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教师:戴莹
姓名:柳杨
学号:2014011017
题目: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及一、二学段数与代数内容之间的关系
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
及一、二学段数与代数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内容 (一)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了解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合数。
7.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
5.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了解方程的作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内容的关系
类别 学生特点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8-10岁的学生的学习思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11-13岁学生形式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的思维水平和理解水平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学生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关心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 辑思维过渡阶段。 总体教学内容这一学段的数与代数的教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扩大了数的水平特点 学内容比较重视教学的现认识和运算的范围。同时在较为抽实意义,强调紧密联系与学象的水平上初步认识代数知识和渗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透函数思想。这一学段中,学生继学生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续学习数与运算,以小数、分数的交流的作用;重视使学生通认识和计算为主,开始由算术到代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数,认识式与方程、包括用字母表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示数、简易方程;正反比例的内容重视口算、估算、笔算的结具有函数的思想,也包括了代数思合,结合现实的问题人是最维;探索规律包括了较为复杂的数常见的量;初步学习在简单学模型。 情境下探索数量方面的规律。 数学活动领域 学习数的认识、学习数的运学习数的认识、学习数的运算、学算,学习常见的量以及探索习式子与方程、探索规律等活动。 规律等活动。 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学生将通过“进一步学习整数,分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来“进一步发展数感”,要初步“了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解负数和方程,并借助计算器进行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从而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联系 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即在内容体系的组织中,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步渗透,逐步拓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利于数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与知识的接受。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有利于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体系把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