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2.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2.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能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像的情况。
教师活动:同是凸透镜成像,但是成的像却不同,思考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生共同总结: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活动一:
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学生活动二::
通过自学课本97页,思考如何组装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实验?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生共同总结: 1、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强调:实验时为了能在光屏上找到像,点燃蜡烛后要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设计实验
根据分析,首先要了解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
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验步骤:
①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②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仍使u>2f,仿照步骤 ② 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④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⑤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仿照步骤④ 再做2次试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⑥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教师强调: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3、进行实验:
每小组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凸透镜的焦距f= _______cm 像的性质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 物距u/cm 虚实 大小 正倒 像距v/cm
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1)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2)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①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②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思考:难道实像只有放大和缩小两种情况? 动画演示u=v=2f 时成等大的实像
③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顺口溜: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点分虚实、二倍焦距点分大小 (3)根据实验数据,再次思考。
①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比,哪个比较大?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距跟像距比,哪个比较大
②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学生交流后得出:
u<v时,得到放大实像,u>v时,得到缩小实像。 没有正立的实像,没有倒立的虚像。 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三、生活中的应用
1.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 2.幻灯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 3.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 四、反馈练习
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放置在凸透镜前,然后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
B A C F 2f D F 光屏 2.(1)如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___处,光屏上出现缩小的像,把点燃的蜡烛放在_____处,光屏上出现放大的像;放在_____处时,光屏上不会成像。 (2)在物距不断减小的过程中,像距不断_____,像的大小不断______;当物距小于_____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 3.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但他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这是光屏上会出现怎样情况?( ) A. 会出现指尖的影子 B. 会出现指尖的像
C. 不能得到蜡烛完整的像
D. 能得到蜡烛完整的像,但像比原来暗一些。 学生动手实验
4、投影仪放映投影片时,银幕不动,为使银幕上的像大一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往上拉些 B、投影仪远离屏幕,镜头往下拉些 C、投影仪移近屏幕,镜头往上拉些 D、投影仪移近屏幕,镜头往下拉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自己遇到的问题。 六、作业:99页课后题 七、板书设计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的性质 物距 u>2f u=2f 2f >u> f u=f u<f 虚实 实像 实像 实像 不成像 虚像 放大 正立 与物同侧 大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像距 2f >v> f v=2f v>2f
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点分虚实、二倍焦距点分大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