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年、月、日(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的时刻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在老师刚才的话中,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 指名回答。(时、分、秒)
解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互相说一说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组长做好记录,进行整理。 (2)小组组长在班上交流。
2.认识年、月、日。 (1)观察、思考、统计。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前收集的不同年份的年历,完成以下填空。(多媒体
课件出示):
①一年有( )个月。 ②把各月份的天数填入下表。
③有31天的月份是( ),有30天的月份是( ),2月有( )天。 (2)小组内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3)小组内讨论。
提问:通过观察、统计,你发现了什么? ①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组员分工做好讨论笔记。 ②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进行汇报、交流。
(各月的天数并不完全一样,1个月最多有31天,最少有28天,有31天的月份比有30天的月份多等。)
(4)追问:你们每个人手中的年历卡片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份呢?(是)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5)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的天数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大月,把每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小月。(教师随之板书:大月、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
3.记住大月、小月。
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1个特殊月。
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那怎么数呢? (1)投影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代表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教师:记住大、小月的方法有很多,你们也可以编出类似的儿歌,只要帮助你们记住大、小月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1题。 说一说你知道的重大的节日有哪些?
(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进行记录。 (2)每组组长进行汇报。
2.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六”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年、月、日有了多少了解?和大家说一说。 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1、3、5、7、8、10、12);4个小月(4、6、9、11);特殊月份:2月(28天或29天)。
【板书笔记】
年、月、日(1)
大月:1、3、5、7、8、10、12 小月:4、6、9、11
二月:28天或29天
【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每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不够系统,知识上比较模糊,但是都为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学生观察年历进行思考、统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年历中发现各月的天数,从而探索出大月、小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收集丰富的材料,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接着,让学生创作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像诗人一样创作出了歌诀,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服务的,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第六单元 年、月、日
第2课时 年、月、日(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难点:判断不同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大多数人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可是王大爷四年才过一次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 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一定会明白,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年、闰年。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年中大月、小月的月份和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二月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当二月是28天时,这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时,这一天就是闰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投影出示制作的2014年年历。
(2)提问:你们知道在2014年我国有件什么大事吗?(新中国迎65周年华诞) (3)计算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方法1:根据原有知识,直接说出2014年有365天。 方法2:31×7+30×4+28=365(天) 方法3:30×12+7-2=365(天) 方法4:31×12-4-3=365(天)
(4)提问:想一想,闰年一年有多少天,为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师生共同明确:闰年这一年有366天,因为这一年也是有7个大月和4个小月,只是闰年的2月份有29天,比平年多1天,因此是366天。\\[板书:365+1=366(天)\\] 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样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2)学生考老师。
①让学生用手中的年历卡考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哪一年,老师快速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
②在学生觉得神奇而意犹未尽时,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里面有窍门儿,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3)投影出示2000~2013年二月的月历。 ①观察。
②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 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③分组计算。
④交流结果,并归纳总结。
讲解: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因此,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4)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5)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份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6)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教材第73页“你知道吗”。
(7)出示伟人图片及出生年月,请同学们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算一算,1年共有多少天。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指名班内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7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汇报。说明推测的原因。 教师强调:只有2月29日才每隔4年出现一次。
3.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六”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答案。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的二月有29天。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板书笔记】
年、月、日(2)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一般情况下,年份数字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
当年份数字是整百数时,年份数字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是平年。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典型的生活素材为教学背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学生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尤其是在判断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时候出错的较多。在做题的时候还是要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进行强调。
第六单元 年、月、日
第3课时 24时记时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相应的时刻,感受不同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相应时刻。
难点:探索发现外圈数字代表的含义以及钟面上外圈数和内圈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问: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小时?1天有多少小时?
2.讲述:在一天的时间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2圈,共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的钟表分别拨出学生上学、吃饭、放学和睡觉的时间,让学生识别。
4.说明:按照这种普通的记时法,一般要指出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种方法固然不错,但是还有一种更加简明的并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1)]
二、自主探究 1.讲述24时记时法。 (1)教师演示。
边演示,边讲述:1日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1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走到夜里12时(0时),时针又走了1圈,也是12小时,这一天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通常我们把这种记时法叫作24时记时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有24小时。 (3)让学生说一说看见哪些地方采用24时记时法。
(电影院门口;电视上;电子表上;商场的门口营业时间牌上;汽车票上;电视报上……) (4)说明:交通、广播电视和邮电等部门常用24时记时法。
2.探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 教师出示教材第69页中的钟面。
(1)提问:观察钟面与日常所用钟面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1:钟面上有内、外两圈。
学生2: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是钟表外圈表示的时刻,也就是24时记时法的时刻。 学生3:外圈数和内圈数相差都是12。
学生4:从0时到中午12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时刻相同;中午12时以后,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加12就是24时记时法的时刻。(也就是时针走第2圈时,所指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
(2)填一填。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9页“填一填”,教师巡视。 ②指名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操作感知。 (1)说一说。
用24时记时法说一说:下午什么时间上第1节课?什么时间放学?晚上什么时间睡觉? ①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②小组代表班内汇报交流,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用24时记时法表示这一时刻的。
教师强调:从0时到中午12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时刻相同;中午12时以后,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加上12就是24时记时法的时刻。 (2)拨一拨。
①教师说24时记时法的时刻,学生在表盘上拨出相应的时刻。
如:15时,时针指向3,分针指向12;21时,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12……
②同桌合作,巩固练习。一个学生说24时记时法的时刻,另一个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两个同学互相交替进行。
教师说明:晚上12时既是24时,也是第2天的0时,所以我们再生活中常常说0时或0点,而不说24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课堂活动”。
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说上午或下午的时刻,另一个学生用24时记时法把它表示出来。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教师强调: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加12就是24时记时法,24时记时法的时刻减12就是普通记时法。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一天有24小时,因此我们通常采用24时记时法来记时。那么,从古到今,都出现过哪些记时的方法呢?一起来看看吧!(多媒体介绍相关资料:日晷记时,铜壶滴漏,燃香记时,沙漏记时,水轮钟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精确,记时法也越来越先进,同学们,未来社会的记时法正等着你们去发明、创造。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4时记时法后,要提供更多的实际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相转换,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转换的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时间与空间,但是没有给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碰撞的机会,学生的集体智慧没能得到激发。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方法上,对于意义却忽略了,没有跟学生讲明两种记时法,也没有对两种记时法进行对比,因此造成了学生对两种记时法的混淆。在练习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转化时,有的学生只写出了时刻,而没有加上表示时间的限制词,教师对这一点要特别强调。
第六单元 年、月、日
第4课时 24时记时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推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会用24时记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区别时间和时刻。
难点:计算一日以内和两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交流资料。
教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24时记时法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把你们收集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以上前用投影仪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2.选取资料引题。 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提问:这是老师收集的资料,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图后指名回答。(邮局从8:00开始营业到18:00结束营业。) 追问:你还想知道哪些信息?(这个邮局全天营业多长时间?)
3.揭题:你们想知道的信息,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2)]
二、自主探究
1.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
(1)提问:怎样解决“这个邮局全天营业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呢? ①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组长汇报解题方法。 小组代表反馈方法: 方法一:数一数
从8:00到18:00依次一小时一小时地数是10时。 方法二:拨钟面
18:00就是下午6时,出示6时钟面。时针共走过10大格,也就是过了10时。 方法三:计算
用减法算:18-8=10(时)
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全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8-8=10(时)
答:这个邮局全天营业10时。
小结:刚才,我们用数一数、拨钟面、计算,还有画线段的方法,求出了这个邮局全天营业多长时间,邮局全天营业多长时间也就是邮局营业所经过的时间。在同一天内,我们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法来算出。
2.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情境图。
(1)让学生说出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图,说出了解的信息。[小明晚上9时(21时)睡觉,第二天早上7时(7时)起床。]
(2)提问:小明晚上睡了多长时间?
①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②指名回答,并说出推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的推算方法:
方法1:先想第一天24时前睡了多长时间,24-21=3(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3+7=10(时)。
方法2:先想晚上9时到第二天上午9时经过12时,再用减法算,12-2=10(时)(因为上午7时到上午9时经过的时间是2时)。
方法3:先想第一天晚上12时前睡了多长时间,12-9=3(时),再和第二天睡觉的时间加起来,3+7=10(时)。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推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
说明:作为小学生,一天合理睡眠时间一般要超过9时,但也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11时。合理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每天要定时睡觉,定时起床,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七”第3题。
小组合作计算后抢答,并说明推算方法。对抢答获胜的小组奖励一面小旗。 教师强调: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七”第4、5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加12就是24时记时法,24时记时法的时刻减12就是普通记时法。
3.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七”第6题。
用24时记时法合理地设计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展示交流,推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3)优秀设计展示。
4.完成教材第72页的“思考题”。 (1)小组合作完成。 (2)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时间计算,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不同的经过时间。时间是马不停蹄地奔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眨眼一节课就结束了,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它们轻易地从我们手中溜走。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在学生探索解题方法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出线段图,直观地呈现了数量关系,但是讲解线段图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所经过的时间,看似教给了学生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走的还是老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这是由于在课前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