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为什么还不是制造强国

2020-02-19 来源:爱go旅游网


为什么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

保定向阳航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李昶

自改革开改以来,我国制造业突飞猛进,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连续二十多年雄居世界第一,至2007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现在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

那么,有人就据此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是制造强国了!”但是多数专家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权威的观点是: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为什么我国还称不上制造强国呢?笔者认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工业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是最主要的3个原因。

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不久前,笔者走访了国内几家较大型的企业,其中也包括军工企业。现在最让这些企业头痛的事情,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这个问题在军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反映尤为突出。

企业所提到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是指掌握着核心技术或者有能力获取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持续的技术探索,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缺乏核心技术是多数中国企业的“共性”问题,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6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目前的一些高科技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汽车家电、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端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被欧美等工业发

达国家所掌控。

造成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是历史的原因,虽然中国有着辉煌的古代科技文明,但在近代科技文明的“赛跑”之中,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远远的甩到了后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逐渐地缩小了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总体上讲,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仍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失去了支撑,前沿科技发展总是“落后一步”。其次科研投入不足,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75%的企业没有专职的研发人员, 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研发工作具有“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 的特点,而“引进消化”对于企业来讲,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短期利益的驱使,使我国大多数企业放弃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使我国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受制于人,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第三、我国的落后教育体制,也严重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专家批评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人的创造力,并举出很多高分低能的例子。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学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我们是在扼杀创造力,人家是在开发创造力,教育的最终结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 基础工业落后

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

魏建国表示,加快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为此他建议,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关键设备和技术进口,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突出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

等发展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晶显示面板行业内忧外患破冰难 据海关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高端液晶显示面板(TFT-LCD)进口增速呈加快趋势。与此同时,国内中低端产能日益过剩,竞争激烈,导致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不断下调。市场人士认为,按照目前的形势,即使TFT-LCD市场价格出现上调,也难以扭转行业亏损,预计到2007年也难出现转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TFT-LCD的主要生产商有G京东方(000725)和G上广电(600637)。

海外进口压力大 国内产能过剩

液晶显示面板是生产液晶显示器及液晶电视的关键部件。据海关最新统计资料显

示,2006年上半年仅广东省进口液晶显示板就达5.6亿个,价值51.9亿美元,分别比

去年同期增长19.1%和75.3%。海关人士认为,由于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来自于国外,使我国液晶显示板市场多为国外企业占有,并被迫依靠进口。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内企业的资金与技术引进能力有限,在投资面板制造时不

得不选择代数较低的面板生产线。而这些生产线主要供应以电脑显示器为主的液晶面

板,再加上全球几大面板巨头的不断扩产,液晶显示器领域的面板制造明显供大于求

这种行业态势在相关上市公司的2006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已经有所体现。

G京东方4月份已经发出上半年预亏公告,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受TFT-LCD业务经营淡季影响,已出现较大经营亏损。巨额的前期投资,加上产品线建成之后面临价格下滑,包括G京东方在内

TFT-LCD生产线的前途令人担忧。由于产量过剩,价格走低,今年第二季度,包括LG-飞利浦等行业巨头在内的世界主要液晶面板厂商已经报亏。

而此前G京东方在2004年巨亏的基础上,2005年又大幅亏损了15.87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降价造成的液晶面板价格低廉。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小勇认为,产能过剩是这个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建

成的生产线已超出实际需求数倍。在现阶段,国内生产商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无法与国

外生产商相提并论,只有释放产能,减少库存,找准定位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价格短期反弹难改行业困局

据了解,G京东方第一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4.04亿元,亏损4.90亿元。G京东

方将亏损原因归结为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北京TFT-LCD第五代生产线生产的17英寸显示器用TFT-LCD产品价格下降。

TFT-LCD产品价格在经历半年的连续下跌之后,在7月底开始止跌反弹。有专家指出,如果价格反弹能够延续到第四季度,G京东方、G上广电等面板生产商则将借助价格反弹扭转颓势。

但招商证券研究员张良勇认为,形势不容乐观,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价格上涨只能带来某个时点的转机和盈利,从规模和资金来看,这类上市公司与国外

家电巨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G京东方投资者关系负责人杨先生也指出,从7月份开始,液晶显示面板价格比前期价格最低位上涨了10%左右,但这种涨价只能对公司业绩造成阶段性的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副主任陆刃波分析指出,TFT-LCD的涨价幅度不会很大,其实关键问题不在于产品的价格,而在于这类公司的生产规模效应跟不上,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运行能力和配送能力都比较差。

一般而言,建设液晶生产线首先要面对物流问题,无论是偏光板还是玻璃基板,

都属于易破损、面积大和分量重的特殊产品。如果把它们从遥远的异地运到生产线,

对运输成本和产品质量都非常不利。

对此,杨先生也指出,公司目前是处于经营困难时期,首先在国内做TFT-LCD最主要的上游配送跟不上,海外进口成本又虚高,从而丧失了成本优势;其次,公司的运营规模与国外同行业相比确实偏小;最后国内资本市场不理想,融资较为困难。如果要公司彻底走出行业的低谷,只有从增强自身的实力下功夫。

一般而言,只有配套厂商齐全,TFT-LCD生产厂才可以降低成本。为此,G上广电不仅完善了自己的产业链,同时也将台湾宝成集团拉入了自己的战略同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跟上TFT-LCD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实现规模效益,G上广电NEC从2003年5月打第一根桩,到2004年10月建成投产,已耗资10亿美元。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认为,从短期来看,这类公司只能在产品品种上下工夫,

针对下游公司的运用市场来考虑产品细分种类,比如说可以生产目前比较紧俏的特殊

行业监控需要的显示屏;21寸、23寸彩电市场需求旺盛,可以考虑向这个方面集中发展。

液晶产品的每一次潮流变动,都意味着原有生产线的落后。在液晶行业,每一代

生产线都有经济切割尺寸,3.5代对应的是15寸;5代对应的是17寸。国内目前的生产线还停留在第5代线上,而日本和韩国已经开始第8代和第7.5代线的生产,而市场的发展迅猛,有了新的生产线今后有可能盈利空间更大,未来的需求量也将更大。

陆刃波指出,对于TFT-LCD产业,只能从上规模和显示屏尺寸来竞争致胜,要完善相关产业链,国内第5代线主要针对提供电脑和手机的屏显,所获得利润毕竟有限。只有壮大规模,提高技术才是根本。而整个中国液晶板产业是发展还是被兼并,还是个未知数.

中国液晶电视产业前景堪忧!折射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同时更受渠道商议价,高新家电产业利润直接快速接近微利边缘!根本无法启动大规模自主科技创新的项目!国家对充分竞争的家电产业一直以观望者角色为主,导致高新家电产业一直处于弱势\"拿来主义\"略加修改大行其道,所以也无法与外资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比量!

既然中国的家电业优势不在于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否改个思路,先从销售上下功夫?在此也不得不反醒一下,家电连锁是否应该重新联合制造商的时候了。不要再一味往制造商方面压榨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家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制造商们却没有意识到,一家正确的决策,不代表多家正确的决策。制造商们看到家电市场的潜力,纷纷上马,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家电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慢慢地,不知何时,家电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此时,家电连锁再一次转型,果断地抱住了消费者这棵“大树”,纷纷改变策略,建立更多的、面向消费者的终端店面,以此抵制制造商终端店面的扩张,成为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掮客”。直至今日,家电连锁依然主要采取这种方式,从中捞取巨额利润。渠道的扁平化、家电产品利润的降低、家电连锁单位面积利润的下降使制造商越来越感觉到难以背负这种压力,难道真的要将上游制造商拖垮吗?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联合制造商不等于是要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并不矛盾。当年,苏宁首创的淡季

打款的方式协调了制造商和渠道商之间的关系,也最大限度地使消费者受益,创造了

三赢的局面。

现在形势变了,家电连锁应该和家电厂商同心协力,扩展海外市场。从政策上,

国家是支持家电厂商发展海外市场的。从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家电厂商都在海外市

场上起步了。如平板电视,中国超过70%的产能都出口海外.但是,一线厂商的国际化基本失败了,还有一些厂商仍在挣扎。如果家电连锁能再一次联手家电制造商,解决国际化的难题,重现当年的三赢局面,那么成功的何止仅仅是家电企业呢?

回首当年称兄道弟、融洽的厂商关系,再看眼下尖锐的利益矛盾,真的令人唏嘘

不已。难道商场真如战场?就没有一份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吗?

事实上,也的确不是这样。私下里,饭桌前笔者不只一次听到“无论如何我也要

支持他,那是我的老朋友”的肺腑之言,有渠道商这么说,也有制造商这么说。

基础研究积累少设备原料耗费大

近些年来,我国汽车界各大生产商纷纷依靠技术集成推出自主品牌,并力争数年内推出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由于关键的设备长期依赖进口,投入大,成本高。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张以军说,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府大都争着上整车生产项目,而忽略了发展零部件产业,没有延伸产业链,这样实质上就把加工技术的基础给荒废了。他举例分析,

汽车的一个重要零部件———高速电磁阀我们已研究出来了,可没有足够的加工能力和高水平电控设备,还是做不出来。而摩擦材料、自动件等零部件的生产根本没有办法上水平,因为配方没有拿到,需要从欧洲进口。

柳工是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但缺少对国内钢材企业各种钢材原料配比的数据,导致不得不花掉大量精力和高额费用在验证钢材强度、耐磨性等方面,而专门做钢材的企业也很少对这方面进行研发。柳工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建兵说:“如果国内钢材生产企业能够在材料学、工程技术学等基础研究上花更多的气力,无论是我国的钢材还是作为应用企业,都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沈捷说:“国外公司引进1元钱的设备或原料,就要花7元钱来消化,但国内公司引进消化的费用却只有国外公司的百分之一。由此可见,我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时间长了,就会吃大亏。”

“沙滩建高楼”制约产业转化

基础研究薄弱无疑是“沙滩建高楼”,直接造成产业转化受到制约,反过来又导致研发的鼻子容易被国外公司牵着走,阻碍企业发展进程。

知名汽车研究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胡树华说,即便是我国汽车界实力最强的几家合资公司,产业链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制造、销售这两段,而没有商品数据开发、产品数据开发和工程数据开发这些核心内容,大多都在海外操作。国内汽车零部件虽然已开始大量出口,但还是一个制造产业,核心技术仍然是别人的。最大赢家是合资企业中的外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分析,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六成左右。

国内新能源领域的研发也吃了不少“暗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石元春说,全

球太阳能产业目前主要有两个技术方向,一是硅晶体材料,另一个是薄膜电池,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几家大公司垄断。由于这两项技术的源头都需要对化石能源进行二次加工,联合国对此已明确不予支持。许多国外公司就把多晶硅加工的核心技术卖给我国企业,然后再从这些企业购买材料成品,变相地把污染留在了我国,增加我国生态包袱。

一些专家因此强调,现在“弯道超车”的类似提法很多,但要提高自主技术创新的含金量,就必须把基础打扎实了,补好“短板”才能升级产业。东风汽车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陈赣举例说:“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走了一条重整车引进生产,轻零部件生产研发的道路,这就陷入了国外企业扼杀中国机床企业的‘陷阱’。最近10多年来,国外低价倾销机床,把国内原来有很强研发能力的‘工业母机’机床厂给打垮了。从零部件瓶颈上直接遏制了中国整车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从投融资和产业链上加大力度,随时有可能凭借着对零部件产业的掌控来打垮中国汽车产业。”

提升自主创新亟待“化整为零”

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陈建贤说,日本战后有个汽车振兴法案,首先就是做零部件产业。有了这个基础,通过给美国公司配套后,日本汽车企业的整车生产就比较顺利地建设起来了。东风自己生产卡车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零部件东西都是自己生产,实验室都在自己身边,但现在除了总装厂和车身厂,其它都是购买的。此外,美国的通用、福特两大汽车巨头也是做零部件起家的。

负责电动车项目的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许永红说,我国研发电动车,发现某些零部件在国内只能找到一家进行配套,这对整个产业来说肯定是不利的,产品的质量、价格都会受到影响。像北京中纺锐力公司的电机产品,在国内电机行业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0%左右。

玉柴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周孙海认为,内燃机电喷技术和高压共轨技术是遏制我国汽车产业的两大难题,涉及材料学、工艺设计学、动力学等诸多领域,仅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发无法解决迫在眉睫的产业提升难题,应该尽快采取龙头企业牵头、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和注资扶持的方式,加快对

此类技术的攻关。

倪光南说,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尚显薄弱,这主要表现为专利技术少,研发投入小。

三、 基础工业落后

四、 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制造业主要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轨道之上,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弱。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以致命的打击,中国作为全球化的一员也难以独善其身。然而,金融危机在给中国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在制造业方面,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我国制造业主要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轨道之上,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弱。金融危机在给中国外向型制造业带来危机,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的同时,也给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带来了机遇。如何趋利避害,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实现中国制造业加速升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