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例

2024-05-20 来源:爱go旅游网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1

朝鲜一中 吴恩花

一、长白山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而长白山最高峰是位于朝鲜境内的将军峰。

1、位置:

2、地质概况:

3、气候概况:

二、长白山考察部分

2014年6月19日晚7点,我们一行40人由黄老师带领乘坐沈阳开往松江河的火车,开始了三天的长白山考察。本次野外考察有两个景点:望天鹅和长白山。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56-01

地理课究竟要教会学生什么?是三年后成为地理学科的高考状元,而到了陌生的地方却分不清东南西北?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学了地理之后,我们希望能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在野外迷了路,如果没有指南针,能不能想到用手表定方向?用民居定方向?用日影定方向?晚上用北极星定方向?在一个小岛上,没有淡水,能不能想到利用阳光和脚下的植物获取少量的淡水?这些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能力的培养——地理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以实验的方式得以锻炼的,新课改倡导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实验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其价值和地位正日益突显出来。

一、地理实验课的重要性

1.学科本身对实验的依赖。地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分科,其实践性非常之强,脱离实践无非是“死读书、读死书”,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我们作为一名老师,传授学生的知识不能只是应对高考,应该是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有其最大的亮点,即“活动探究”板块,里面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地理实验的,它要求学生不能单单把目光局限在课本和课堂上,而是要转向大自然,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使学生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锻炼自己主动求索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目前高中地理实验课的实施现状。目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令人堪忧,其现状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发展。有些学生可能从来没有在地理课堂上做过实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可能是老师对地理实验教学非常被动导致,由于在高考中命题以实验形式出现的次数寥寥无几,“实验结论记住就可以了,做与不做看不出区别”,所以教师就对地理实验进行删减,甚至干脆不做。其二就是学生对地理课兴趣不高的问题,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高考意识非常强,有的同学甚至在进校之前就决定了将来是读文科还是理科,一些同学认定地理不是他将来高考的六门课程之一,所以对地理课特别不重视,只是走走过场,甚至连过场都不愿走,这种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实验课的实施。针对这些问题,如果出在老师自身的,我们应该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学习,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帮助同学们及时转变学习观念,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3.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其明确提出了“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

二、高中地理的实验内容

在高中必修1——必修3的教学内容中,实验内容非常丰富,比如:

必修一:让同学们以讲故事或绘图的形式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教师运用教具、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组织学生观察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以论文或演讲的形式说出自己的观察体会;在地质地貌类型丰富的地区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例如向斜、背斜和断层,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等,以野外考察报告或绘图的形式班内交流。

必修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讨论城市的变化,体会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对特色农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参观大的工厂企业,为环境问题献计献策;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渗透。

必修三: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当地官员和欧洲开发商的不同想法),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三、立足本县地理环境特征建立实验基地

漳县地处黄土高原陇西地台和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其地貌类型十分丰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带领同学们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让同学们不用远行就可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褶皱有殪虎桥向斜、协店子背斜和贵清山向斜。南部贵清山和西南部遮阳山分布着规模较大的岩溶地貌填称全省之冠,是西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代表性区域,所形成的岩溶夷平面、岩溶峡谷、岩溶石峰、岩溶裂隙、洞穴、漏斗、溶蚀洼地、落水洞、竖井、天坑、天生桥、岩洞、溶洞及其化学堆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落差瀑布等,独具特色,构成十分壮丽的岩溶地貌景观。可以在本县的一些区域设置高中的地理实验基地,例如在贵清山和遮阳山设置自然知识基地,组织同学们观察向斜、背斜、断层和岩溶地貌等;在相应的乡镇(新寺等)设置特色农业试验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本县的农业园区,探究家乡的农业园区建设;在两个比较大的工厂(盐场和祁连山水泥厂)设置工业基地,让学生们讨论这两个工厂的区位优势及其布局的合理性,探究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

和物化生不同,地理实验的地点不仅仅在教室里,事实上大自然就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天然实验室,地理课外实验同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相结合,鼓励学生发扬探究真理的精神,并真正意识到平时学到的地理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确定学校的经纬度”等。这些实验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使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更为了解,对学校更加熟悉,于无形当中培养了同学们的价值观。总之,地理实验课的普及和完善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每一个地理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推进新课改的伟大进程中,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1.“探究型”课堂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重要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探究型”课堂的基本原则是:打破书本知识观点的束缚,让学生参与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给予学生更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更易于思维创新。同时,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规律明显,更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学科的一个小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探究型”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新材料、新现象的引入和补充,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地理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①激发学生地理参与的主动性;②丰富对地理概念、规律的深层理性认识;③学会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④实现地理思维的开发和创新。相对于传统“知识型”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而相对减轻课堂40分钟内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解。

2.“探究型”课堂的基本方法

“探究型”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2.1 注重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2.2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某些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自己思考总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型”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培养自己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3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留美教育学博士周南照先生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上,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某一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例如,以“全球气温变暖将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要保护人类之家”等为专题,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搜集资料,然后以一节课时间组织一场“地理小论文交流会”。

2.4 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是弄不清楚。如果改由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后用乒乓球做小地球仪比赛,效果可能更好;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等等。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会比较顺利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向教师提出很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益处。

2.5 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5

1.对于研讨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具有指导意义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包含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课程,是地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为师范生更好地从师任教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因课时有限和课堂教学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系列课程的深入研讨和开放学习。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可突破时空限制,为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深入研讨地理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便利的条件。

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立足教学,思考教改,深化教研,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

3.对于地理师范生专业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经历师范生、新教师、有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实践教育家的发展过程,不仅要胜任地理课堂教学,也要积极进行地理教改,坚持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才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强化地理教师教育培养,为展示地理教师风采、交流地理教研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要的阵地。

二、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研平台”围绕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教与学,针对地理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以理论窗口、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三个模块为基础,下设观点集萃、教研动态、研究成果等九个栏目。

1.理论窗口模块

“理论窗口”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视点、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展现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包括专著摘言、观点集萃、名人访谈等栏目。。例如,“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新思想”、“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等,为指导师范生深化地理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提供帮助。。例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等,为引导师范生深入思考地理焦点问题、热点话题提供支撑。“名人访谈”简介地理教育大师大家、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经历、成长历程、教学经验等。例如,“风采犹存树常青——访地理教育学专家褚亚平教授”、“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树声先生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等,为激励师范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提供榜样的力量。

2.信息荟萃模块

。“报刊摘编”剪辑地理教师教育类、中学地理教学类等报刊的名篇佳作或经典文章,通过收录整理汇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研资料。例如,“关于如何进行地理高效教学”、“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等,便于师范生广泛获取报刊杂志的有效信息。“教研动态”采集大学、中学及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研活动的学术交流或讲座报告,通过加工处理集合成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研情报。例如,“全国、省、市级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省、市级中学地理教学观摩比赛”等,利于师范生及时把握地理教研动态。。例如,“高等院校、中学的地理教学精品课程”、“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等,益于师范生快捷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3.行动研究模块

“行动研究”主要提供地理师生参与教学研究的新体验、新感受、新风貌,全面交流地理教学改革经验和教研成果,包括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研究成果等栏目。“动手实践”反映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参与地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历。例如,“地理师范生讲课交流、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的生动画面”、“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评比的活动场景”等,带动师范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实践。“参与体验”反映地理师生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思所想和收获体会。例如,“与国培班地理骨干教师互动交流——感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风采”、“走进中学地理课堂——体验中学地理教学的魅力”等,促进地理师范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研究成果”展现地理师生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做法和改革成果。例如,“我们从这里起航——地理实结汇报、‘三下乡’活动推广”、“问题是创新之母——地理创新团队科研获奖、地理兴趣小组成果展示”等,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注意事项

1.主题选择注意结合学生实际

地理“教研平台”主要结合师范生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深化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构建,因此,分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师范生的现实状况,掌握师范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明确师范生在地理教研方面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对于“教研平台”的主题确定、专题选择很有必要。

2.信息筛选注重便捷有效

网络信息技术可提供种类繁多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可为师范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有利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必须层层筛选、有效提取、加工处理可用信息,特别是方便师范生利用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新信息,对于“教研平台”的模块构建、栏目设置十分重要。

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分析;管理建议;兰坪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1503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在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蓄水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显著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灾、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湿地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全县湿地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对湿地资源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

2 基本概况

2.1自然概况

兰坪县位于三江并流中部纵谷区,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云岭山系。地理座标介于东经98° 58′23″~99°38′34″,北纬26°06′39″~27°04′52″之间,其北连迪庆州维西县、东接大理州剑川县、南邻大理州云龙县、西与本州福贡泸水相通,是澜沧江的重要集水区。

兰坪县河流众多,但均属澜沧江水系,且呈羽状排列。除通甸河、江河、基独河等一级支流外,其它均不超过35km。主要湖泊集中在碧罗雪山一线,面积在4hm2以上的有24块之多。

2.2社会经济状况

兰坪是云南29个民族自治县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集贫困、民族、山区、边疆、生态脆弱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0133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9939元/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3元。

由于受自然和历史诸多因素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为兰坪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总体上看,全县的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值。

3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调查内容

全县境内面积在4hm2以上湖泊、沼泽、库塘、养殖场湿地,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河流、水渠,全县人工水田等湿地,对全县所有符合调查范围且面积在4hm2以上湿地进行补充调查,对云岭保护区一线符合调查范围的4hm2以上各类湿地进行重点调查。

3.2调查区划

全县根据湿地类型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类,河流湿地主要以永久性河流为主,湖泊湿地以永久性淡水湖为重点,沼泽湿地主要有草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人工湿地有水渠、库塘、水田等。

3.3调查方法

全县湿地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方式。一般调查是指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要求的湿地斑块进行面积、湿地类型、分布、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内容的调查。重点调查是指对云岭自然保护区和澜沧江兰坪段的重要湿地进行的详细的调查。

一般调查的河流和水渠按《云南省湿地地区名录》在省、州、县调查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对于跨乡镇界河流和斑块应当积极沟通,按就近便利原则进行调查,跨县、州界河流以河流中心点为界进行调查,跨县、州湿地斑块以斑块所占比例进行舍取(以行政界为界,所占比例超过50%的由本县调查,低于50%的则不予调查)。

调查采用湿地遥感技术加实地补充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完成,选取河流源头和叉河设置调查点,野外调查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群系组成、植被面积、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河流级别等。

参考文献:

[1]兰坪县林业局.兰坪县林业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