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竞技篮球论文范例

2023-07-17 来源:爱go旅游网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1.引言

随着体育文化在中国不断普及,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青少年甚至中年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1],是青少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参与社会交际、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所以篮球运动对于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重要意义。由于篮球运动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和激烈的拼抢,增强比赛观赏性的同时,也提高篮球运动过程中受伤的几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运动损伤会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可能导致缩短运动寿命、退出赛季甚至残疾。对篮球运动中产生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如何预防损伤和发生损伤后该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减少“损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我们该探讨深究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浦城第三中学高二篮球队学生21人。

2.1.2浦城三中校队共13人。

2.1.3浦城三中高一(6)班学生篮球爱好者,共计14人。

2.1.4浦城青少年宫室外篮球场篮球爱好者6人(随机)。

共计:54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浦城县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相关专著及研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观察法:观察研究对象在篮球运动中身体哪些部位容易出现损伤,并找出原因。

2.2.3访谈法:去篮球场采访篮球运动参与者与篮球教练,交流运动损伤的原因,并做好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4逻辑分析法: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调查与研究,采用逻辑分析法,分析形成论文初稿。

3.研究结果分析

表 篮球运动参与者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原因所占百分比

由此表可以得出:篮球损伤以脚踝部位发生率最高(占28.07%),其次是手指和膝关节,大约为18%。在损伤类型中,皮外伤比率所占最高,其次是软组织挫伤,合计占到全体的60%左右。在损伤原因中:热身不足、技术动作和犯规等原因合计占到60%,成为篮球损伤原因中较大的因素。

4.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

4.1主要原因

4.1.1热身准备活动不足:热身准备活动是体育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热身准备活动的功能是在较短时间内,使篮球参与者中枢神经系统迅速达到兴奋刺激的状态,加强心、肺系统的循环功能,提高心输出量、脉搏输出量,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肌肉黏滞性,提高其弹性,增强关节柔韧性,使机体柔韧性和敏捷性提高,使参与者迅速进入篮球运动或比赛状态[3]。但是由于参与者忽略这个环节,或者热身活动不充足,导致机体没有完全处于兴奋状态,出现韧带拉伤、软组织挫伤、骨折甚至更严重的运动伤害。

4.1.2技术动作:在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很多篮球参与者都是中学生和青少年,这个群体的特性是:缺乏篮球理论知识和正规系统的技战术训练,因此没有形成规范的技术动作。其中许多篮球动作都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违反力学原理、人体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特点。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或者错误,导致篮球参与者在从事篮球运动过程中出现节奏错误,时机控制不当,手型、步伐错误而产生皮外伤、擦伤甚至跟腱断裂等严重的运动损伤。

4.1.3犯规原因:现在的竞技运动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竞技运动,其目的就是获得比赛胜利。因此在激烈的比赛和高负荷的身体对抗中,由于对手或他人的犯规致使自己处于运动受伤境地,或者由于自己犯规导致其他篮球参与者受伤,表现形式有:肘击、拉拽、推挡、冲撞等,这些都是篮球运动损伤中重要的因素[6]。

4.1.4客观场地、器材条件: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学校和大众户外篮球场地采用的都是水泥质地的地面。少量室内篮球场采用的是木地板质地的地面。有的篮球架出现年久失修,板面破坏,没有篮圈的情况。这对篮球参与者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篮球运动是集速度、力量、耐力、智慧等于一体的运动,技战术包括跑、跳、投、急停、转向等。要求场地条件尤其地面一定要平整,具有弹性等。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和相关部门不重视,导致场地建设时大多采用水泥地的质地地面,特点是坚硬、无弹性、很光滑,导致篮球运动参与者摔伤、跌伤等。

4.2次要原因

4.2.1体能不足:篮球运动要求篮球参与者有非常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突破和防守时需要高负荷的体能。体能下降的同时导致身体迟钝、反应速度下降,表现为抢夺篮板时,落地崴脚,踝关节韧带撕裂闭合软组织挫伤[4]。突破时,身体重心跟不上篮球,出现摔伤甚至骨折,对抗时出现肌肉拉伤等。

4.2.2气候、服装条件:不良的气候是运动损伤的原因。夏天气温较高,气候闷热,引起机体大量出汗,参与者大量暴饮,影响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中暑、脱水、抽筋等现象。冬天温度较低,使肌肉的黏滞性增强,心血管系统循环降低。出现肌肉坚硬,没有弹性,弹跳下降,身体协调性下降引起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

从事篮球运动最好穿专业的篮球鞋,这样对踝关节是有效保护,专业的护踝、护臂、护腰对篮球参与者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调查发现很多参与者穿着低帮田径鞋、没有佩戴任何护具就参与篮球运动,自我保护意识差。

4.2.3心理因素:心理原因是篮球运动损伤不可忽略的因素。篮球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其心理和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身心处于发展阶段、情绪不稳定,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如遇篮球比赛会出现赛前综合征,焦虑,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对自我情绪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调控等表现。加上赛前高强度的训练,疲劳也会导致运动损伤。

5.预防篮球损伤的措施

5.1加强篮球正确的技战术训练和篮球理论知识学习,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5.2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提高机能水平,坚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杜绝疲劳和过量训练[5]。

5.3尽量选择场地条件好器材完善的场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调节心理素质的能力。

5.4篮球训练、比赛前,加强准备活动的力度和强度,尤其是容易受伤的部位,应该尤其注意热身幅度。

5.5在着装上,应该穿专业的篮球服和篮球鞋,天气恶劣的环境中,建议不要参加篮球训练和比赛。

5.6篮球运动中遵守篮球规则,遵守体育道德。

6.结语

6.1篮球运动中,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中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运动后要积极做好放松准备活动。

6.2篮球运动损伤中,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陆海.体育学院篮球专业教学中常见损伤及预防措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6).

[2]司高峰、代会莹.分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3.

[3]张楠,孙培江.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原因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4):116-117.

[4]周庆玉.篮球专修学生踝关节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及致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4):22-28.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2

3.6.1 创新篮球选修课的班级设置方式和教学方法

篮球选修课主要是利用正规的体育课的形式,对选修此项课程的学生进行统一化、普及性的篮球教学与训练活动。这在激发广大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篮球运动知识,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针对当前篮球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重庆市各个高校应当在“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班级设置方式和教学方法。

3.6.2 加强对篮球选修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的监督与考核

必要的监督与考核是激发教师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重视必然会主动地建构起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严格要求学生,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目前,重庆市诸多高校的篮球选修课之所以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高校对篮球教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核。基于此,当前重庆市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体育选修课考核部门,一方面随机地对各种体育选修课进行抽查活动,听取课堂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体育选修课最终教学效果的考核,从而对体育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督促。

3.6.3 高校应加强对校篮球俱乐部的支持

重庆市各个高校应当在深入理解校篮球俱乐部性质特征、组织形式、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加大对校篮球俱乐部的支持,比如由学校体育部、学生社团组织以学校为主体的篮球俱乐部,鼓励在校学生和老师组建相应的篮球俱乐部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使用环境甚至是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等,从而推动校篮球俱乐部多样性、规模化的特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重庆市自1906年产生第一所高等院校西南大学以来,便与篮球运动建立了不解之缘。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重庆市以及整个中国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重庆市高校篮球发展既呈现出自身个性化的发展特征;同时又与其它地区高等院校篮球事业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路径。

4.1.2 目前重庆市各个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种模式,即课内的篮球选修课、课外的校篮球俱乐部、专业化的高水平篮球队,由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篮球学习和篮球训练的需要。

4.1.3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近年来在一系列大型比赛中比赛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男子篮球队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而女子篮球队则处于靠后的位置,因此,重庆市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竞技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1.4 通过对重庆市高校篮球选修课、校篮球俱乐部、高水平篮球队师资、学生、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效果、硬件设施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重庆市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有篮球选修课教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校篮球俱乐部缺乏多样性、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不足等等。

4.2 建议

4.2.1 重庆市各个高校篮球选修课在班级设置上应引入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篮球知识需求方面的标准,由此设置出更加细化的临时班级,从而方便篮球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篮球教学与训练活动;而教学方法上则应当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动,包括语言上的交流、动作上的交流、对抗比赛方面的交流等等,由此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参与性,提高篮球训练效率。

4.2.2 当前重庆市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体育选修课考核部门,一方面随机地对各种体育选修课进行抽查活动,听取课堂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体育选修课最终教学效果的考核,从而对体育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给予必要的督促。

4.2.3 重庆市各个高校应当在深入理解校篮球俱乐部性质特征、组织形式、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加大对校篮球俱乐部的支持,比如由学校体育部、学生社团组织以学校为主体的篮球俱乐部,鼓励在校学生和老师组建相应的篮球俱乐部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使用环境甚至是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等等,从而推动校篮球俱乐部多样性、规模化的特征。

4.2.4 各个高校应当设置一个独立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构,并在其下面设置一个专门的球队发展监督与考核机构,负责度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训练过程、训练效果方面的监督与考核,由此增强其考核压力,提升其工作责任感,激发其创新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邓全.篮球基础与实战技巧[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

[3]李育忠.论影响篮球投篮命中率的力学因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2).

[4]刘小锋.重庆市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赵宗兴.影响山东省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4.

致谢:

能独立完成本文的撰写,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改生教授,杨老师给与我悉心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为我的研究方向指明道路。从选题时帮我定论文题目到提供参考文献资料,直至写作时修改论文格式和内容,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准备定稿。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在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国篮球运动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表现为引领世界流派的更替,各流派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并驾齐驱的,而总是有一组流派发展很快,走在前边,以自己的概念和理论,对其他流派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篮球运动的发展,本文从欧洲篮球的文化特征及这种文化下造就的风格特点来对欧洲篮球进行系统的阐述,从中找出其优异的特性。

前言

NBA联赛的不断国际化,使得世界篮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男篮的霸主地位不断遭到欧洲篮球的强势冲击。O2年的第 14届世锦赛中“梦五队”接连被阿根廷、南斯拉夫和西班牙击败;04年的雅典奥运会男篮比赛 ,“梦六队”再遭遇到惨败,输给波多黎各、立陶宛和阿根廷,最后仅取得第三名。O6年的第 15届世锦赛中也完败给希腊队而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虽然在 O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但是在决赛中与西班牙队的比赛,也是打的难解难分。欧洲篮球在近几年的精彩表现取得的优秀成绩则使全世界人感到震惊。可以说,现代的世界篮球已由美国男篮的一支独秀发展形成了一种诸强争霸的新格局,欧美篮球风格相互竞争、渗透 ,推动了世界篮球的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科学在各国之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纵观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过程,从地域上来说,其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一个接着一个,一个中心接着一个中心,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没有一个科学中心是长盛不衰、一成不变的,每一个科学活动的中心都有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起伏跌宕过程。

纵观第 29届奥运会比赛的前八强队伍,欧洲球队占据了五席,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篮球正出现的新趋势,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竞技篮球运动主流的中心正向着欧洲发展。

1.欧洲篮球文化特点

篮球的文化就是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的制度化结晶,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由于各国的地域、民族、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国际篮球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都呈现着篮球本体内容,乃至个体与整体上的不同差异性。欧洲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欧洲的各个国家在长期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有同一性,同时也具有复杂性。在这个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欧洲文化的元素。让我们今天仍可从中清楚地看到欧洲文化的影子,它表现出对于崇尚精神理想以及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遵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优秀精神品质。它使现代欧洲民族的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又含有信守诺言、乐于助人,是一种为理想荣誉牺牲的豪爽武士性格。其中,个人的价值,在传统的欧洲文化中并不受到特别的推崇。

2.欧洲篮球风格特点

欧洲篮球运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攻守转换以及身体对抗的日趋激烈。现代篮球运动是高速度、高强度、快节奏的比赛,队员的身体接触对抗更加频繁。综合多变的防守体系更加具有攻击性,防守者往往利用贴身加力紧逼,积极拼抢球,以攻击性的防守战术主动攻击对手,给对手施以重压。欧洲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凶悍的防守以及高强度的激烈对抗。欧洲篮球的进攻方式总是在跑动中完成的,它永不停顿,在跑动中寻找空档,完成进攻。欧洲篮球的这种攻守理念和美国篮球更崇尚个人能力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获得空位投篮的机会与面对面投篮的机会之间,美国男篮太看重后者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欧洲篮球的整体攻防能够充分发挥出每一名队员的最大能力,它强调的是整体控制,强调团队协助。

把现代欧洲篮球风格归结起来 ,就是以整体控制、团队协助型作战为主,作风凶悍、顽强。改变了原有的固定落位——组织发动——配合进攻这一固定进攻模式;而成就了不断变化落位——顺势应变发动——连续的机动掩护配合的团队篮球。近几年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国篮球的发展也是不断被欧洲篮球上升发展所冲击,欧洲球队已经显示出了极高的整体攻防、协同作战水平。

3.引领世界潮流的欧洲篮球

在以往评价欧洲篮球风格的时候,总是用打法靠整体、简练、实用来形容。而现代的欧洲篮球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技术细腻、动作精练、配合流畅、作风顽强。欧洲篮球具备的这些优点正是现代篮球所提倡的东西。近些年来,欧洲球队在世界的各种大型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强悍作风以及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力量、心理对抗方面占据着相对的巨大优势。欧洲篮球的这种强悍来自于自身强大的团队以及整体的凝聚力,这样的整体篮球能够充分发挥出每名队员的最大潜能。在进攻上耐心组织、连接有序,在防守上凶猛顽强、声势压人,处处都体现了欧洲篮球的攻击性。以整体型作战、团队协作的打法为基础的欧洲篮球依靠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成为了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4.小结

当今世界篮球已经形成了从诸强争霸局面逐渐过渡到欧洲篮球独树一帜的崭新阶段,欧美篮球风格相互竞争,以欧洲篮球的飞跃暂时结束了这~情况 ;当今世界竞技篮球主流板块正在逐渐的迁移、整合,世界各国篮球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融合,欧洲篮球就是一股板块迁移整合的巨大推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欧洲篮球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2]金赛英.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3期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辰目.论“边缘化”[Z].出版发行研究,2004:48.

[2]周围.对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5.

[3]陈婷,王安东.浅析中学体育课的边缘化[J].体育世界,2008(2):45.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投篮方式 篮球理念 身体接触 挤抗投篮 CBA与NBA

1.前言

篮球比赛以攻守矛盾的互相转化贯串全过程,一次攻守以投篮命中而使矛盾暂告结束,接着又出现新的矛盾,又以再次投中篮而再次暂告结束。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和规则的演变,世界篮球正朝着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和激烈对抗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想提高篮球运动能力,缩短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在现代激烈对抗的篮球运动中得到发展,就必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现代篮球运动的飞速发展以及规则的全方位变化,促进了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和变革。一切现存的训练理念、训练结构、训练方法、编排理念、选材标准以及思想观念,都将在这场变革中接受新的挑战和检验,在给我国CBA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能否更接近NBA的水平,取决于现代的选材,个人能力的提高,全队的技术、战术配合。本文重点研究2002-2004赛季NBA总决赛(马刺vs网队、湖人vs活塞)和CBA总决赛(八一vs宏远)及27届奥运会、14届世锦赛男篮的所有录像共计50场。

本文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NBA2002-2004赛季总决赛和CBA2002-2003赛季总决赛及27届奥运会、14届世锦赛男篮的所有录像为依据,对NBA与CBA的运动员比赛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者在身高、体重和年龄上,在进攻技、战术,防守技战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以便为今后的训练和CBA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研究任务

随着世界篮球运动向着高速度、高超技巧、高强度对抗方向的发展,队员的个人作用愈来愈突出。一名合格的队员必须具备全面的技术和很强的个人攻击能力,全面的技术是个人攻击能力的基础,攻击能力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能不能得分的问题,还关系到全队战术灵活性能否充分发挥的问题,也关系到能否解决其他队员负担过重的问题。 个人进攻是全队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名运动员在进攻中智力、体力、战术素养和临场技战术合理运用的综合体现,也是全队集体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衡量篮球运动员得分能力的强弱,直观地讲,得分的多少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但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出发,为得分提供技术条件的所有因素均应包含在得分能力这一范畴内,如得分的形式、投篮命中率、掌握投篮技术动作的数量与质量等。这些因素是决定得分多少的直接原因。根据不同位置队员投篮形式命中率的对比分析,能更好地看出NBA与CBA运动能力的差距在哪里,以便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国际篮联毫不隐讳其要使国际篮球规则逐渐向NBA规则靠拢的意图,倡导“让比分更高、让比赛更快、让观众更爽”的思路,着手新规则的推陈出新,鼓励快攻,鼓励球的流动性和得分的多样性,鼓励更多的球员展示自己的才能,使篮球比赛赋有激情和吸引力。扣篮作为一项进攻技术,大大提高了男子篮球的观赏性;而扣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至今却仍限于美国本土。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扣篮在比赛中的使用频率、方式已成为左右地域篮球文化的重要因素。扣篮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态度。对待扣篮的不同态度在不同地域、群体间迅速分化,而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在亚、欧、美等地的篮球比赛中所展现的迥异风格。NBA的进攻队员在比赛中不仅在无人防守时用扣篮技术,而且能在一对一或一对多对抗的条件下把扣篮作为有效的投篮手段运用。扣篮技术不仅是得分的有效手段,而且能鼓舞士气,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比较而言,CBA在扣篮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较为薄弱。

通过篮球比赛,观众的欣赏欲望和球员的物质利益均可以得到满足。经济的发展又导致这种商业活动成为现实,再加上我国早已实行的“重奖”的商业行为,使篮球市场的发展具备外在动力和内在条件。篮球竞技比赛是篮球运动的一项核心内容,如何顺应篮球规则和篮球市场的挑战,如何使篮球比赛中发挥多样性、创造性、观赏性之功能,已成为篮球运动吸引全世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一种手段。在这方面,NBA的市场运作为CBA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楷模。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比研究,CBA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下:

(1)CBA在投篮形式的得分构成中与NBA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总投篮次数和总得分上;主要表现在2分球的投篮次数过少,命中率过低,3分球的投篮次数偏多,命中率不高;最直接的原因是前锋、后卫的投篮次数太少。(2)在投篮手段的得分过程中,快攻得分、有身体接触情况下投篮次数与投篮得分、二次进攻得分和前场篮板球的争夺上存在较大的差距。(3)在防守能力上,NBA运动员的个人能力以及全队的防守能力比CBA运动员强。

针对上述研究,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CBA的进攻战略应该调整,对篮球运动基本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应该更加注重远投的效率,调整进攻的战略重点,增加内线的攻击比重。必须坚持以篮下进攻为主,增强内线进攻次数和质量,巧妙应用远投,才能符合现代篮球发展的大趋势。(2)CBA必须以NBA为目标,苦练基本功,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和对抗能力的训练,增强快攻意识,增加投篮次数特别是对抗投篮次数,掌握投篮规律,切实提高投篮命中率。(3)CBA应加强对篮球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后卫的培养,最好形成小学――中学(体校和传统体育学校)――大学(包括体育院校)――职业队一条龙的科学培养人才体系。

竞技篮球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23-04

自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无论在推动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人才还是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在总结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20多年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求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新形势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意义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龙头”,既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又是竞技体育的生力军。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国际高等教育体制接轨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的进步与发展方向。通过高校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扩大高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推动我国体育全面走向社会化。同时,还可以构建校园体育氛围;增强师生的体育观念;激发体育情趣;尤其对促进国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逐步为奥运争光计划服务,都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运动员无论在对体育运动规律本身的认识与理解上,还是领会教练的意图、策略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另外,高校具有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优秀的体育资源和科研优势,有利于实现较高文化知识、高竞技水平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上加强对运动员就业指导和求职就业技能培训,更好的为运动员的就业服务。

2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

2.1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的成绩

2.1.1发展规模逐渐壮大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高水平运动队的数量由51-53-161-102-235所,运动队由140支发展到728支,运动项目由5个大项(及部分特设项目)发展到25个大项,遍及全国各地。高校办队规模的扩大为高水平的竞赛奠定了基础,高水平的竞赛又促进了办队工作的进展。另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高水平运动员,为他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推动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

2.1.2运动成绩斐然

高水平运动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弘扬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来影响广大师生,有利于建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绩从20世纪80-90年代的中低水平,到稳居前两名,特别是由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运会后的2005、2007年两届,依然保持了我国在世界大运会上的领先水平。同时,也涌现了诸如“眼镜侠”胡凯、王颖、吴波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也出现了不少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例如胡凯、刘子歌、何雯娜等。他们出现在奥运赛场让全世界人们见证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也为竞技体育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品牌赛事不断成熟。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培育,国内大学生比赛中也成长出一批较有名气的赛事项目,如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FL)等,均有着较好的市场反映和口碑。特别是CUBA联赛,为大学生比赛的市场运作提供了典范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1998年创立至今,CUBA联赛保持每届600~700支参赛队,近万名运动员和教练员,2400多场基层选拔比赛,160场分区比赛和15场男八强、女四强赛的赛事规模,在高校产生了广泛、深入、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竞赛体系日趋完善、竞技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优秀人才崭露头角、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造初见成效,被誉为中国篮球的“希望工程”。

2.1.3体教有效结合培养竞技人才

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加强国际交流,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逐步明确了“体教结合”的概念与内涵,发展多元化办队模式。例如比较成功的有:清华大学依托其附属小学一附属中学建立了“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模式;多所体育院校办起了竞技体校,南京体育学院教训研一体化模式;华东理工乒乓球队模式等。

2.2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理念出现偏差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初衷是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尝试学校系统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通过学校课余训练,培养有前途的优秀运动员,同时具备与普通学生相应文化水平,以期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后,能够实现职业转换,解决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运动员再就业的难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也正是受到比赛目标的影响,绝大部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培养理念出现偏差,受到“争金夺银”思想的控制,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层出不穷,有的不惜花重金到专业队“挖人”应付比赛,偏离了“找苗子——精训练——长知识——创成绩——塑人才”的育人正道。

2.2.2生源质量不高

在我国高校招生生源主要有:普通中学——体校——专业队3个层次的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明显差距,从小学开始,体育成绩好的苗子被体校挖走,进行艰苦的专业培训,基本放弃小运动员的基础教育,如果能代表城市参加省、国家的比赛出了成绩的,就会被省队挖去注册、训练,完全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了。有一些被省市队教练认为没有前途的运动员,就进高校运动队,好的苗子就根本不可能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另外,通过与一些教师、学生家长访谈了解到,由于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属于自主招收,存在一些猫腻,通过关系或金钱让一些“水货高水平运动员”混进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成绩与运动能力都差,影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2.2.3运动队经费不足

高校体育部门历来不受学校重视,其维持费用绝大部分依赖于行政拨款,有限的拨款相当部分应用于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的开展。一些高水平竞技体育开展较好的高校,例如清华大学,其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远高于教学和群体活动经费,但这些经费用于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就已捉襟见肘,谈不上营养、医务保障和科研。。

2.2.4训练手段与条件不足

在我国除了清华大学,绝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培养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必备条件。首先,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大多数高校的教练员都是体育教师,无论在带队经验还是训练方法等方面,与省、国家队的专业教练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什么清华大学的跳水队能够与国家队相抗衡,主要是因为他们请了伏明霞的教练于芬做跳水队的总教练;其次,缺乏标准的运动场馆、器械、运动设备;另外,缺乏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医疗设备;体育科研能力薄弱,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

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建设与趋势

3.1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受应用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条款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奠定了法律依据,体现了美国竞技体育培养真正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我国的教育体制必须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在高考、中考的成绩中应增加德育和体育的比重,建议德育和体育分别占高考成绩的20%,智育占60%,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

3.2做好招生选材工作、重视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

招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高效的招生管理制度和方法,对高校运动队水平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根据运动项目对身高、体型和其他条件等做出具体的要求。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科学测试和预测方法,从众多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一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而均较优秀的运动人才来培养,杜绝“水货运动员”进入高校。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对这些有天赋的运动员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加强文化学习,促进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

3.3建立和完善学校竞技体育监管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监管机制是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家教育部体育主管机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直接行政领导和监督部门。因此,教育部体育行政部门应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制定全国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及竞技体育工作的中远期规划和政策。不断完善对学校竞技体育的检查、监督、评估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清退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同时,应充分发挥中国大学生体协和各省市地区体协的作用,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3.4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首先,全球高薪招聘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因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都是高校体育教师兼任,专业能力与经验上欠缺。其次,要加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提高教练员的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行列,促进学校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再次,学校领导要重视教练员的进修和知识更新。目前,有的高校有一批优秀教练员,如能增加他们指挥高水平竞赛的机会,相信会逐渐显现出作为大学教师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优势,能逐步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的学者型教练员队伍。

3.5多元化筹集经费,改善训练条件与设施

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经费投入,在确保和加大高校竞技体育培养人才投入的同时,要更多通过校企合作、商业赞助、转让球队冠名权、赛事收入等手段来筹集资金,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维持自身的发展,来改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条件和运动设施,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良好环境与条件。商业性介入是高水平队市场化的重要保证,成功的商业运作能增加高水平队竞赛和管理的经济收入,使其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促进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结语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和综合实力,并合理利用体育竞技训练的无形和有形资源,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既能满足竞技体育的需要,同时又能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燕玲,上海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2-3.

[2]王文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方略[J],体育与科学,2010(5):104.

[3]何志林,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74.

[4]杨铁黎,学校课余训练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11.

[5]周文军,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动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6):85.

[6]王文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方略[J],体育与科学,2010(5):106.

[7]张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8(6):69.

[8]池建,美国大学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4):22-33.

[9]郑捷,“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6):66-67.

[10]于芬,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6):93.

[11]董永利,等,高校“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83-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