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超声定位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用于PICC置管困难的效果

2022-01-08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8年7月第25卷第14期

超声定位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用于PICC置管困难的效果王 瑜 汪焕军 俞丹红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困难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该院住院治疗的80例PICC置管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单纯超声定位引导下PICC置管,B组采用超声定位辅以DSA引导下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效果。结果 B组置管成功率100%明显高于A组的85.0%,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DSA在PICC置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定位引导,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困难

超声能直接观察血管的走行、结构及血流充盈状态,在实时定位引导下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但对于血管解剖异常、血管结构破坏等置管困难患者,单纯超声定位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并不理想[1]。笔者采用超声定位辅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对PICC置管困难的患者进行置管操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住院治疗的PICC置管困难患者80例,因患恶性肿瘤需置入PICC导管进行治疗,且均为浅静脉触摸不到或直视不明显不宜进行盲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1岁,平均(59.4±9.1)岁;肝癌18例(45.0%),胰腺癌11例(27.5%),肺癌7例(17.5%),胃癌4例(10.0%)。B组男、女各20例;年龄43~73岁,平均(60.3±8.7)岁;肝癌19例(47.5%),胰腺癌10例(25.0%),肺癌6例(15.0%),胃癌5例(12.5%)。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置管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彩色超声诊断仪(HD11XE型),PICC导管(单腔,型号:4F,长度:45cm,德国贝朗医疗有限公司),血管造影机(AXIOMArtis DTA,德国西门子公司)。置管前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情绪,为顺利置管创造有利条件。嘱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充分暴露并外旋外展90°,选定预穿刺血管及进针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并标记好体表位置。

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医院特检科通信作者:王瑜,Email:d2017wangyu@163.com

1.2.1 A组 在超声定位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作血管穿刺成功后,在单纯超声实时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并以X线检查确定PICC导管末端。

1.2.2 B组 在超声定位下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作血管穿刺成功后,在超声辅以DSA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启动DSA的Roadmap功能,通过血管鞘注入10ml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1︰1浓度)显示血管解剖走行,并形成一幅血管行走“路径”,观察血管是否闭锁、有无走行异常,评估血管是否适宜置入PICC导管、置管存在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在DSA全程监视引导下,沿血管行走“路径”置入PICC导管。若患者血管走行较迂曲,可用一根微导丝(约0.5mm)在PICC导管前端作指引,直至PICC导管末端最终置入最佳位置(上腔静脉下1/3段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拔出、撕开血管鞘、撤回导丝、修剪、固定PICC导管、正压封管、采集并保存图像。

1.3 观察指标 两组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

- ± s)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情况 置管成功:A组34例(85.0%),B组40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置管时间:A组(29.3±4.6)分钟,B组(14.5±2.3)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0,P<0.01)。2.2 两组并发症情况 A组发生8例(20.0%),其中心悸4例,胸闷2例,心律失常、静脉炎各1例。B组仅有l例(2.5%)发生心悸。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

47

中国乡村医药

3 讨论

传统盲穿置管术是在肉眼直视下采用穿刺针进行肘部静脉穿刺并置入PICC导管,虽简单方便但对血管条件的要求较高,若血管无法直视或触摸不到时穿刺置管成功率不高,需反复穿刺及多次调整导管,易造成穿刺部位感染、渗血等并发症。超声实时定位引导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在可视下进行静脉穿刺置管,不仅提高血管穿刺的准确度及成功率,且降低了反复穿刺率及创伤。但由于超声波具有的固有物理特性,易受人体骨骼遮挡,故不能对置管过程实现全程监控,在患者血管条件差、血管行走迂曲畸形、血管解剖变异明显、血管内膜损伤狭窄等置管难度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单纯超声定位引导难以保证PICC置管成功率。

PICC导管置入位置是否最佳,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2]。DSA不仅具有X线检查的摄片功能,而且通过注入碘对比剂可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走行、变异、狭窄、迂曲、闭锁等情况,尤其是借助DSA的Roadmap功能,可形成一幅直观清晰的血管走行“路径”[3]。在DS

A的全程监控下整个置管过程不受骨骼遮挡,医护人员可直接看到导管、血管走行及右心房位置,据此迅速判别置管受阻原因并及时做出调整,保证置管的成功率。

本文结果显示,B组置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提示超声联合DSA进行PICC置管不仅能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且能缩短置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故能有效避免因单纯超声定位引导和传统盲穿法无法准确定位导管末端位置,需反复调整及多次X线检查定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患者痛苦。

参 考 文 献

[1]

王艳,杨阳. 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置入PICC在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9):39.[2]

张春艳,何丽颖,苗娜,等.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5(3):104.[3]

张翠勉,夏化文,袁会平. DSA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应用[J]. 河北医药,2013(23):3675.

(收稿:2017-12-01)(发稿编辑:张戈薇)CMV-DNA检测在新生儿黄疸并CM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车 铭 吴满武 钱 磊 杨志浩 钱燕娣 傅奇琴

【摘要】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DNA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液和尿液中的CMV-DNA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方法定量检测血清中的CMV-IgM抗体。比较不同方法与不同标本的差异性。结果 CMV-DNA阳性:尿液标本中14例(9.3%),血液标本阳性12例(8.0%);CMV-IgM抗体阳性2例(1.3%)。血液和尿液的CMV-DNA诊断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75,在0.61~0.8间,高度一致。结论 CMV-DNA诊断新生儿黄疸合并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比CMV-IgM抗体更有价值,尿液和血液CMV-DNA的检出结果一致,可以利用尿液代替血液进行巨细胞病毒的检测。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新生儿黄疸;化学发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新生儿黄疸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多数为生理性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21μmol/L为病理性。新生儿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发育不全,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后易诱发各种并发症,黄疸是常见的表现之一[1]。CM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培养、特异性抗体、抗原及病毒核酸检测等。本文目的是比较目前基层医院使用广泛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和QF-PCR定性检测对CMV感染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的1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其中男82例,女68例;平均日龄(6.0±2.3)天。1.2 方法

1.2.1 血清巨细胞特异性IgM抗体定量检测 空腹下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使用意大利DiaSorin公司生产的LIAISON XL化学发光仪检测特异性抗体。结果判断:CMV-IgM抗体浓度≥22.0U/ml为阳性,<22.0U/ml为阴性。1.2.2 荧光定量PCR检测CMV-DNA 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收集患儿含晨尿在内的三次尿液10ml,尿

R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绍兴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室通信作者:车铭,Email:631044159@qq.com

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