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各位同仁们,愿我们在国培学习中,一起努力,一起学习,

2024-03-12 来源:爱go旅游网
各位同仁们,愿我们在国培学习中,一起努力,一起学习,

各位同仁们,愿我们在国培学习中,一起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有所成效,有所收获,最终才能过关。

愿各位同仁以此策励自己吧。

祝各位同仁们在培训过程中都能顺利过关,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到2018年2月20号止,除两位老师外,其余老师全部合格。

教学设计 学科 教师 生物 谢晖 年级 单位 七年级 教学形式 歙县二中 讲授与实验 课题名称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消化系统差不多有了一些认识,但知识比较零散,加上学生来源广泛,参差不齐。所有这些欠缺,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铺垫,化解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生物学第八章的第二节,是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学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么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依照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什么原因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那个地方要紧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 关心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看、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看、动手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教学策略: 采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制作模型、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表演小品 3.新课学习 4、实验:观看猪小肠 5.知识应用 6.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 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和一段富有启发性的文字“食物毕竟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发生变化呢?”作为导言。 让学生表演小品 依照小品内容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讨论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 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口腔、胃、小肠、大肠、肝脏等器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用手摸、用眼看、用放大镜观看,然后猜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肠模型并展示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明白的消化系统的疾病。 设计意图 如此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探究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时,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在胃,有的说在肠,有的说在消化系统……谁是谁非?教师不作判断 看猪小肠。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观看小肠更细微的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顺知识。 指导学生制作模型 教师提问“你明白哪些消化系统的疾病?”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那么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并及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关心者的作用。 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看猪小肠,学生用手摸、用眼看、用放大镜观看,然后猜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是学习的感性认识阶段。接着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观看小肠更细微的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顺知识,这是学习的理性认识阶段。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肠模型并展示交流。如此,学生不仅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还有技能与情感态度也得到进展;不仅个人才智得到提高,还体验了集体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积存知识,并时刻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健康。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的结构 分层作业设计 写一篇生物学日记,让学生在课外及时复习,并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当天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知识,既重学习过程,也重结果;重能力培养,也重知识的学习。 单位:歙县二中姓名:谢晖日期:2018-12-10 教学设计 学科 教师 课题名称 生物 王忠伟 年级 单位 食物的消化 七年级 教学形式 歙县新安中学 实验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 学情分析 本课关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食物的的消化,对消化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了解;陌生的是从来没有真正的、认真的去探究过人体消化的过程,是如何消化的。因此,本课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应依照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征,抓住七年级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喜爱探究研究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通过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材分析 《食物的消化》选自北师大《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学生对人的消化系统及功能差不多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从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实验的现象入手,引发思考,然后通过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来理解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1)尝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对比组和实验组的意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感悟探究活动中表达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认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描述食物在口腔内的要紧变化。 教学策略: 采纳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将观看、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一】复习提问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四】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师活动 消化系统由哪些结构组成?能够完成什么功能? 1、 我们所吃的猪肉、米饭是如何变为我们自己的肌肉的? 2、 进入消化系统的食物什么原因要通过消化呢?食物又是怎么样被消化的? 导入新课。 我们吃的米饭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被我们人体自己利用,那么米饭什么原因要通过消化,又是怎么样被消化的? 1、拿出事先预备好的实验装置,介绍装置制备的方法,并演示此实验。 〔1〕实验装置:同课本 〔2〕实验现象:装淀粉的透析袋内液体滴加碘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试着回答 学生观看,教师引导,师生互动 学生回答:葡萄糖能透过而淀粉不能透过。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不能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消化的概念 学生:淀粉 不能,必须通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设疑,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过渡 培养学生观看、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过渡 再次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联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如何液后呈现蓝色,烧杯内液体那么不呈蓝色;装葡萄糖的烧杯内液体能检测到葡萄糖。 讨论: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 〔3〕实验结论: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 讨论: 假如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你推测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截了当被细胞吸收呢? 讲解透析袋模型与消化道真实情况的差异性。 教师点拨: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因为淀粉分子人体的细胞膜与透析膜的功能相似,因此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复杂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上皮细胞所吸收。 引出消化的概念: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那么,消化管内的食物是怎么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呢? 同学们,我们每天要从外界摄取大量的食物,如米饭、馒头、面条等,这些食物中的要紧成分是什么呢? 淀粉能直截了当被人体吸收吗? 那么,大伙想一想,这一消化过程是从消化管的什么部位开始的呢? 淀粉有甜味吗?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学生一小块馒头,问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受? 特别好,馒头中的淀粉有甜味吗? 淀粉没有甜味,而咀嚼馒头时感受到有甜味,这一现象说明了馒头的淀粉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口腔中的什么物质让淀粉发生了转变,这种变化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等作用有关? 怎么样才能证明?下面就让我们来做实验探究。 实验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做“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是用什么来检验绿叶是否含有淀粉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对该实验提出假设 提示:为了测定淀粉的消化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的作用,应分为几组对比实验? 是哪2组呢? 口腔 越嚼越觉得甜 没有 (学生依照自身体验回答) 淀粉没有甜味,而咀嚼馒头时感受到有甜味,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被转变成了一种带有甜味的物质。 有关 蓝。 学生讨论后有人提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组对比实验 一组探究淀粉消化是否与唾液有关,另一组探究淀粉消化是否与牙齿咀嚼、舌的搅拌有关。 实验用的四块馒头质量应相等,且两块要磨碎。 不能 清水 加热温度与正常人的体温保持一致,37℃左右,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小组展示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依照观看结果记录 分析归纳 去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时需要适宜温度, 学生易于理解 培养学生设计图表能力 及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较大;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穿过透析袋内水中。是碘液,因为淀粉遇碘变 模拟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实验中,馒头的处理方式应是怎么样的?各组实验所用的馒头质量是否要相等呢? 探究淀粉消化是否与唾液有关时,能否都滴加唾液呢? 那么能够用什么来代替唾液呢? 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或者需要补充的? 接着引导,当我们有进发高烧时,就会感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你们明白是什么缘故吗?事实上是我们的消化液中有一种酶的物质且这种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限制,它消化食物要有适宜的温度,这一温度接近我们人体的体温,当我们发高烧时,体温达到了37℃以上,这温度使酶的活性降低,不利于消化食物,那么我们进行实验时,给予适宜温度应该是多少呢? 总结得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1、取四支试管,编号分别为1、2、3、4,然后在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馒头,1号和2号试管加的是馒头块,3号和4号加的是馒头碎。 2、取唾液备用。 3、在1号和3号试管滴入清水,2号和4号试管滴入唾液,注意滴入的清水和唾液的量应相等。 4、把四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37℃的温水的大烧杯中,恒温加热10分钟。取出后分别滴入2滴碘液。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简明的表格,既能展示实验方案又能记录实验数据。并预测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取材料,各种仪器、取唾液。取唾液时,先用清水漱口,然后口含一块消毒的脱脂棉,2分钟后用镊子取出,将脱脂棉中唾液挤入小烧杯中备用。每组4个学生,1人取馒头,1人取唾液,1人取试管,1人配制37℃的温水,然后共同计时滴加碘液观看现象。整个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同学们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淀粉发生变化的是试管2、4,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4号试管。 结论:淀粉发生变化的要紧缘故是唾液消化的结果。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活动我们明白了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截了当被人体吸收,都要通过消化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白了口腔中的唾液能消化淀粉,事实上唾液之因此能够消化淀粉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是有甜味的,因此我们吃馒头会感到甜。但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吸收。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一、 演示实验: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1、 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 3、实验结论:淀粉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 4、消化概念 【二】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提出问题: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做出假设: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 5、记录实验现象: 6、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分层作业设计 1、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 A、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C、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D、催化葡萄糖合成淀粉 2、实验设计与探究。 〔1〕在下表l—3号试管中分别放人等量的馒头碎屑、馒头块、馒头碎屑,在此基础上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请完成表格〕 〔2〕其中哪些试管能够构成对比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3〕什么原因3个试管,馒头等量、处理温度要相同? 〔4〕实验装置什么原因要放人37°C温水中处理? 〔5〕冷却后加碘液,你观看到的现象是: 1号试管液体,缘故是; 2号试管液体,缘故是; 3号试管液体,缘故是。 〔6〕馒头变甜与的分泌及和的作用都有关系。 3、小明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把上述四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内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滴入两滴碘液。 (1)乙试管中的液体没有变蓝色,这是因为。 〔2〕比较两支试管,可知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妨碍。 单位:歙县新安中学姓名:王忠伟日期:2018-12-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