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鸡腿菇的发酵栽培技术

2022-09-18 来源:爱go旅游网
鸡腿菇的发酵栽培技术

鸡腿菇又称鸡腿蘑、毛头鬼伞等,因其形如鸡腿、肉似鸡丝而得名。鸡腿菇味道鲜美,口感极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常食用有助于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由于鸡腿菇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00%,易于栽培,所以特别适合农村栽培。

生料发酵栽培以省工,不污染然环境,特别在最近几年环境整治比较严格,更显出生料栽培比熟料栽培的优越性。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1. 营养 鸡腿菇能够利用相当广的碳源、木糖、葡萄糖、半乳糖、麦牙糖、棉籽糖、甘露糖、淀粉、纤维素、石腊都能利用,因此,秸秆(稻、麦、玉米),棉籽壳、木屑以及食用菌栽培废料中的碳源都可被鸡腿菇利用。蛋白胨和酵母粉(自溶物)是鸡腿菇最好的氮源;鸡腿菇能利用各种铵盐和销态氨,但无机氮和尿素都不是最适的氮源,因此,麦粉、玉米粉、畜类都可作为栽培鸡腿菇氮的来源,在堆制培养料时,添加适量的尿素、硫氨等无机氮可加快培养料发酵和增加氮源是有利的。

2. 温度 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3-3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22-28℃之间。鸡腿菇菌丝的抗寒能力相当强,冬季零下30℃时,土中的鸡腿菇菌丝依然可以存活。温度低菌丝生长缓慢,呈稀、细、绒毛状。温度高菌丝生长快,绒毛状气生菌丝发达,基内菌丝变稀,35℃以上菌丝发生自溶现象,鸡腿菇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在8-30℃,最适生长温度在12-18℃。温度低,子实体生长慢,个头大结实,形状象鸡腿,品质优良,贮存期长。温度高生长快,菌柄伸长,菌盖变小变薄,品质降低,极易开伞自溶。

3. 湿度 鸡腿菇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发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子实体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85-90%,低于60%菌盖表面鳞片反卷,湿度90%以上,菌盖易得斑点病。

4. 光线 鸡腿菇菌丝的生长不需要光线,菇蕾分化子实体发育长大需要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

5. 空气 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

6. 酸碱度 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7为最适。 7.其他 鸡腿菇子实形成,需要覆土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刺激。 二、栽培季节

鸡腿菇属于恒温结实性中温型菇类,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8℃,子实体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18℃。发酵料池栽一般2~3月栽培,4~6月出菇;8~9月栽培,9~12月出菇。 三、原料与配方

常用主料有棉籽壳、玉米芯,常用的辅料有麸皮、米糠、豆饼粉等,发酵料栽培常用配方有3种。配方一:玉米芯85%,麸皮10%,过磷酸钙0.5%,石膏粉0.5%,尿素0.5%,蔗糖0.5%,石灰3%,料水比1∶1.5。配方二:棉籽壳40%,木屑45%,麸皮10%,过磷酸钙0.5%,石膏粉0.5%,尿素0.5%,

蔗糖0.5%,石灰3%,料水比1∶1.5。配方三(粪肥配方):玉米芯70%,粪肥15%,麸皮10%,过磷酸钙0.5%,石膏粉0.5%,尿素0.5%,蔗糖0.5%,石灰3%,料水比1∶1.5。 四、发酵料的制作

1. 建堆场所 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要求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且排水良好。建堆前先对场地和工具进行彻底消毒,然后将原料暴晒24小时。建堆时,先将主料和辅料混合均匀,加足水分(培养料含水量65%~70%)和化学药品,做到“三均匀”,即主料和辅料混合均匀、干湿均匀、化学药品在料中均匀,并达到两个指标,即含水量65%~70%、pH值为10。

2. 建堆 建堆时将料堆成宽1.0~1.5米、高1.0~1.2米、长度不限的堆,料堆四周尽可能陡一些,高温季节料堆要缩小点,低温季节可增大些。建堆后,用直径5厘米的木棒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33厘米(约1尺)插1孔,孔与孔之间呈“品”字形,以利通气发酵。建堆后,料表面喷高效低毒的杀菌杀虫剂,然后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注意将塑料薄膜适当支起。

3. 翻堆 当距离料表面33厘米处温度达到65~70℃时维持24小时,然后进行翻堆。翻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把堆中心的料翻出来,四周的料翻入中心,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需6~8天,高温季节1~2天翻堆1次,低温季节2~3天翻堆1次,一般情况下翻堆3次即可。

4. 发酵料的质量标准 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放线菌,质地松软、有弹性,浅褐色,无异味、有芳香味,料含水量65%,pH值6.5~7.0。 五、栽培方法

1. 建畦 根据菇棚走向,间隔0.5米作业道,在大棚内挖宽80~100厘米、深15~20厘米的菇畦,长度不限。浇透底水,每平方米畦面撒施150克石灰粉。

2. 播种 播种可采用层播法,一般3层料3层种,料厚度为15~20厘米,播种量为15%~20%(各层菌种的用量比例是上层∶中层∶下层为

2∶1∶1)。先在菇床铺1层5厘米厚的培养料,然后撒1层菌种,如此共铺3层料、撒3层种。播种后,覆盖消过毒的塑料薄膜和报纸,进行发菌管理。 3. 发菌 透过塑料薄膜插1温度计于料内约10厘米深处,用以观察料温变化,从接种第四天开始,每天掀动1次覆膜使其通风换气,注意10厘米料温不得超过25℃,最好保持在25℃以下。料温偏高时,可加强棚内夜间的通风及覆膜下的通风,也可以揭开报纸适量喷洒清水降温。20天左右鸡腿菇菌丝可布满料层。

六、覆土方法和管理

1. 覆土材料制备 由于地表耕作层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并具有黏度适中、通透性较好、物理性状好等优点,故可作为覆土材料。处理程序是:取土后边晒边破碎,过1厘米孔筛后,喷洒5%的石灰水溶液,边拌土边喷药,连喷2遍后建堆、覆膜、堆闷待用,1周后即可上床覆土。

2. 覆土时间 菌丝长满菌袋(床)后经过几天的后熟期即可进行覆土。因鸡腿菇菌丝体抗老化能力强,可较长时间存放,故可根据栽培及市场需求来决定脱袋和覆土时间。

3. 覆土方法 当料面上菌丝数量较多且呈直立状生长时,揭去薄膜、报纸等覆盖物,加大菇棚通风,使菌丝倒伏,约2天后向料面均匀覆土。通常先覆1层直径0.5厘米的土粒2厘米厚,待土层中有菌丝后再覆细土2厘米厚。 4. 覆土期管理 覆土后保持土壤湿润,茹棚内光线较暗、空气新鲜,气温22~26℃, 空气湿度约80%。在此条件下,菌丝向土层中生长,约经20天,覆土层表面有大量菌丝横向生长时,即可加大棚内湿度至85%~90%,同时加大通风,保持15~30℃的菇棚温度,约l周时间即有密密的一层幼蕾出现,此时正式进入出菇期管理。 七、出菇期管理要点

1. 幼蕾期管理 蕾期是出菇期对生长环境件要求最严格的阶段,最适宜的条件是:温度20℃左右,湿度90%左右,通风适中,保持空气新鲜,光照100~300勒克斯。

2. 幼菇期管理 较之幼蕾期,该阶段可适当放宽条件:保持温度15~

20℃,湿度85%~95%,光照300勒克斯以下,通风可适当加强,但不能有强风吹进棚内。

3. 成菇期管理 随着子实体的不断发育生长,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也逐渐粗放,此时棚温保持在15℃左右,空气湿度85%~95%,光照100~300勒克斯,光过强易使子实体过早产生并翻卷鳞片,并且使菇体色泽加深。随着菇体的发育通风应加强,但同样不能有强风吹进棚内。

4. 采收 当菇体结实,菌盖有少许鳞片并紧包菌柄,菌环刚开始松动,约七分成熟时就要采收。采收不及时,子实体就会自溶变黑。采收前4小时之内不要喷水,以免手捏菇体处变色。采收时手持菌柄下部,轻轻旋转拔起。采收后的鲜菇应顺头放入塑质或木质容器内,清理菇脚泥土、杂物后即为初级产品,然后再根据商品去向分级、整理后鲜销或加工等。采菇后要将料面的杂物清理干净,整平采菇处的孔穴,喷洒2%石灰水,然后覆盖薄膜,养菌5~7天后再按常规方法进行出菇管理,一般可收3~4潮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