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中学
李翠利
浅谈高效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而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但我认为目前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一些高效的假象及行为。本人就其中的一些感触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 案例 原因 对策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而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但我认为目前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一些高效的假象及行为。本人就其中的一些感触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1、案例:
英语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第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出一些短语的英文形式并大声朗读,学生分小组先写短语,然后各自朗读。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情况,用第一人称手法写,动词用原形。学生分小组开始写,学生各写各的,2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停下来,学生回到原位,有些学生还
没有写完,教师开始点学生展示,期间学生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 2、原因探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任课教师没有真正弄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操作要领。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时候当学生还没有进入探究状态时,教师就叫学生迅速合作;有时候当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时,教师突然叫停……常常成为高效课堂的装饰性教育,学生则成为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3、对策:
①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契机。
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②抓好合作交流学习的建设。
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好、中、差三个层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学生,尽量做到“异组同质”。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能力差但有学习愿望的要分配到组长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去,调皮的学生放在全班最有“权威”的同学任组长的组里去。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案例:
语文课堂上,老师出示了课文《自己去吧》(第一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来自教师参考书上):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⑶了解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依赖父母,自己要学会生活的本领。 2、原因探析:
老师将本课中的三个学习目标同时展现给孩子,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如果将第三个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出来,让学生去完成,很显然难度很大,既便是高年级学生你把这几行字留给他,他也茫然,“了解”一词很泛泛,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因为这个目标不是学生凭着动
动笔、动动口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感悟。 3、对策:
①学生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的,每节课不宜过多。②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目标语言要通俗易懂,易于评价。③预设学习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经过内化、理解、感悟到的东西──即:生成目标。⑤目标出示要得体得法,不应让学生读一遍后就放到一边再也看不管了,或是通过课件出示完就算了,而应成为学生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进行自我评价的依据。
三、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案例:
数学课堂上,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10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非常高兴地表扬学生,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得很快。 2、原因探析:
上述案例中,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下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用10分钟记住几句话,是“假自学”。 3、对策:
(1)、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
(2)、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假如一个同学一节课作了10道题,这10道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那么该同学这节课的收获有多大呢?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潜能。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让学生提前完成练习,首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让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 ③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学生通过预习,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
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四、学习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1、案例:
某校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老师通过投影布置了五道自学新知识的预习选择题,学生独自完成,3分钟后,进入展示交流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依次订正答案,老师问,学生答,全班共有五名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期间没有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质疑的过程。 2、原因探析:
老师为了营造好的展示氛围,设计的任务、问题等越简单越好,耗时越少越好,试图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印象,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展示是促使学生和小组充分预习的内驱力。绝不是单纯的做题目后的对答案,更不是教师问学生答,而且只是少数优等生的展示。 3、对策:
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全班性的展示要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
享。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永远都存在,教师的集中讲解不可能照顾全部学生,因此,充分利用优生资源,变一个老师为多个老师,实现生生互帮、互助。
五、当堂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1、案例:
语文课上,下课前10分钟,老师出示了当堂检测试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边看书边讨论边做题,下课时间到,学生下课,老师离开教室。 2、原因探析:。
上述历史课教师只是孤立地应用当堂检测,对如何有效实施“当堂训练或检测”这个环节没有真正领悟,学生看书完成作业,效果不会很好;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不将学生作业收起批改,怎么能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3、对策:
当堂训练是保证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 ① 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②教师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③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④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
⑤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如有错误,待课外辅导。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
⑥ 课堂作业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不当堂批改作业,下课时,把课堂作业收走,到课下再认真批改。对没有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记下姓名,作为课下补差和日日清的重点对象。
⑦ 要强调学生纠错。有题必做,有错必纠。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 参考资料:
《教育学》潘友刚 钱立群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