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胡炯 审阅:语文教研组 时间:2012-9-3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心(9)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3)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 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6.去:离开。7.颐既觉:程颐已经睡醒。既:大概。8.看见。9.用心专而深。
试着通译全文,说说本文对于现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1),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⑺贼,贼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⑻以文义为业,炳素[10]高洁,诸子群从⑶皆好学,而悫独任气⑷好武,故不为乡曲⑸所称。
【注释】⑴宗悫:宋朝人。(参见课本《滕王阁序》注释)⑵披散:分散,此指逃跑。⑶群从:指侄儿辈。⑷任气:放任意气。⑸乡曲:乡里。⑹仕:做官。 ⑺拒:抵御,抵抗。⑻并:都。[9]贼:强盗[10]素:向来,一向
通译全文,说说本文告诉你什么道理。
文言重在积累,坚持认真翻译,日久自见功底。
卢氏一高高二语文文言短篇训练2
编辑:胡炯 审阅:语文教研组 时间:2012-9-3
【译文】 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李泰伯改字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典型试题
题目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风”是平声字,读起来上口,使人不感局促; ②“风”可指风标、风范,即人的风度、品格,更能体现严光为人处世之高风。 ③“风”较“德”与前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及下文“山高水长”更能呼应。 ④“风”还有流行、传播及感化(风化,春风化雨之意),更符合范仲淹建堂属文的意图。 (任选两点即可)
文言重在积累,坚持认真翻译,日久自见功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