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二中 吴善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青年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青年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青年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是一所年轻教师比较集中的学校,针对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抓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拓宽青年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1、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研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教研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教研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实施新课改三年来,我校总共有367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
2、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又一种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新课改之后,我校要求每个学科组每学期必须到市内外的一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这三年来,我们先后到了太湖一中、六安一中、肥西中学、肥东一中等先进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购买网上优质资源,组织教师参加网上的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基本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体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三年来,我们供组织集体备课200余次。
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4、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
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5、从案例剖析中获得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科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示范课,课后必须进行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另外,我们通过每学年一次的教学开放周的平台大力进行校内和校际间的听课交流。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6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申报的市级科研课题有李祖友、夏登云老师的《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张健民老师的《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研究》、吴善祥老师的《塑造阳光心态,建设心育队伍》、凌庆维老师的《中学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研究》、张树和老师的《新课程下中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雷芸老师的《政治教学中指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王家玲老师的《全面渗透情感教育》、李亚平《特色教育带动素质教育》。我们还积极准备参与了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7、从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学生与教工运动队,第二课堂,以及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活动等教学辅导工作。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我们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教师与学生中,教师与学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8、认真组织理论学习
我们邀请校内外专家重点进行讲座,强化对下面理论的学习领悟: 建构主义理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人本论强调三个基本内涵: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终身教育思想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有不断发展的意识,而促使自我成长,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专业性强的教师。关于教师的“专业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少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多方面的教育智慧和能力。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1)确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信念;(2)构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3)形成了驾驭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经验、教育智慧;(4)具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能力;(5)具有众多个性化的教学故事和案例。 人本主义思想
教师专业成长也是个性化的,关注着每一个教师的个体生命,是让教师们从事的工作具有创
造性的发挥。让教师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如是说。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职业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人的生命质量。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就应该选择有创造性的职业,并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二、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谈中,发现了一些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放下怨言,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们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青年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们认为,能改变青年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并重
青年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青年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教师集体学习效果好于个人独立学习
现在多数学校的青年教师还是靠自己的自觉和兴趣去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这样教师花的时间多,也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更会造成教师之间的差异悬殊过大。我们的做法是:科组统一安排教师培训,系统性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这样做学习效率高,学习内容多,大家都很有收获。 4、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走过场
在青年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而真正认真实施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以研究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规律,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