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3-11-09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季惠斌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6期

[摘要]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延安鲁艺时期形成的音乐文化对我国当代音乐创作思想影响至深。在音乐创作中贯彻和发扬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精神,不仅要关切群众生活的真正需要,创作出符合中国大众审美取向的作品;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音乐作品,不断推进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下的音乐创作,应以延安鲁艺精神为引领,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原则,实现我国音乐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文化价值,逐步推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延安鲁艺;音乐文化;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06-02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延安鲁艺时期形成的音乐文化对我国当代音乐创作思想影响至深。在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感召下,延安鲁艺时期产生了数量庞大的革命性音乐作品。在历史的发展中,很多作品已成为我国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为我国音乐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很多作品已成为音乐经典。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对我国新时代音乐文化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内涵

“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在延安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战时革命文艺干部的教育目标,凸现出延安鲁艺不同于其他艺术院校的重要特征”。[1]作为鲁艺音乐系的领导,吕骥将鲁艺音乐系的教育方针定为:“研究进步(音乐)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音乐遗产,接受并发展之;培养抗战音乐干部;推动抗战音乐运动的发展”。[2]在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逐渐产生了具有革命性、积极性、传统性、民族性的延安鲁艺音乐文化。

在抗战思潮的影响下,鲁艺师生先后创作了歌剧《农村曲》(李伯钊编剧、向隅作曲)、《军民进行曲》(王震之编剧、天蓝、安波、韩塞、王震之作词、冼星海作曲)、三幕歌剧《滏阳河》(塞克编剧、作词,冼星海作曲)、《塞北的黄昏》(王亚凡编剧、刘炽作曲)等。歌剧内容讲述的基本上都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战、积极对抗侵略军的题材。曲调多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族调式上,但也不乏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的融入。例如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军民进行曲》中就有很多段落有着很强的西方音乐风格,虽然与其他作曲家相比,旋律口语化不明显,但和声效果分明,特别是合唱段落的创作取得了良好的表演效果,这与作曲家留学法国有着很大的关系。1942年,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产生了很多极具中国民族、民俗和地域特色的秧歌剧。在成千上万首秧歌剧中,最为突出的是《兄妹开荒》《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妻识字》《栽树》《钟万财起家》等作品,题材内容紧密结合人民生活实际,反映的是朴实的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开创美好生活的现实景象。秧歌剧这一音乐形式创造性地综合了戏曲、舞蹈、曲艺、话剧甚至是文学等艺术的特点,剧中淳朴的民风以及欢快的氛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因此受到了群众空前的欢迎和广泛热烈的传颂。除歌剧和秧歌剧之外,合唱艺术也在此时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作曲家冼星海的引领下,鲁艺音乐系师生在短短几年里创作出了众多结构庞大的合唱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产大合唱》与《黄河大合唱》。其他的合唱作品还有《九一八大合唱》(天蓝词、冼星海曲,1939)、《吕梁山大合唱》(周军词、马可曲,1939)、《保卫西北大合唱》(鲁艺音乐系集体创作,1940)等。这些合唱作品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抵抗日寇的信念,特别是《黄河大合唱》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

二、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历史影响

1952年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系与音乐系分别建立独立院校,音乐系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至此,鲁迅艺术学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鲁迅艺术学院的“后裔”,沈阳音乐学院为鲁艺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旨在传承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继承延安鲁艺学术传统、发扬延安鲁艺治学精神,是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在当代的延伸和发展。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犹如一颗种子,在当代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延安鲁艺时期产生很多作品,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八路军大合唱》(公木词、郑律成曲,1939)问世后,其中《八路军进行曲》迅速在抗日根据地传唱。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该曲曲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多年来,这首军歌既是人民军队的形象写照,又是中国军队在庆典、仪式、阅兵、集会中的司礼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和人民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新军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3]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价、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作曲)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通俗亲民的语言使得这部歌剧一经演出便得到广泛传唱,成为中国歌剧发展历史的开篇之作,至今仍是中国歌剧的经典作品。剧中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皆取材于中国本土民歌,并结合说唱、戏曲等音调特色。全曲的音乐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基础之上,实现了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恰当的采集以及创造性创编的愿景。时至今日,歌剧《白毛女》所产生的艺术成就仍然很难被超越。“1951年,《白毛女》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京剧、芭蕾舞。苏联、印度、日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也曾翻译或排演过这部歌剧”。[4]这些作品的每一次上演,都是对那一时代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也是人们不忘历史、铭记教训,把握当下、共创未来的精神财富。 三、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

一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时代文化相容,从而进行文化再生产,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因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传承和发展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与新时代音乐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延安鲁艺音乐文化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其中的文化基因应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的。

延安鲁艺成立后,冼星海担任音乐系“高级作曲班”的教学,培养出李焕之、李凌、梁寒光、李鹰航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众多作曲家和鲁艺师生共同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群众歌曲,如《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等。时至今日,《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等作品,至今仍在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中以各种形式上演。很多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合唱作品,丰富了音乐形式,增添了演唱的色彩性,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依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 延安鲁艺时期形成的音乐文化,对我国后续的音乐创作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歌剧《白毛女》以我国各地民间音乐曲调为素材、适当融入民族器乐、节奏上多运用变化板式,突出民族风格韵味的创作模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在之后的歌剧《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的创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白毛女》创作思想的延续。这些歌剧取材于民间,根植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曲调的选取和创作都仅仅围绕着中国民族音乐曲调特征,旋律朗朗上口,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原有音乐中的“革命性”随着文化的演变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文化思潮的改变,音乐创作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与时代相关联的作品。如歌剧《情人》《伤逝》《阿里郎》《党的女儿》等。作品的内容开始追求个人情感的展现,其抒情性增强;也有以战争为背景,但多展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变化。曲调的艺术性提升了很多,也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于彰显民族音乐风格的诸多有益尝试。延安鲁艺时期的歌剧创作对当下中国歌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对民族音乐风格的展现,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创造性运用应该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思维;中国歌剧的创作应结合时代,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歌剧创作更应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秧歌剧的创作在延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的形式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把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乐曲形式——曲牌音乐和诸多民歌,按照表现内容的需要用在同一个剧目中。这是民间歌舞小戏的传统创作方法,内容是传统的,而形式是现代的。因此听众在欣赏它们时既能听到熟悉的旋律,又有焕然一新的感觉”。[5]当下,秧歌剧已销声匿迹,失去了它创作的土壤,但是秧歌剧的创作理念对当代来讲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秧歌剧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将文艺与工农兵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音乐审美取向,促进了音乐的发展,让音乐在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得到真正的普及。

目前我国音乐创作,在与时政的联系以及群众生活的联系上还是不够密切,若能真切地体会到大众的需要,从大众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才能创作出受到大众欢迎的优秀音乐作品。在中西音乐创作技法不断相融的今天,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大众的需要,在创作上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原则,才能实现我国音乐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将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精神融入到音乐创作实践之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 考 文 献]

[1]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音乐研究,2008(04):5. [2] 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音乐研究,2008(04):6. [3] 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的合唱作品研究[J].乐府新声,2007(04):142. [4] 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歌剧研究[J].乐府新声,2007(03):144.

[5] 计晓华.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J].乐府新声,2012(04):119. (责任编辑:崔晓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