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不能只遵循一套模式或一种路子,而要注意到它的深与宽。不过,在语文教学中,一是要好好利用“情”的魅力。因为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一定要在知识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因此,语文课堂中缺乏饱满的情感,就不会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那么,如何让“情”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洋溢呢?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點着手:
一、深入感受作品,酝酿饱满情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教师要充当“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作为语文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比学生拥有更多的“水”,也就是说,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教师就要“先一步,深一步”。而教师要想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做好扎实的工作。备课中,要从“品味关键字词中”、“赏析重点句子中”、“分析人物形象中”把握作品情感,体会作品内涵,酝酿丰富情感。这是在课堂中师生达到情感共鸣的基础,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而这一步要做好,是和教师的认真付出分不开的。
二、锤炼丰富语言,创设情感氛围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用自己美的语言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一种适合的氛围,教师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述或谈话,创设独特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我在讲《荷花淀》一文的结尾时,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调为学生做了范读,然后找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分角色地朗读课文,并把重点句子给予指导,选择评价性讲评:“同学们,大家读的感情和语调把握十分到位,让我们感受到了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有多美啊!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感染。”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电教设备,创造适当情境
情感是一种无形、无色的物质,这就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转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电化教学,借助电教设备,通过语言、音乐、图像等,把作品情感立体化、形象化,增强情感的直观化。例如:《春》这篇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热爱祖国河山的丰富情感。如果只是老师干巴巴地朗读,文中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就不能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就无法感受到春的美丽。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把五幅图制成幻灯片,每学习一幅就放一幅图片,并且在朗读时选择一段音乐来伴奏。这就让学生陶醉在对春的无限遐想中,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情感联想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言课堂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言需要生活为其注入鲜活的血液,要想体会到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就需要一定的生活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生活、关心生活。《斑羚飞渡》这篇文章表现了团体意识、奉献精神,讲的是动物的世界,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有一部分学生就很难和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我布置了一个长期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一段时间后,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讲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个场景:一大群蚂蚁团成一个球,从火场逃生。它们牺牲一部分,挽救了整个种族的生存,这一次的观察,使他感触很深,引发了与作品的情感共鸣。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如此好运,能够观察到这样的场景。那就需要情感联想,利用影片、影视,让学生“换位思考”,也会收到很不错的效果。
实践证明,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挖掘,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阅读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哲理性启发学生,以典型形象激励学生,就能把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大语文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