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问卷设计的背景
《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极其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复提到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让大部分学生有效地、乐意地完成作业,及时巩固知识和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运用能力。然而,多年来的课外作业量过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面形式,脱离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一、关于学生作业的问卷调查 1.调查情况:
对每个年级学生随机抽样。共抽取1200名学生,其中,七年级学生150人,八年级学生150人;高一年级学生500人,高二年级学生400人。学生问卷采用匿名作答方式,共发放问卷415份,收回415份。采用问卷的方式,印1200份问卷,收回1133份,这次问卷调查只属抽样性。
2.问卷调查的内容:
有关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有关于学习兴趣的,有关于作业量的,有关于按时完成的,有关于作业形式的,有对分层作业看法的等。
3.问卷调查的结果: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作业是有必要做的。最不喜欢做的作业是机械的抄写,尤其是罚抄性的作业。学生们心目中的作业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其次是可以自由选择性的作业,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而且能让学生有成就感的;第三作业要适量。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内容 你喜欢做作业吗? 你感觉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吗? 完成一次作业,你需要花多少时间? 你能按时上交作业吗? 你不能按时上交作业的原因是: 你完成作业的态度是: 在遇到较难的作业时,你会选择 项目 喜欢 很多 30分钟 能 太多了 很认真 个人完成 比例% 62.50 76.57 38.40 66.77 58.14 66.54 67.11 69.89 51.94 64.26 67.87 55.16 48.67 38.25 项目 不喜欢 适量 60分钟 不能 不会做 较认真 合作完成 偶然有 开放性 较满意 分层 口头 课本 预习 比例% 20.23 18.11 44.82 17.16 26.09 23.06 23.53 22.96 33.07 24.35 21.27 26.52 45.65 43.71 项目 无所谓 很少 比例% 17.27 5.32 60分钟以上 16.78 不交 不想做 不认真 放弃 经常 随意性 不满意 无所谓 其他 其他 其他 16.07 15.77 10.04 9.36 7.15 14.99 11.39 10.86 18.32 5.68 18.04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否多样性、有层次? 没有 老师所留作业的内容主要是: 你对现有作业布置方式的评价是: 你喜欢的作业布置方式是: 你希望的作业形式是: 你平时的作业类型是 你最喜欢的作业类型是 重复性 很满意 统一 书面 辅导书 辅导书 从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的作业存在着很多弊端,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不高,作业质量可信度不高,作业的效果不令人满意。但是,大多数的教师认为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弊端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其弊端并研究作业的特性。
二、对当前作业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1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和延伸”,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活动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的过程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有的教师追求作业的千篇一律、工整规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实际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作业的缺陷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作业偏重形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提高综合能力。 2.作业的形式性大于实用性,或是简单“拿来”,缺乏研究和筛选。 3.作业本身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 4.作业没有弹性,缺乏层次。
5.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欠严谨认真,认识角度有偏差。 6.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性。 三、走出困境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标准在作业的要求中指出: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学习的规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在作业练习的时候,才可能到达最高点。所以说,做作业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加深理解并巩固的过程,更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运用技能的过程;不仅仅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还应该融合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的健康成长,从而体现其独特的人文性。当作业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的时候、当作业变成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强迫的任务的时候,我们的作业布置才是成功的教学实施,我们新课程的理念才是得以真正地体现。在教学中,应从以下五点布置作业:层次性——满切合不同层次水平;开放性——拓展语文学习空间;长久性——注重成长式积累;生活性——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多元性——发挥作业评价的激励作用。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