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实施的障碍
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运用,涉及复利现值、终值、折现率、折现期及现金流量指标数值的确定,在理论中这些指标的计算是建立在多种假设的前提下的,在实践中我们又如何确定考虑项目的折现率、折现期(或使用寿命)、未来期间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呢?比如假设折现率为当期市场平均报酬率,折现期为项目的使用寿命(当然使用寿命也是相关决策员或管理当局估计出的数据),而现金流入量则假设为使用项目以后给企业带来的营业收入,还假设了收\\全都收现,现金流出项目则又假设企业没有借入资金(即不用考虑每年现金归还借款及利息的问题),显然在种种假设条件下我们才能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原理确定各种指标,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假设条件自然是不会全部存在的,脱离这样假设,我们又能怎样将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正确运用到现实中?这些问题必须得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实际来确定,需要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换句话说,这些问题都是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运用的障碍。 2货币时间价值的会计处理不完善
我们用《资产减值》中规定的相关要求来举例探讨:
2019年12月31日,华丰公司发现对于其2017年12月31日购入的一项专利技术设备,类似的专利技术在市场上已经出现,发现此项设备可能减值。如果该企业准备出售,市场上类似设备的市场交易销售净价为2100000元;继续使用尚可使用5年,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分别为500000元、480000元、460000元、440000元、420000元,第6年现金流量及使用寿命结束时预计处置带来现金流量为380000元;采用折现率5%,假设2005年账面价值为3000000元,已经计提折旧400000元,以前年度已计提减值准备300000元。华丰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的会计程序如下:
华丰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的会计程序如下:
第一,比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账面价值=原值-折旧-已计提资产减值=3000000-400000-300000=2300000(元)。 销售净价为2100000元。
该设备账面价值已经超过其销售净价,因此该设备存在资产减值损失。 第二,计量继续使用资产的价值。通过计算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现值,来确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假设现金流量估计如表1所示。 表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表 年份 2020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元) 折现率 500 000 折现因子 0.9524 现值(元) 476 19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合计 480 000 460 000 440 000 420 000 380 000 5% 0.9070 0.863 8 0.8227 0.783 5 0.746 2 435 374 397365 361 989 329 081 283 562 2 283 561 资产继续使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2283561元,销售净价,即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净值为2100000元,取两者较高者为资产可收回金额,即2283561元,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16439元(2300000-2 283 561)。 第三,资产损失的会计确认: 借:资产减值损失16439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6439
3货币时间价值在现代不同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不够
上述例题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资 产减值》的规定,正确地做出了会计处理,在理论上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仔细揣摩一下 例子本身:本例直接给出了固定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未来的每年的现金流量、折现率等相关的指标,试问在现实的企业中,特别是现在处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怎样来确定目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呢?现代企业机器设备更新迅,速,目前使用的设备在未来长时间内给企业带来多少现金流量又怎么能准确判断呢?经济发展迅速,通货膨胀也是存在的,银行借贷利率、市场平均收益率、企业的当前收益率等我们理论上假设的折现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又怎么能准确地确定折现率呢?这一系列的数值谁能确定呢?新准则规定这些指标的确定要靠企业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显然是把这些数值的确定权交给了企业。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减值多少,是根据企业自己确定使用年限折现率、未来现金流量来计算比较得出,即使计算过程是不会错的,但是这就可以说明企业的账就不假、不错吗?同样的设备,在折现率、使用期、未来现金流量等数值的确定上,如果有--个指标确定不一样,我们计算出该设备的减值数额就不--样,自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显然,这又给部分企业操纵利润留有了空.间。同时,我国目前大约有1200万名会计从业人员,其中具有高学历又具有实际经验的会计人员并不多,从总体来看,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判断水平,从而制约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运用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