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思维与存在 2,真理与谬误 3,内容与形式 4,度与关节点 5,分工与交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2,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3,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三,详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马克思主义正确学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2,如何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观基础? 一九九九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
2,为什么说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评价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为什么说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论述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000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简答题(8*5=40)
1,如何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如何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现象”。 3,如何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质。 4,如何认识社会意识的基本功能。
5,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进化与革命的辩证统一。 二,论述题(20*3=60)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特点,实质及其对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 3,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001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5*4=20) 1,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 2,肯定与否定 3,可能性与现实性 4,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
二,简答题(10*4=40)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为什么说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4,为什么说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三,论述题(20*2=40)
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 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理论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2002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6*5=30) 1,哲学 2,物质 3,人类世界 4.度 5,真理 6,自由
二,简答题(3*10=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为什么? 2,简述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3,如何理解现实的人作为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三,论述题(2*20=40)
1,论述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江泽 民关于“我们 党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 2003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5*8=40)
1,世界观 2,意识 3,不可知论 4,辩证否定 5,可能性 6,主观辩证法 7,主体对象化 8,上层建筑 二,简答题(10*5=50) 1,简述生产力的本质。
2,怎样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为什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相对的?
4,“唯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都是唯物主义的”这说法对吗? 5,简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 三,论述题(20*3=60)
1,请分析辩证、认识论、方法论的社会历史统一
2,马克思一生中除了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外,还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3,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 2004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30分)
1,实践 2,联系 3,静止 4,主体尺度 5,生产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关系 2,简述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3,\"劳动创造人”和“劳动是专属于人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怎么理解? 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三,论述题
1,试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试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05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1,科学之科学 2,绝对时空 3,社会结构 4,决定论 5,感性认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概括 3,简述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4,简述生产方式及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发展过程中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及其关系? 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2006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1,庸俗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 3,理性具体 4,社会意识形态 5,人的价值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成就和缺陷 2,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为什么说人的活动的辩证法与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统一的?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社会历史观的缺陷及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及其当代意义
2,试分析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关系。 2007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实践的特征 3,新事物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 人的本质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解释“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4,简述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近来社会出现的扎堆结婚,扎堆生子的现象产生的弊端,谈谈你的看法。
2,中共中央十六届全会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08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2008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概念题(8*5=40)
1,物质性 2,形而上学 3,社会阶层 4,经济结构 5,社会进步 二,简述题(15*4=60)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为什么说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区别? 4,如何理解\"人们自己创作自己的历史”? 三,论述题(25*2=50)
1,什么是社会改革及其作用?联系当前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对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社会的改革意义的看法
2,胡锦 涛书记在十 七大上 报告的主体是什么?试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2009年 缺少 2010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 伦理学 中国哲学 逻辑学 一、名词解释(8分一个)
1、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上层建筑 3、矛盾
4、认识的种系发生 5、代价
二、简答题(15分一个)
1、简述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2、简述社会有机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3、否定性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观的关系。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25分一个)
1、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谈谈当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2009年1月,国 务 院采取整顿网络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用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9-24 14:42
有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考研真题吗 团队的补充 2011-09-24 19:40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和社会化了的人类。”
2、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
5、“双百方针”
二、简述题。(15*4=60)
1、《资本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论述。 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国家本质的分析。 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阐述。 4、《实践论》对认识发展辨证过程的阐释。 三、论述题。(25*2=50)
1、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论述及其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2、“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3、“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
4、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在:已成为桎梏的就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有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5、“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简述题。(15*4=60)
1、《博士论文》中体现的创新精神。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观点。 3、《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基本观点。
4、《哲学笔记》对唯心主义根源的分析。 三、论述题。(25*2=50)
1、试析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想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异化劳动2、现实的个人3、思维的至上性4、哲学党性原则5、实事求是 二、简述题(15*4=60)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阐述。 2、《资本论》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3、《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
4、《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阐述的“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三、论述题。(25*2=50)
1、《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根源和实质的揭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唯物辨证的工作方法”理论及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2、“市民社会”
3、“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4、“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5、“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
的„„,而是接近真理。” 二、简述题(15*4=60)
1、《神圣家族》对思辨唯心主义认识根源的揭示。 2、《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的唯物史观的实质。 3、《反杜林论》对“终极真理论”的批判。 4、《哲学笔记》对形而上学与诡辩论的分析。 三、论述题。(25*2=50)
1、何谓“实践的唯物主义”?它对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质的意义。 2、《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3、《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对“物理学危机”的剖析,他对当代中国坚持科学世界观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5*6=30)
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苦恼的问题”
3、“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4、“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5、“不通过‘卡夫丁峡谷。” 6、三型态说
二、简述题(12*5=60)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二重性。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示的新旧唯物注意的不同特征。 3、《德意志意识形态》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的理论。
4、《资本论》的社会结构理论。 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述的发现历史客观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三、论述题(20*3=60)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2、《共产党宣言》分析资本主义的辨证方法及其现实启示。 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事物、现实、感性” 2、“历史是世界史”
3、“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人们的思维中实现的。” 4、“自由只是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5、“把相对注意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跪拜,就是陷入唯心主义。”
6、“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8、有的放矢
二、论述题(20*3=60)
1、《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八篇通信》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 2、《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真理观及其评价。 3、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 2、“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3、“剧中人”与“剧作者”
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7、“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8、”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 二、论述题(20*3=60)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评价。
2、《反杜林论》关于“原则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理论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3、《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及其唯物史观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对象化”与“异化”
2、“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 3、“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5、“历史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二、论述题(20*3=60)
1、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八篇通信》中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与合力的理论。
2、《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 3、论世界一体化的唯物史观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解释题(8*5=40)
1、“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二、论述题(20*3=60)
1、简要述评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概括。 2、试论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示。
3、试论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对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学风的重大启迪。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释(8*5=40)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2、异化劳动
3、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 4、经济唯物主义
5、《矛盾论》和《实践论》
二、论述题(20*3=60)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怎样揭示唯物主义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 2、试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关系。
3、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是如何批判马赫主义的时空观的。
4、略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当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问研究生入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依据原著,解释下列书名(8*5=40)
1、《德意志意识形态》 2、《反杜林论》
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4、《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5、《论十大关系》
二、简答题(20*3=60)
1、简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如何科学地揭示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的。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是如何对两种生产理论作经典概括的。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
2、试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的真理观及其对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价值
201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05月05日 11:57 来源:万学海文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对于2012年的考研同学来说,回顾2011年的考研真题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考研政治辅导老师们为2012年考研的同学们再详细的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以及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一、单选题
1.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 注重量的积累
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 坚持适度原则
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答案】C
【解析】 此题的出题角度是唯物辩证法,即华罗庚的优选原则说明要寻找粉笔长度的最适合值,防止过犹不及,也同样防止未达目标,所以本题充分表明了优选原则是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正确答案是选项C。
2.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2.【答案】D
【解析】 此题的出题角度是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考点,即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因素,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3.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 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 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 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 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答案】D
【解析】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4.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A.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 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 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
D.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4.【答案】B
【解析】列宁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二、多选题
17.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 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 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 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 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17.【答案】AB
【解析】 此题的出题角度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在本题的材料中,根据材料描述体现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是要从实践中获得和摄取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前提,实践活动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必须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本题的C选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孤立的看问题,本题的D选项并不是直观反映,直观反映是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作、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A. 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 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 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 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一元化
18.【答案】ABC
【解析】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所以正确答案是选择ABC。
19.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
A. 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 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 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 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19.【答案】AB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政府的干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缓和经济危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
20.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A. 阶级斗争学说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理论
20.【答案】CD
【解析】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D。
三、材料分析题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帐户”活动。何为绿色帐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帐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34.【答案要点】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①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实践决定认识。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合理说法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正确的。
③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④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体现为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影响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本题材料表明,绿色处理观念的提出正是正确的认识,用来良好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2)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在本题中,体现了如下矛盾分析方法。
①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在材料中,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处理方法,要变废为宝,没有退路就必须多想出路,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②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在本题中,对于旧的垃圾处理方法向新的方法转变,正是应用了这一方法论。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针对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的性质进行处理和解决。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不同,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
⑤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规律,尊重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