久便会葬身水底。
。
离船只出事还不到3天,在登上救生筏的人中,在食品和饮料尚未出现短缺的情况下,就会有人开始死去。致死的原因大体上与“泰坦尼克号”海难那些死在救生艇上的人相类似。
而跳进海里的人中,有的尽管水性很好,但只游几分钟就沉入了水底;有的则坚持了数小时后,发现还没有人来救援,便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有的却能坚持数十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直至获救。
这些水性较好却又不能坚持太久的人的死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对前景充满悲观,认为必死无疑,失去了信念支撑,也就会很快失去力量,而那些能生还的人往往是意志坚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关键词: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78-05
。该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分别来承办。该培训每三年为一个阶段,到2011年底第三阶段的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已结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累计培训200多所高校的领导干部近900人。
对该项目。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如大学校长海外培训是“公费旅游”等。该项目已经实施了九年,该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参加培训的校长把学习到的哪些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对西方教育理论及经验在中国的环境中运用有哪些反思?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哪些新思考?回顾该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项目概况以及培训内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到201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组织和实施了22期海外培训。510名大学校级领导参加了培训,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的副校长和副书记,也有少数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大部分来自国家“985”和“211”大学。
培训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为期两到三天。这一阶段向参加研修的校长们介绍项目背景、学习要求。相互熟悉。最后一阶段是海外培训结束后,校长们返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考察报告的撰写以及总结。第二阶段的海外培训一般为两周到二十天,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和德国的一流大学如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国际教育中心研修团、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教育开发院等来承担。到2011年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海外培训;美国为考察团出访最多的国家,共组织了13期,2期在加拿大,3期在法国和德国,2期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英国各1期。
海外培训主要围绕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以及高水平大学的管理中的体制问题、学科建设、高校的筹资、教师管理、大学教学的质量保障与提高、大学的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高校领导的角色等。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如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悉尼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案例来分析。这些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以及中层管理人员都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做报告。研修班还结合学习的主题考察其他5-7所大学,参观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点面结合的培训方式,确保了研修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培训效果分析
总体来说,“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的举办是成功的,取得了满意的培训效果。
1.了解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开阔了视野
校长是大学的核心人物,他们的领导和管理水平制约着教师学术的发挥以及学校的发展。大学的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环境对大学校长的管理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迫切需要。大学校长必须及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相关决策,为学校的发展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这就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对所承担的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很多校长任职前主要从事学术工作和中层管理工作,担任校长后,要承担更多的职责。例如,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寻求对学校发展有利的社会资源,要处理好党政关系以及与各级政府的关系等。但是,大学校长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实现工作角色的过渡,培训可以给校长大学管理方面的指导,增加其对工作角色的认识。
对我国大学校长进行海外培训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所提出的要求。我国社会以及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在大规模扩招后,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我国政府实施了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其次,大学正在日益国际化:国际学生的招收,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在更加广阔地展开,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大学校长需要了解国外大学的管理,增加国际合作的认识与经验,寻求建立合作的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领导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及理念并没有深入了解,有的没有亲身的体验,有的甚至对国外大学没有太多的接触,需要开阔国际视野。2003年参加过培训的一位“985”大学的副校长在参加海外培训八年后谈到,该项目“很有必要,中国的大学校长缺乏国际化视野。学术上是不分国内外的,国内的学校应该向国际学校看齐。”一位副校长提到:“现在很多大学都提出要国际化办学,但是我对国外大学如何运作都不了解。通过培训至少知道了国外大学是如何操作的”。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晓黎在参加2010年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总结报告中写到:“我是第一次到美国。在自己近30年的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中,对美国发达的高等教育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从理论书刊、文件报告、影视资料中了解到很多,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却无缘亲见,因此,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赴美培训学习机会”。当今世界信息高度发达,在图书馆里可以查找到大量的有关国外高等教育管理资料,我国大学校长听到读到有关西方大学的管理理念及做法并不少,但是正如一位党委副书记谈到:“不管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校长介绍情况,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相对新鲜感。自己身临其境地到国外去培训,感觉不一样。在国外。讲话的语境也不一样,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形象地感受到当地大学是如何管理的。”
有人认为我国高校校长们不缺少海外考察的经历。一些校长毕业于欧美高校,或访学于
这些学校,有的校长还有出国考察机会,该项目是在组织他们重复考察。实际上,校长平时有一些出国机会和经历,但是大多是从事学科研究、攻读学位、短期访问等,并没有专门就国外一流大学的制度进行考察和深入研究。
。研修班考察的主要内容有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主导、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2009年到201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项目中,以部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地方高校校级领导组成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培训班就有14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也组织了主题非常有针对性的研修班。如有以师范大学正职校长为主组成的“师范教育”专题研讨班。以“985”高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本校负责教师发展工作的中层干部组成为主组成的“高校教师发展”专题研讨班。通过考察。我国大学校长对国外高水平大学有了深入了解,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在密西根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虽然我曾多次出国,并走访过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但像这样零距离地接触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副校长、院长、系主任及其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还是第一次。研讨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个主题,听了20余场报告,内容涉及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筹资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还考察了该大学的主要教学科研设施,列席了校董事会会议,走访了密西根州立大学和福特汽车公司,并与密西根州政府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交流。通过此次学习交流,我们加深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及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在考察后,大学校长们对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有了深刻的思考,并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提出了建议。例如,2008年澳大利亚考察团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要树立国际视野,要参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我国高水平大学需要向世界大学看齐,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课程设计、文化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国际化,要与国外大学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参加到国际前沿的研究中去。”
2.借鉴高水平大学管理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通过海外培训项目,开拓了大学校长的视野和管理思路,给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海外培训的时间并不长,留给校长们思考却是长久的。如美国高等教育为何能够保持“常胜不衰”?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应该向国际一流大学学习借鉴什么?
在访谈中,大学校长表示在课程中学习到一些理论和做法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学校的管理中。。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智能化大学探索、天津大学的学校管理流程再造、中国地质大学的预算编制管理改革等都是借鉴了海外考察学校的一些做法。该项目的主办者之一密西根大学的康斯坦斯库克与朱尔平先后在北京、上海对2006年组织的密西根大学班的部分大学校长进行了回访和评估后,也认为参加培训的校长把很多理念运用到了大学的管理中,“来自密西根大学的演讲者们广泛运用了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建立优秀的教学模式,并展示如何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结果,很多大学领导表示他们已经亲身加入改善学校教学的行动之中。”
参加培训的校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有选择地在本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由此,他深入思索兰州大学如何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学校特色。他把一些思想和做法运用到了兰州大学管理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察团成员提到的需要借鉴的主要内容之一要重视校友在筹资以及办学中的角色。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亚参加了2004年高校领导赴美培训团,在考察中他注意到美国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回校以后,郑亚提议召开了学校校友工作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校友工作的新思路,调整充实了校友工作机构,制订了校友工作规章制度;组建“校友驿站”学生社团。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外的校友回校讲学、寻求合作、提供母校资金、技术、设备支持。
在教师聘任及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大学也普遍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办法。参加培训的校长意识到教师在高水平大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管理,注意到国外大学在教师评职称注重同行评价。一流的大学依靠一流的教师。北美的大学教师除了终身教授外,教师都实行聘用制。博士毕业生需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被聘为大学教师,经过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才能取得终身教职成为副教授。之后,工作表现突出,才有可能成为教授。我国高校都在努力建立公平、严格、有效的选拔和考核机制。在教师的选聘、晋升、评价、奖惩等等方面都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如严把教师的人职关口,由教授组成教授委员会来负责新的教师遴选,并有严格的选拔程序。有的大学面向全社会、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学院院长以及学术带头人。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仍旧存在教师“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影响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虽然我国高校还不能解雇不合格的教师,但是也逐渐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人事改革,如讲师在规定次数内评不上副教授就要求转岗,对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管理起了导向作用。。
大学校长们对海外大学办学的借鉴内容涉及了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所大学能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由很多因素综合决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以及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中国特有的办学“土壤”,一些来自西方的先进办学经验,在我国是水土不服的。既要看到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也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国情来加以借鉴。
3.促进了国内外高校的沟通和交流
海外培训期间,扩大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校长们利用参加海外培训的机会向外方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促进了中外双方的交流,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校长们也利用考察机会,积极建立与海外高校合作。
如2008年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培训团组,在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参加研修的大学校长们积极与外方大学开展交流,在以往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悉尼大学、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分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南大学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学校进一步确定了实质流合作关系。外方的组织单位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训受到了外方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举办“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是一个与中国大学交流的极好机会。密西根大学认为通过组织该培训活动可以学习中国大学在地方和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大学以及文化给美国的学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
除了与国外同行交流外,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也给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领导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的机会。培训组织了很多我国大学校长间的研讨和互动,对所看到所听到的及时进行反思,提升了认识,彼此间受益匪浅。培训给新上任的校长提供了学习海外经验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向国内同行学习的机会。2003年11月。樊丽明在就任山东大学校长之前参加了第一期全国高校领导海外培训班的培训。当时,她正在思考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之后,如何进行学校层面管理。培训后,她说:“我参加了这次高等教育管理的海外培训,真的是一场‘及时雨’。”
三、对海外培训的建议
“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举办是成功的。在组织过程中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各个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中,除考察国外大学做得好的方面之外,应该加强对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的比较。大学校长们在考察了国外大学的运作以及管理之后,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加以改造和运用。从学习组织方面来看,目前主要强调我国对国外一流大学的借鉴,研修班应该进一步挖掘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增强我国大学的自信。学习要结合中国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讨论,提出一些发展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管理的思路,最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为了深化海外培训项目的后续效果,可以考虑在培训若干年之后,举办相关的研讨会。校长们可就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治学经验的具体的做法,在本校进行试点或改革的案例、经验以及得失进行交流,也可以就西方高等教育的做法和理念进行探讨。这些思考不仅仅是考察后的感想,更多的是实践探索。只有我国大学校长才能深刻总结出西方大学管理的经验和理念在中国的实践,这是社会上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学者可以研究理论及总结经验,但是并没有大学管理实际可操作的机会。这些实践及反思可以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此外,海外培训期间,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安排我方给外方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演讲。。再者,有个别参加澳大利亚项目培训的校长提出在日程中安排参观的学校太多,没有能够和外方一些学校进行深入交流。有个别校长提出:“在组织对外的学习以及外方的讲课方面,应该针对性再强一点,再深一点。”
(该文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追踪调查”成果之一。感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提供的有关项目的材料。)
注释:
①罗旭,大学校长,该向国际名校学什么?[N].光明日报,2012-01-04(15).
②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J.,1998-05-09.
③徐晓黎,参加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第37期美国班总结报告[EB/OL].http://202.202.111.157/blouid-297-action-viewspace-itemid一2404,2011-05-23.
④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D].世界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⑤⑨澳新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A].大学建设的国际视野[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⑥Constance E.Cook&Erping Zhu.2006Michigan-China Universicy Leadership Forum:Evaluation One Year Later 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l8/72/inf030372.htm,2007-05-20.
⑦何屹,办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科技日报,2012-01-18(2).
⑧乐乐,美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南京理工大学郑亚专访.国际人才交流,2006,(4).
⑩URC and Chinese Leaders Complete-Hilevel Talks,Exchanges[EB/OLJ.ns.umich.edu/htdocs/releases/story.phpid.5572,2008-05-25.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每一个地理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推进新课改的伟大进程中,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1.“探究型”课堂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重要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探究型”课堂的基本原则是: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学科的一个小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探究型”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新材料、新现象的引入和补充,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地理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①激发学生地理参与的主动性;②丰富对地理概念、规律的深层理性认识;③学会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④实现地理思维的开发和创新。相对于传统“知识型”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而相对减轻课堂40分钟内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
2.“探究型”课堂的基本方法
“探究型”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2.1 注重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2.2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某些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自己思考总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型”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培养自己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3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留美教育学博士周南照先生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上,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某一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例如,以“全球气温变暖将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要保护人类之家”等为专题,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搜集资料,然后以一节课时间组织一场“地理小论文交流会”。
2.4 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是弄不清楚。如果改由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后用乒乓球做小地球仪比赛,效果可能更好;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等等。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会比较顺利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向教师提出很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益处。
2.5 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