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语文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么重要的作用而实施的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重要性的表现最直接的便是促进高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往往处于阅读教学的附属地位,它对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既然阅读和写作被公认为语文课程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写作教学必定也是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路径。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是一直被动地接受训练和指导,没有自发地和阅读内容展开互动,没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解,那么,无论多少的阅读训练都是无济于事。只有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阅读的渴望,主动阅读和阅读指导相结合,才能发挥阅读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中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积极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重要方法。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过程,是对生活中积累素材的整合过程,也是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增强学生阅读效能
学生的阅读效能是对阅读给予学生的帮助,以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角度出发,积累收获的量的考察。阅读效能不仅仅体现在学生阅读了多少这个量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质的发展角度考察,从阅读中汲取了怎样的养分和自身这块土壤相结合,培养出了怎样的果实。
二、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规范要求包括“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对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落实这些要求的着眼点还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实现这些要求的落脚点还在于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表达能力而言,记叙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文体的写作教学,应该更有优势。由其文体特点所决定的多是通过对人或事的叙述形成一定的主题,记叙手法在其中的运用占据主流地位,记叙文在语言表达的要求上主张以人为本,青睐个性化的表达,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提升表达交流的自主性
。。不断地感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表达,积累的就不仅仅是写好记叙文的能量,而是有话说、敢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发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对学生品格修养的辅助塑造
(一)辅助塑造个性特点
语文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规定中提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写作是比较个人化的行为,受不同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影响较大。如果说写作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的重要途径,那么记叙文写作特点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能够比较全面而集中地体现了每个人的特点,而且通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高中生个性的发展方向。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求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尽可能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人格。这样自由开放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潜藏在心底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激发了他们处于青春转型期个性的张扬。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用自信而宽广的胸怀包容千姿百态的个性存在,相信对于每个高中生个性特点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塑造功能。
(二)引导体察社会人生
一、做学生信任的老师
第一次进入职校的课堂时,感觉学生看你的眼神不同,你对他讲的很多的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课下我了解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其实,他们对学习早就失去了兴趣,已经听不进去鼓励的话语,在学习上已经放弃了。在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家长也放弃了他们,有一些孩子是单亲家庭的,还有重组家庭,他们缺少家庭的关爱,对于这些,他们是用不好好听课、恶作剧、捣乱、不做作业等方式加以报复。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再一味地去批评他,他就会更加的自暴自弃。了解到了这些,我在课上不再去说教他们,而是利用课下时间找他们多谈心,化解心结,打开他们的心扉,去感知他们无助的心及对未来的不安,去安慰也许受过伤的心灵,让他们来信任老师,不对老师有敌意,这样教学进行起来就会很顺利。
二、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性很强,如果有一部分有缺失,就会对后来的学习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查漏补缺。。如在“函数”教学中,可以将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与职高“函数的定义”相对比。又如在学习“集合”的时候,就把初中的“解方程”先复习一遍,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容易了,既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教学中的层次化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异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统一的要求,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任务。在课上,教师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会让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在留作业时,针对各层次学生留不同的作业,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舒适。
【关键词】高层建筑;空间设计;规划设计;注意问题
1. 前言
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 为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具有占地面积少、建筑面积大、造型特殊、集中化程度高的特点。本人从工作中深入思考,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浅析几点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 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
2.1屋顶设计。
高层建筑的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空间塑造。(1)天际线的设计。天际线也称城市轮廓或全景,指你站在城市中一个地方,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那些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建筑设计师要从规划方案及建筑工程所处的环境出发,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2)地平线的设计。地平线也称天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它是距天顶90°的大圆圈,构成地平坐标系统的赤道,是地面与天空的分隔线。高层建筑物地平线的设计处理好人造物体与天然物体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
2.2建筑尺度的把握。
高层建筑本身体量庞大,尺度惊人,容易在其外部空间活动的人带来一种压抑的心理感受,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必须有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常见手法如下:采用低层裙房,低层裙房与周围建筑尺度相接近,又使人们与高层主体隔开一定距离,大大改善了人对高层的尺度感。立面分段处理,对于无裙房高层建筑常用立面分段处理手法。高层下外立柱廊的“骑楼”,使外部空间向内渗透,由外向内建立秩序。 “骑楼”内可以设商店,小吃,绿化与座椅,有的设地铁,底地下商店的进出口。人行其中,犹如在低层商业区的敞廊之中,十分自然。利用小品设计,在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建筑小品设计引人注目,花台,灯柱,灯具,座椅,蓬布,栏杆,指示牌及儿童游戏场等均是接近人体尺度的重要因素。人们可凭靠,闲坐,休息,儿童可在其中嬉戏,它们自然创造着一种低层庭院的生活气息。
2.3节能设计。
建高层建筑设计师往往贪大求高,造成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低回报,浪费巨大。因此,高层建筑应充分重视节能且首要考虑,具体包含:一是优化朝向设计及建筑位置,阳光蕴藏了庞大的能量,为保证高层建筑室内有舒适的温度并尽可能多的采集到光线,高层建筑北向、东向的开窗面积应尽可能小些,南向的开窗面积则要大些。二是增加保温隔热能力及维护结构,一般的房子里,35%的热量从窗户消耗掉了,如若选用双层玻璃,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量的散发;30%的热量从墙体消耗掉了,如若墙体表面采用隔热材料:如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节能效果就会很明显;三是从供热、供暖的渠道及实现方式来取得节能效果,丹麦等北欧国家有得天独厚的风能条件,他们便是使用热泵技术结合风能,用风能带动了电泵。因此建筑节能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节能,也是和城市的综合条件,整体布局息息相关的。
2.4设计讲究和谐。
任何一个成功的设计,必然要综合考虑到人、环境、人造物、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方的因素,并寻求其平衡。按照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整体的信息量总是大于局部之和。如在一块有限的建筑室外空间里,既有儿童游戏的场地,也有家长们看护儿童休息的施,以满足多层次人的不同需求。通过高低错落变化形成强烈的虚实关系,利用虚空间巧妙借用了远处几个高大建筑物以透空的形体达到借景之妙。应用对比手法造成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良好的色彩环境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欢快与喜悦,本人对于淮安市红星·美凯龙家具广场工程,充分考虑了总体的鲜明色彩,达到和谐美观;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
3. 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
3.1防止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有利于方便办公,但不仅给城市空间带来压力,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也造成光污染。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力求使高层建筑的布局局实现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环境的有机结合,为市民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3.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设计时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4. 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1防火的问题。
根据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疏散楼梯各层位置不应改变,两个住宅单元以上就必须要有两个以上室外楼梯疏散,可以通过一层屋面或通廊利用室外楼梯疏散,但其疏散宽度应符合规定,具体要求,应视高层建筑的层数和住宅规范、防火规范的要求确定,本人在东海畅园住宅小区高层设计中,严格按照防火规范要求,布置疏散楼梯;防火疏散,安全第一,首当其中的设计要求。
4.2抗风的问题。
预测到建筑物附近的气流情况以及建筑物所发生的性状。结构不稳定破坏,疲劳破坏,过份变形而发生的屈服,围护结构的严重破坏都可以引起高层建筑的安全隐患。风灾损坏的主要形态之一是工程结构的损坏和倒塌,因此,工程抗风设计计算的合理和全面与否是工程安全的重要关键,抗风设计也是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4.3电气的问题。
高层建筑要求供电电源必须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发电厂,保证一个要时有遇到问题或者突发事件另一个也可以正常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行。应急照明的安装要合理人性化,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的墙面上或者顶棚上。电梯在设计中要保证位置合理,在遇到紧急情况是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离。为了保证电梯正常而安全的运行,以利于救人、灭火,对此还要考虑排水设施、消防泵房、变配电站、柴油发电机放常常要设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如火地下室积水甚至被淹,灭火将从何谈起。
4.4垃圾处理。
住宅的垃圾平均每人每天约有0.5~1KG。排除垃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住户将垃圾用塑料袋装好放在门外,由大楼管理人员收集,通过电梯运至楼外;另一种是住户将垃圾直接倒入楼内的垃圾道再由收集间将垃圾运出。前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但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后一种方法则要求设计专门的垃圾道及收集间。
5. 结束语
总之,由于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满足标志性与功能的需要,高层建筑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层建筑体现了现代文明的一面,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角度去考虑,真正地做到为群众服务,满足最广大的使用者的需求,维护城市和谐。
参考文献
一方面的弊端表现是有可能在财务的管理方面出现漏洞。现在高校使用的财务软件还是单机操作,没有连入会计核算的整体系统,因此也缺少实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监督环节,有可能出现有少收或者漏收现象的发生。为了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出高校在学费收取时的整体状况,应该对其核算原则进行改革,可以参照企业资产核算的原则进行,就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如果因为出现学生退学或者实行学费减免的情况时,对于减少收入的学费数额,应该用红字在“应收学费”科目中记入借方,在“事业费收入”科目中记入贷方。另外,利用计算机收费软件按照年级、学系、专业等设置明细账,并且按时与会计账簿进行核对,充分发挥收费软件在高校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实现对学费核算系统的完善,全面反映学费收入的总体情况。
二、高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1.在教育成本核算方面数据不准确
高校要扩大办学的规模时,教育部门要进行财政资金的拨付,这样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投资拨付计划。财政拨付资金的核算是在对教育成本进行统计核算的基础上得来的。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由于不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提,所以其结果直接导致高校资产核算的不准确,从而影响到教育部门对于教育成本的统计和分析,致使教育部门的决策出现偏差。
2.会出现净资产“帐不符实”现象
在高校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图书和教学设备等因使用年限的增加会出现价值的损耗和贬值。但目前高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会计账面价值与实际物品剩存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出现高校净资产的不实现象。
3.对准确计算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用造成一定的难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会出现将固定资产出租给后勤企业使用的情况。如果不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就会使高校出出租固定资产时,对于使用费用的收取标准难以确定,因此,高校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费用核算等方面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为了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应该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计提折旧,增设“累计折旧”核算科目,并将核算数额在教育成本中进行计算。
三、高校在对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校中不但有事业会计的核算,还有基建会计的核算,因为这两种会计核算所遵循的会计准则不同,所以需要分别建立两套账本进行独立核算,就形成了一个单位有两套账的局面。而这两套账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套帐都不能全面的反映高校整个资金状况的全部,只是反映经济活动的某一个侧面。这是与《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是不相符合的。在高校中,基本建设的部分财政进行拨款时直接打入专门的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在高校的事业会计账目上没有记载。在财务部要求上报的零余额资金是以高校为单位进行合并上报。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不但增加了核算的成本,而且增加了核算人员的工作量。把高校中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的核算在同一套账簿中体现,全面地反映高校的各项经济收支总况,是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将会计主体进行统一的需要。将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进行统一核算,不仅能够减少核算成本的投入,减少工作人员的业务量,还可以弥补财务会计报告中不能体现基建资金数额的缺陷,更能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出高校会计核算的整体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核算质量。
四、高校在会计收支核算原则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现在的会计核算一般是采取收付实现制,对经营业务方面进行核算时采取权责发生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收付实现制原则已不太适应高校在事业收支方面的核算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的整体情况。高校在购买教学设备、修建工程、购买图书等发生应付账款项目时,因为暂时不动用现金所以不予记账,但这些债务是实际存在的。如果一旦需要实际支付的时候,由于在会计信息中没有反映,如果所需的现金数额较大在短期内将难以筹集,就有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再如,学生没能及时上交的学费,其他单位欠高校的款项等因为都不涉及现金,如果不对这些科目进行记账,就很难及时全面地反映实际存在的债权情况,所以也就很难做到及时进行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这样就容易形成坏账现象,给高校的收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不能反映资金的运动情况。比如房屋的折旧、应付工资等实际发生的费用,如果因为不动用现金就不记账的话,会计信息也就只能反映现金的运动状况而不能反映资金的整体变化情况。因为不能全面反映高校当期的实际存在情况,所以收付实现制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可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费用和成本的分摊,这样就能全面的反映出高校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高校财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五、结语
一、单科综合复习时要突出对知识结构的整合
对历史学科进行专门的复习时,教师应注重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以达到使学生整体把握、宏观理解的目的。。
1.构建知识体系。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例,纵向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志可分为四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汽时代、信息时代,学生可按照这个线索来掌握。横向有五条线索贯穿始终: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关系、文化。而且,我们可以把过去的五六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进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的准备或酝酿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商业城市等。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两大条件的具备:一是政治变革促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开始建立;二是早期殖民扩张促成世界性市场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发的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世俗化等,还有价值观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等。第四阶段,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主要表现为随着西方现代化走向成熟并逐步自我调整,现代化浪潮逐渐波及全球,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五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知识经济取代,服务业比例越来越高,超国家、超民族机构的建立,国家概念的动摇等等。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发展中现代化方兴未艾。
2.进行知识归类。。如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一枝,列强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属于殖民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一枝,工人运动和诞生属于工运与社会主义一枝,维也纳体系、资本主义扩张、列强争夺霸权属于国际关系一枝,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并存属于文化一枝。
。
首先,遵循学习规律,采取分轮复习的方式。第一轮可采用“纲目结构复习法”。在“全面进攻,方阵渐进”战略指导下,教师应抓住历史阶段特征,按“知识块”整合章节结构,适时地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会贯通,有计划地将可比历史现象进行对照分析,恰当地让政治、地理等科知识介入。第二轮可采用“专题线索复习法”。这轮复习从1月初开始到3月中旬完成,与全市调研考试衔接,以强化考点知识,培养迁移能力为目标。在“全面进攻、纵队突进”战略指导下,教师应采取“国别知识立意拉线,专题内容分段点评”的方式,构建突破课本“常模”的新知识体系,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第三轮可采用“强干弱枝复习法”。这轮复习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结束,与高考衔接,以强化主体知识和热点知识,提高综合应试能力为目标。
其次,综合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与单科试卷相比,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它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地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综合考试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重视复习方案的制定
学科个性的发挥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当学科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时,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才能实现。这就关系到如何优化教学,高效完成学科内综合,兼顾跨学科综合复习的任务。我认为,教师只有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做好教活学活的结合文章,做深做透优质高效的效益文章。
从客观上看,五本书一百多万字,教学内容是系统而复杂的,因此,教师必须把握这几年以来的文综考试的试题特点和命题趋势,吸取和交流几年来文综复习经验和教训,并根据这些制定好复习的方案。从近几年的文综考试试题看,历史题考查范围狭窄,难度要求低;从指导思想看,必然求稳多于求变。再加上综合试卷题量少,知识点多,命题者选择余地大,难、偏、怪可能性极小。因而,教师在实际复习中应狠抓主干知识,以教师劳动减少学生劳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此外,教师应重视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做好专题规划,划分几个专题,并在每个大专题下突出几个小专题,然后进行复习与训练。一般说来,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理清大专题(板块),由“网”到“面”,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由“面”到“体”,每周着重突出一到三个小专题,在滚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应加强史地政三科的集体备课,三门学科的教师共同找热点问题,运用各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调动一切非智力的积极因素达到最好复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
一、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首先是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其次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实现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有些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忽略了其中的几个方面,从而出现了重管理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速度轻规划等一些问题。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不够合理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是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其建设过程顺利的开展。在规划中,各个高校应当站在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教育特点,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全面准确。规划不当,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其他高校模式,无本校特色可言,也是目前有些高校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或是资金不足等原因,从一开始规划就完全采用其他高校的模式,按部就班,别的学校建什么我们也建,别的学校用什么我们也用,完全脱离了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充足的建设经费及其科学合理的使用是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教育信息化初期投入比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于是便出现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硬件设备配置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新维护不及时等诸多问题,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与之相反的是,某些高校有了充足的经费但没有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于是也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年来,在部分地区,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开发,都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绩,万兆的校园网,配置超一流的多媒体教室,价格不菲的名牌服务器,高档的教师笔记本电脑,似乎都彰显着学校的实力和信息化建设的成绩。但这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材小用,本末倒置,反倒造成了资源浪费。
其实,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理论的初期,部分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没有正确树立,信息化项目没有经过相关论证,就开始盲目建设,甚至是哪些区域更需要信息化环境,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广大的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IT企业在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方案时,也往往出现不了解学校真正需求,设计大而空的工程项目,结果往往是导致了学校的盲目投资。这些都是导致教育信息化资源浪费的病根所在。
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实力增强的物理建设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提高师生员工信息化素质的过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教育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国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首先观念问题仍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教学观念还很陈旧。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上变化,阻碍了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
然后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等方面。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和要求还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同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因而,各高校应当结合本校情况对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教师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教师,研究教学,服务于教学;从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在培训过程中,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等原则,兼顾学科体系的不同和受训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他们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的培训,而是强调师生互动、学员交流,自主操作和协作学习相结合,使教师树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观念,并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并能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才能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优势。
五、管理维护的问题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牵动着全校每一根神经每一个人。事实上,高校的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对高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的一场革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后,无论是一般的工作人员,还是高校的领导都应该转变传统管理的运作观念。要使信息化建设本身不打乱仗,信息化应用系统有条不紊地运作,就必须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当前,有的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初具规模后,便放手投入使用,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当;二是管理权限不明确;三是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四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五是管理标准不科学。管理上的不到位,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各自为政,资源分割,整体化不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无法高效有序运行,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此外,投入使用后的信息化体系,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上,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处,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首先是硬件资源维护不及时。有些高校重建设轻维护,便出现了设备出现故障时得不到及时维修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还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系统信息,升级软件,对各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同时软件资源更新不及时也是一突出问题。这里所说的软件资源不仅包括设备在使用时所需的一些软件,还包括各高校的科研成果、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各项数据资源。版本过低的软件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还阻碍着我们的工作顺利进行。陈旧的数据资源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种种不便。所以及时的更新软件、补充数据,也是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开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郑广福.浅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01期
[2] 柴超.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存在问题.考试周刊.2009年0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