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琴
[摘要]职业倦怠作为现代职场中的一种流行病,已广受社会关注。高校辅导员,因其工作性质、对象等特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不断蔓延,对辅导员自身心理、工作状态以及殊性,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时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表征及成因,探索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已刻不容缓。[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作者简介]高晓琴(1971-),女,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37)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已逐渐将工作重心向管理和服务倾斜。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一切事物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辅导员的自身心理、言谈举止、工作状态等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然而,相关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因其终日忙于繁重琐碎的杂事,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已成为易患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出现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转岗等现象是一种预警,若任由这些问题滋生蔓延,必然导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因此,及时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表征及成因,探索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不仅事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将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甚至高校的稳定。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及主要表征职业倦怠,又名“工作倦怠”“职业枯竭”,它是一种在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领域中,由于工作对象、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疲劳等原因,使个体放任其职业态度和行为方式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勒诗(Maslach)将个体在职业倦怠中的主要表现定义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属于典型的心理、生理综合症。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其较好的精神状态应是精神饱满、信心十足、活力四射,并能真切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加之其长期承担着重复性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以及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工作价值不能被社会、高校、学生等对象认可,辅导员陆续呈现出工作热情、意识和行为方式等逐渐衰退现象,进而表现出身心疲惫、态度消极、厌倦和畏惧工作的心理。高校辅导员的其具体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心理变化过程,表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应激过程。辅导员长期个人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其自我效能感下降,开始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兴趣、怀疑自我的职业价值和意义等。疲劳过程。辅导员长期高负荷的投身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并对生活冷漠、悲观,缺乏活力,心理健康水平急剧下降。防御性应对。主要表现为辅导员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如情绪不稳定,易迁怒,对领导抵触,对同事疏远,对学生的冷漠、机械和忽视,对工作敷衍、逃避等。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一)角色定位模糊高校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学生思长期接受学校各级部门的多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头管理,扮演着管理、教育、服务等多重角色。辅导员虽头顶“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光环,却实为“学生的生活保姆”。如今伴随着社会对辅导员岗位的期望度和认可度急剧下降,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每况愈下。目前,许多高校将辅导员既归类于党政管理干部又归类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辅导员角色的模糊定位易使辅导员产生心理落差和倦怠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职业发展。(二)职业发展瓶颈辅导员在繁杂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压下,无暇顾及专业知识学习已成为制约其自身职业发展高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工资待的瓶颈。总体来说,遇、教育科研等方面与专业教师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中国成人教育CHINAADULTEDUCATION33管理探索GUANLITANSUO
更职业、更专业。(二)搭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平台学生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应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高校对辅导员的生存和“相对稳定、合理流动”原则,一方面要尽发展要坚持可能地为辅导员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多元化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高校应适当放宽对辅导员的行政级别晋升和专业职称晋升的年限和要求,有条件的亦可单独开设辅导提高辅导员的身份认同感。应畅通发展出员职级制,口,在本校教育系统内安排转岗;对于适合并愿意从可以作为“两课”教师骨干培养;对于事学生工作的,工作表现和能力突出的,可提拔任用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对于教学能力突出的,可安排从事教学岗位;对于擅长科研的,可作为科研人员培养。(三)辅导员的自我调整与释压有关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节与释压是降低职业倦怠、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看待工作中的得与及时关注和发现自己职业倦怠的征兆,增强自我失,心理调节能力;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类学生突发事件,培养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避免因一些学生的负面行为、心理等现象对自己的不良影响;面对工作压力,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例如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来开展相关实践性活动;参加各类教工、团体、学术组织或各类社交活动,增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缓解工作和精神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参考文献:[1]潘真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苗玉凤,郑大远.高校辅导员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2]
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3]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4]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
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发展方向上政策不明确,使得辅导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员对个人的前途产生迷茫与困惑,瓶颈是其产生职业倦怠的一大诱因。(三)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内容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安全教育、党团建设、教育教学、助学帮扶、心理疾患疏导、催交学费、就业指导等方方面面。事实证明,辅导员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情感、心理动态等情况,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大部分辅导员亦慢慢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心态,从而产生疲倦状态和职业倦怠感。(四)个人因素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产生与个体的性别、年龄、人格特质、家庭状况、从事工作的年限、受教育程度、职称、自我期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高校辅导员多为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的生活背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等方面与学生较为相似,熟知景、学生工作的特点,工作热情高涨,但也普遍存在工作经验不足、个人能力估计过高、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等问题,随着工作逐渐开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一些矛盾开始凸现,特别是个人期望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三、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一)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实践证明,清晰明确的角色定位是辅导员在其本职范围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选聘留任、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具有教师和干部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针对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高校应尽快制定明确的辅导员岗位职责,完善其工作职责和范围,从制度上阐明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内容、责任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进一步对辅导员角色进行职业定位,如成立思想政治教就业专职辅导员、助学专职辅导员、学育专职辅导员、生事务管理专职辅导员等。并对其进行分类培养,让其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学生管理等方面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制度建设与实践的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7100045)34中国成人教育CHINAADULTEDU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