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46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史学著述,历来是我国文化成就中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宋代史学,与同时期的儒学一样,在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
宋代史学,是唐代史学的继续发展。但在史官制度、史学著作、史著体裁、史学大家以及史学领域等方面,都超过了唐代。宋代各朝对于修史的重视,宋人对于撰史的热衷,为前代所不及。因而,宋代史学成就非常突出。
1。史著与史学史学,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历来为各朝各代所重视。 宋代开朝,将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为避免再度分裂,朝廷对总结历史经验十分看重。宋太祖始建朝,就下令修《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着意从这段分裂割据的历史中寻找借鉴。史书修成,他很快批阅,第二天就发评论,有 昨日观新史 记载①。同时,宋也十分重视当代史的记录,运用史学手段加强思想文化控制。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宋代史官制及其职能的完备性方面。
史官制起于唐代。唐以前,官私修史并存,尤其魏晋,私人修史很发达。唐建立统一政权后,为政治上的需要,加强了对修撰前代史和当代史的控制,尤其是当代史,中唐以后完全官修。私修必须经官审或有帝诏。唐设立了史官职务,负责 注记 、 实录 ,编修 国史.至宋,史官职进一步完善,由相应的实体机构固定下来。主要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等。起居院负责记录皇帝每日对大小政事的处理及各种活动,即起居注和时政记。日历所负责将起居注和时政记按时间顺序编成日历。实录院负责将日历整理加工成编年体的一朝实录。国史院负责将实录进一步加工,以纪传体写成几朝皇帝的当代国史。玉牒所负责分类编辑当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文件、政书,形成会要。正是通过这样一套分工明确、相接有序的修史体系和制度,保证了官修当代史的条件,也证明朝廷对修史的重视。
从搜集史料、记录史事、整理文件,到编纂 实录 ,修撰 国史 ,使宋代存留下来的当朝史料之多,为前代不可比拟。
宋代续修的前代正史主要有三部:《旧五代史》、《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他还有:北宋宰相范质据五代各朝实录简编的《建隆五代通录》56卷,北宋路振据五代吴、南唐等9个政权君臣事迹编的《九国志》12卷,北宋马令编的《南唐书》30卷,南宋陆游编的《南唐书》15卷,等等。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
《旧五代吏》150卷,修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参知政事薛居正奉诏监修,参加者7人。这部书采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的《建隆五代通录》为资料,将梁、唐、晋、汉、周五代分述起讫原委,各朝事实清晰不混。又分列天文、历法、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等志,使纷攘错综的五代社会状况,条分缕析,清楚明了。但是,由于成书仓猝,资料剪裁不够,有臃肿繁褥的缺点。 因而自从欧阳修重写五代史后,《旧五代史》便不再流传。直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又从《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
《新唐书》225卷,修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至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历时17年。当时,唐史已有五代后晋人所编《唐书》(后称《旧唐书》)200卷,宋仁宗认为其力度不够,文笔简陋,命宋祁和欧阳修主持重修,参加者6人。《新唐书》写成后,确有许多地方优于《旧唐书》,表现为:一是删去本纪中诏令奏议、华词浮句,删去列传中琐事遗闻,因而文字明达,义例有裁断。二是增加仪卫志、选举志、兵志等,结撰宰相、方镇、
宗室世系四种史表;增写公元、藩镇、奸臣等项分类列传。所增部分,后成为历代正史必撰内容。然而,《新唐书》亦有不如《旧唐书》之处。宋祁和欧阳修分工撰写,二人未能统一意见,因而全书文风不能一致,史实也有很多疏略。
《新五代史》74卷,修于约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至皇祐五年(1053年),历时17年,与《新唐书》差不多同时。这是一部宋代唯一列入正史 的私修纪传史著。作者欧阳修,因不满于薛居正《旧五代史》的繁琐失当,因而以其为基础,效法《春秋》 寓褒贬,别善恶 ,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述五代各朝,将伦理纲常视为皇朝兴衰的关键。风格上, 法严辞约 ,于综述五代朝事中分述各朝。但是,《新五代史》也因此而偏于主观见解,所删《旧五代史》的一些内容,如食货志、选举志、郡县志等,有失之过分之处。 宋代官修当代史,主要有四部国史:仁宋时所编《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神宗时所编《两朝国史》(仁宗、英宗),孝宗时所编《四朝国史》(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理宗时所编《中兴四朝国史》(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另有《宋会要稿》(《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各会要残本)。私人修撰的当代史,编年体史有十多部。
影响最大的是南宋李焘所编北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南宋李心传所编高宗一朝史事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徐梦莘所编宋金和战之事的《三朝北盟会编》250卷。纪传体有南宋王称所编北宋史《东都事略》130卷,等等。
总结历史经验,并不能限于续修前代史,而是要从整个历史中寻找借鉴。这一点,促进了宋代通史的发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进书表》中作过这样的说明: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正因为这一点,宋英宗读过前8卷后立即下诏,命设书局,变私修为官修,编纂这部总结历代政治经验的通史。神宗即位,又要求进奉尚未完成的书稿,并以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①,赐名《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写序。 ① 胡三省:《新资治通鉴序》。
宋代所修通史,主要有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354卷(含《目录》和《考异》各30卷),南宋袁枢所作《通鉴纪事本末》42卷,南宋郑樵所著《通志》200卷,南宋末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384卷,等等。这里仅介绍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其他几部著作后面详细述及。 《文献通考》,修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历时二十余载。马端临(1254- 1323年)为宋元交替时人,其书成于元代,但其学成于宋末,是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他编《文献通考》,受父亲影响。其父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和实录院检讨。
他认为: 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主张编通史,又不满于《资治通鉴》 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 ,唐杜佑的《通典》则 未明备 、 欠精审 ,因而下决心编一部典志通史。他仿照《通典》体例,作24考,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是新创。全书自上古始,到宋宁宗嘉定时止,对《通典》未及的天宝以后吏事,详加叙述,占全书一半以上。其编纂特点也较《通典》更为条理化,分 文 、 献 、 注 三级,分别为叙事、议论、自论三项内容。书中所载宋典制甚详,为《宋史》各志所未备,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宋代为在政治上保持高度集中,又要避免集中所必然带来的大臣专权弊病,因而实行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的策略,也就是程颐所总结的 百年未尝诛杀大臣 之 深计 ①。这使人们对世事的评论议论,成一时风尚,于是,私人修史兴盛,由此也使宋代史学出现了新体裁,开辟了新领域。同时,宋代史著和史料的增加,也与印刷技艺的改善和提高直接相关。活字印刷的出现,缩短了文字刊刻时间,增多了印行数量。刊刻的简便,推动了印书业的发展,中央、地方官府、书院、私家的各类印书坊使印书不再是难事。
在史著体裁方面,宋代出现了许多前代未有的新类型。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在《史通》里
曾将历来正史史著归纳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类,认为二体 互有得失 , 各有其美 ①,互相不可取代。然而至宋,不仅司马光《资治通鉴》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而且还出现了二体之外兼有二体特点的本末体,其代表即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还有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为代表的纲目体等。此外,地方志和年谱在宋代也大大发展起来。地方志是关于各地方地理位置、政治情况、人物传略、风土岁时、名胜古迹的记载。年谱是关于谱主身世与当时社会政治备方面关系的记载。这两类史体起源很早②,但发展缓慢。至宋代,修撰者风起,尤其南宋,志书谱籍大量出现。全国总地方志有乐史编《太平寰宇记》139卷,王存编《元丰九域志》10卷,欧阳忞编《舆地广记》38卷等。分述各地区的州郡地方志中,著名的有范成大编《吴郡志》50卷,朱长文编《吴郡图经续记》3卷,周应合编《景定建康志》50卷,潜说友编《咸淳临安志》93卷等。 年谱中较有名的,有吕大防所作《韩文年谱》、《杜诗年谱》等。 ①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① 刘知几《史通》② 《周礼?春官大宗伯》言: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为 方志 一词最早记载。《隋书?经籍志》史部毁传类中《玄晏春秋》三卷,即后来的年谱。
史学新领域的开拓,在宋主要是金石学,后代发展为考古学。宋以前,地下发掘出的金石文物仅是士大夫们赏玩的古董,并不用于史料考证。至宋,学者们把金石古玩的研究与文献考订结合起来,编成专书,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当时这类书籍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对铜器铭文图像款识进行考订、记录的书籍,如吕大临编《考古图》1O卷、《续考古图》5卷,宋徽宗命王黼等编《宣和博古图》30卷;第二种是对金文石刻目录进行辑录和考释的书籍,如欧阳修编《集古录跋尾》10卷,赵明诚《金石录》30卷;第三种是对碑版石刻文字进行摹刻考释的书籍,如洪适编《隶释》27卷、《隶续》21卷,刘球纂《隶韵》10卷。
此外,史料学在宋代的发展,还表现在出土文物的众多。除殷周■器、兵器的大量出土外,古泉布的汇集、汉代竹木简书的发现、陶器种类的增加、古石斧与石刀的挖掘等,宋代均大大丰富起来。
2。史论的发展史论,即对史事的评论,是评论者对历史的总看法。对历史的看法,多种多样,但大致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关于历史的本质和治史的宗旨。 这些看法,不仅见于专门的史论著述,如欧阳修的《正统论》、章望之的《明统》等,而且散见于各位史学家的各类史著当中,如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以 臣光曰 注明的对史事的评论,欧阳修《新五代史》中皆以 呜呼 开头的史事附论等。宋代的史论还表现在一些理学家、文学家的文论中,如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陈亮的《酌古论》、《三国纪年》、《史传序》和苏轼的《后正统论》等,都是史论专述。宋代史论在继承 寓褒贬,辨善恶 的论吏传统基础上,特别强调治史为现实服务。在历史观上则不承认汉唐史学的 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说。 治史宗旨,在北宋初年的石介《唐鉴》序文、孙甫《唐史记》中《唐史论断》里,就明确提出了借古喻今、以史为鉴的思想。石介言: 夫前车复,后车戒,前事之失,后事之鉴。……国家虽承五代之后,实接唐之绪,则国家亦当以唐为鉴。 ①他认为唐亡之鉴有三:奸臣专政,女后预事,宦官任权。这一总结,意在批评当时奸臣 专政而乱天下 的事实,他的这种 指切当时,无所讳忌 ,招致了 人多指目 ②。孙甫也认为治史是为 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 ,但他不像石介从指斥奸臣来敲警钟,而是多论唐代任用贤臣来讽喻现实。由此可以看出,以史为鉴在宋代,从一开始便与政治紧密结合。这一特点至北宋中期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晚唐的 牛李党争 作评论,说 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 , 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党 ③,即在指责王安石变法及神宗对变法的支持。这一点,胡三省注一语道破: 温公此论为熙、丰发也。 ④司马光借晚唐 维州弃取
问题所发的议论也是如此。他说: 是时唐新与吐蕃修好而纳其维州,以利言之,则维州小而信大;以害言之,则维州缓而关中急。 ⑤因而,弃维州以全信义,他认为是正确的。胡三省在此作注: 元祐之初,弃米脂等四寨以予西夏,盖当时国论,大指如此。 ⑥ ① 《宋文鉴》卷八十六。 ② 《宋史?石介传》。
③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④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至南宋,治史服务于现实的观点,集中在治史为义理还是为事功的争论上。朱熹是 义理说 的代表,陈亮、叶适是 事功说 的代表。 朱熹读《资治通鉴》,认为其褒贬不够,于是作《资治通鉴纲目》,明确提出 陶镕历史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 ⑦。同时,他在《答赵几道》一文中,批评事功派研史 务考其形势之利害,事情之得失 , 多是意思粗浅,于义理之精微多不能识,而堕于世俗寻常之见,以为虽古圣贤不过亦审利害之算而已.强调史学当以义理为指导,把史学纳入理学轨道, 会归一理.他批评事功派不重义理, 将孔子置在一壁,却将左氏、史迁杂驳之书钻研推尊 ①。在朱熹看来,《左传》是只讲 祸福利害 、不讲义理的史著,因而不可抬高到与经学同样的地位。叶适则认为: 经,理也;史,事也。《春秋》名经而实史也,专于经则理虚而无证,专于史则事碍而不通。 ②主张 订之理义,亦必以史而后不为空言 ③,反对史学的理学化。陈亮更从北土沦丧、强敌压境的现实政治出发,愤恨奸臣误国,愤恨士大夫高谈性命义理,因而指责理学家 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④,主张史学为现实服务,认为 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以尽以为法,但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则其所以虽不尽合义理,亦不自妨为一世英雄 ⑤。这场争论,后来因宁宗、理宗、度宗三代皇帝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褒奖而使义理派占了上风。
在历史观方面,两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说,逐渐向名分纲常说转变。
宋代多数史学家不赞成以天命论解释历史,认为世事变迁受制于人,非系于天。如《资治通鉴》中不记载有关灾异、符瑞、图谶、占卜一类的事情。司马光认为 疾阴阳家立邪说以惑众,为世患 ⑥。郑樵修《通志》,专作《灾祥略》,驳斥灾祥说是 欺天之学.但由于重名分,北宋中期以后,关于正统问题成为主要论题。较早的有尹洙《河南府请解投贽南北正统论》文,认为 天地有常位,运历有常数,社稷有常主,民人有常奉 ①。欧阳修《正统论》三篇,称 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认为五代十三帝为一统,宋承五代是继统而主。章望之为此作《明统》三篇,不同意欧阳修说法,认为宋当继唐为正统②。苏轼又作《后正统论》三篇,反对章望之的观点,为欧阳修辩解③。理学家对正统偏闰自然更为看重。如邵雍《皇极经世》以四季比附历史,说从三皇至五代,正是春夏秋冬一个循环完成,五代一过,圣人即出,春秋便来。
宋朝正是圣人命世,王道再兴的时代。朱熹编《资治通鉴纲目》,以《凡例》说明之,认为合 天理 才是正统。称自古至宋, 凡正统,谓周、秦、汉、晋、隋、唐 ④,而夏、商、战国、三国、魏、南北朝、五代,为非正统。因此他认为司马光记三国时用曹魏年号不用蜀汉,是用错了。
然而,司马光并不这样认为。他的看法是: 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 ⑤可见司马光不赞成正统论。用曹魏而不用蜀汉年号,仅仅出于事实本身,并不为正统。在正名分、辨正统的争论中,司马光的看法无疑更为合理。但与汉唐之际的天命论相比较,正统论毕竟抛开了历史系于天命的无稽之说。 ⑤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 ⑥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
⑦ 李方子《资治通鉴纲目序》。 ① 《朱子语类》卷一百十四。
② 《水心文集》卷十二《徐德操春秋解序》。 ③ 《习学记言序目》卷十四。 ④ 《龙川文集、送吴允咸序》。
⑤ 《晦庵先生集》卷二十六《答陈同甫书》中引陈亮语。 ⑥ 司马光:《唯家集》卷六十五《葬论》。 ① 《河南先生文集》卷二。
3。宋代史学的特点宋代史学在整个古代史学发展中,并没有汉代那样的开创性之举,也没有魏晋那样的勃兴式高潮,但是,它在史著、史家、史体、史论、史料学等各个方面,确实达到成熟稳定的水平,所取得的种种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宋以后至清,史学基本上呈下坡路趋势,没有出现超越宋的成果。宋代史学,由于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条件影响,以及前代奠定的深厚的史学传统和基础,其丰硕成就中具有成熟期的疑古和考析的特点? 代考
部巨著;而且,它也是司马光对古代社会统治经验和教训所作的政治总结。 1。《资治通鉴》的编修《资治通鉴》由5人合力完成。司马光主编、定稿;刘颁、刘恕、范祖禹撰写长编,即断代史初稿;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检阅文字。从正式设局编写到最后完成,历时19年,浸尽了司马光等人毕生的心力。 司马光(1019- 1086年),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因写有笔记书《涑水记闻》,人称涑水先生。死后皇帝追封为太师温国公,谥 文正 ,故又人称司马温公、司马文正。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仁宗到哲宗时期,经四个朝代。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
此后从地方官到京官,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
司马光一生活动主要是两件事:修史和反对变法。
司马光好吏学,在长期的习史、研史过程中,鉴于以往史书 烦冗 ,编列了《历年图》5卷,以编年形式将历代的治乱兴衰写成大事年表,简明清晰。治平元年(1064年),他将《历年图》进呈宋英宗。然后,他又用两年多时间仿《左传》体载,写出《通志》8卷,再呈英宗,得到赞赏。治平三年(1066年),皇帝命司马光设书局,选助手,续修此书。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诏进此书,赐名《资治通鉴》,并为之作序。此后,司马光与他的合作者们,任世事变化、官职升迁,专心修撰不止,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大功告成。司马光于书成两年后逝世,而同修者刘恕于书成前7年已逝。 ① 《司马温公全集》卷七十四。 ② 《居士集》卷四十三。 ③ 《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光是一个踏实、谨慎、认真的人,性格倔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①。这一点,不仅通过他编修《资治通鉴》显示出来,而且充分表现在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上。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主要在免役法和青苗法问题上,这是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试图通过有钱人出钱、无钱者服役的方式,改变原来的贫困户替富裕户服役的现象;通过向农户贷款,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户的生活生产困难。司马光却认为,免役法并不能改变穷人替富人服役的问题;青苗法也只能有助于富户的生产。熙宁初,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又欲提司马光为枢密副使,以保持不同政见间的平衡。 司马光拒绝升任,要求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皇帝同意。后又迁知许州(今河南许昌)、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御史台。十几年间,他专心修史。元祐元年,神宗死,哲宗立,新法罢黜,政局改变,司马光应召入主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侍郎。一上任,他尽废新法,驱除新党,全面恢复旧制。可是,居相位仅8个月,他因编修《资治通鉴》耗尽心力,溘然长逝。司马光的倔犟性格、踏实作风和他的保守政治观点都如实地反映在他的著作当中。他一生著述很多,约有二十余种,五百几十卷,除《资治通鉴》外,还有《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迂书》、《潜虚》等。 刘恕(1032- 1078年),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
18岁举进士。官任钜鹿主簿、和川令、秘书丞等。他博览群书,专精史学,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在与司马光合作的12年里,刘恕不仅承编了魏晋至隋的长编和五代十国长编的大部分,共约145卷,几近全书之半,其考证极为精详;而且,司马光敬重他的才智,全书中纷杂错乱疑难的问题,都交给他解决。此外,刘恕在逝前两年里,偏瘫在床,口授其子,写成了《通鉴外纪》10卷,记事从伏羲至周威烈王23年,与《资治通鉴》衔接。他还想为《资治通鉴》补成后纪,但未如愿就逝世了。 刘颁(1023- 1089年),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24岁举进士,任20多年州县官后,进京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等职。后因反对新法被降为地方官;又于元祐时再起,任中书舍人。刘颁广闻博见,习知史学,王安石曾在诗中说他 笔下能当万人敌,腹中尝记五车书.刘颁在书局约5年时间,专职汉史长编。除《资治通鉴》,他还参与了当时官修《魏书》、《北齐书》的校勘。另著有《东汉刊误》、《〈后汉书〉精要》、《五代春秋》、《内传国语》、《经史新义》、《汉官仪》等书。 范祖禹(1041- 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范镇从孙,并由范镇抚养。23岁举进士,任试校书郎、知龙水县,后又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等职。范祖禹在书局15年,分撰史料繁多的唐史长编。又接替刘恕完成了五代史长编。《资治通鉴》完成后,再与司马康重新校定全书。在修编唐史的过程中,他撰写了《唐鉴》12卷,用意与《资治通鉴》相同,但风格不同,叙事简略,议论独多。宋高宗读后曾说: 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 ①此外,还著有《帝学》8卷、《仁皇政典》6卷和《范太史集》55卷。 ① 司马光:《答刘蒙书》。
《资治通鉴》由刘恕、刘颁、范祖禹分写丛目和长编,共约六七百卷。其后,由司马光反复删削、考订、成书81卷。所参据的史料,有人据司马光写的《通鉴考异》统计,除《史记》至《新五代史》19种正史外,还包括杂史、奏议、实录、笔记、文集、碑志等,至少300种以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进书表》中也说过: 遍阅旧史、旁系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 因此,《资治通鉴》是一部资料翔实的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历史典籍。 《资治通鉴》在编纂方式上,有许多特点,代表着宋代史学达到的科学化的最高成就,是一部可以与《史记》相比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史籍。 在内容上,《资治通鉴》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
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包容了1362年的吏事,是《史记》后所记年代最长的一部通史。它以政治、军事事件的记述为主,也记载了一些重要人物及其言论,与治乱兴衰相关的经济制度、礼乐兵刑、民族往来、社会风习、人口增减、典籍聚散、历法修删、水利兴修等等。记述时,无论史事还是人物,既写其盛,也写其衰,既扬其优,也鞑其劣。目的全在于为治国者提供历史借鉴和教训。 在形式上,《资治通鉴》以《左传》、《汉纪》形式编年,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叙。同时,又突破《左传》等编年体的简略性,吸收纪传体写法,详写一些事件和人物。在文字上,简洁严谨,一贯到底。
这与司马光在长编基础上的考订锤炼、反复推敲分不开。 在风格上,《资治通鉴》表现出严谨求实的作风。司马光在修撰的同时,写成《通鉴考异》30卷,对所用史料的可信性进行了考证,对几种不同说法的史料,进行对比选择,逐条加以说明。考证当中还吸收了兴起不久的金石学成果,以实物与文献进行印证对照。在重视客观展现史实的同时,司马光也对史事加以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影响读者观点。他既直接移用历来史家原有的评论,也以 臣光曰 开头,写下自己的议论。这些评论有褒有贬,表现出作者的历史观点和政治看法。
2。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我国当代史学家柴德赓曾说:司马光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人,《资治通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书,一部经得起念的书①。这评价也很实在、很中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进书表》中明确地说,编这部书就是要 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命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司马光对史料的选择、剪裁、安排,对史实的评论、分析,均从这里出发。由此可见,他的治史宗旨是致用现实。从他运用史学方式对现实问题所作的回答中,又可以看出他的基本历史观,这就是他的 礼治 思想。 ① 张瑞义:《贵耳集》。 ① 《资治通鉴介绍》,求实出版社。
礼,即古代社会等级制为核心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司马光认为,它是维系社会安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 ②可见,礼之于整个社会何等重要! 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王制礼以治之。 ③在司马光看来,整部历史,就是一个礼乱兴衰过程,历史经验的总结,就是汲取以礼治国的经验和丧礼失国的教训。
以礼治国,即维持一种名分秩序,秩序顺,国则兴,秩序乱,国则亡。统治天下,非以礼为纪纲不能安定。他在《资治通鉴》开头说: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①司马光以名分等级关系说明了道德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他总结历史的出发点。因此,《资治通鉴》大量记载历史上读《论语》、《孝经》的事情,大量记录守礼失礼的事迹。全书断限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也出于这一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自坏 了君臣之礼的缘故。书中论朝代之兴盛,归因于礼乐教化的兴隆,如关于汉、唐两代 治世 的论述;论朝代之衰亡,归因于名分纲常的沦丧,如关于战国、五代两个乱世的论述。礼乐教化的道德标准,成为司马光评价人物、分析社会、划分阶段的主要尺度。但他并不空洞地进行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具体史实的记述表达出来。
第一,强调君王的 德 、 道 、 才.司马光记汉事时评价: 汉之所以不能复三代之治,
由人主之不为,非先王之道不可复行于后世也。 ②也就是说,一朝之盛必须行先王之道,而先王之道能否施行,又取决于君王。因此,君王自身的品德、素质至关重要。司马光把君王应有的素质总结为 德 、 道 、 才 三方面。他说: 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
夫治乱存亡安危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仁、明、武所出于内者也,用人、赏功、罚罪,所施于外者也。 ①这是讲君王应有的自身品德和治理之方,君王的才能有五等,即创业、守成、凌夷、中兴、乱亡。创业之君,智勇冠一时;守成之君,中才能自脩;凌夷之君,中才不自脩;中兴之君,才过人而善自强;乱亡之君,下愚不可移。君王的德、道、才如何,决定了国家的治乱兴衰。 夫道有得失,故政有治乱;德有高下,故功有大小;才有美恶,故世有兴衰。上自生民之初,下逮天地之末,有国家者,虽变化万端,不外是矣。 ② ② 《资治通鉴》卷十一。 ③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① 《资治通鉴》卷一。 ②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① 《传家集》卷四十六《进修心治国之要箚子》。 第二,强调用人要知、信。司马光认为,在政治之道中, 任官 最重要,任官即用人。 何谓人君之道一?曰:用人是也。 ③君王善于用人,决定了政治上的成功。 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得伍员而克强楚,汉得陈平而诛项籍……彼敌国之才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 他一再说明,刘邦以8年成帝业, 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 ④;东汉能够 光复旧物 ,是因为刘秀 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 ⑤;唐以6年得天下,是因为李世民手下 文武之才,高出前古,驱策英雄,网罗俊杰,好用善谋,乐闻直谏 ⑥。关于如何用人,司马光认为,在于知、信、赏。 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⑦。而要知人,须从其实绩考察。 欲知治经之士,当视其记览博洽,讲论精通,斯为善治经矣;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斯为善治狱矣;欲知治财之士,则视其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欲知治兵之士,则视其战胜攻取,敌人畏服,斯为善治兵矣。至于百官,莫不皆然,虽询谋于人而决之在己,虽考求于迹,而察之在心,研核其实而斟酌其宜。 ①这里的关键在于公明之心,即不以门第取人, 先门第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 ②,不以亲疏、新故衡量人, 己不置毫发之私于其间 ③。信,指用人不猜疑, 任以大柄,又从而猜之,鲜有不召乱者也 ④。
第三,强调安民、养民。司马光总结历史经验,认为以礼治世,君王素质固然重要,用人之道也不可缺,同时,还必须重视人心向背。 及夫逸欲以隳之,谗谄以败之,神怒于上,民怒于下,一旦涣然而去之,则虽有仁智恭俭之君,焦心劳力,犹不能救陵夷之运,遂至于颠沛而不振。 ⑤《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大量民怨亡国、民喜朝兴的史事。强调治世要 为民 、 安民 、 养民 、爱民 ,不可 劳民 ,使民生怨,以至反叛。 所有这些,都具体说明了以礼治国的道理。同时,强调礼治,必是反对天命说。他认为 天道窅冥恍惚,若存若亡 ,因而 治人而不治天 ⑥。 ② 《稽古录》卷十六。 ③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
④ 《稽古录》卷十二 汉史论.⑤ 《资治通鉴》卷四十 臣光曰.⑥《稽古录》卷十五 臣光曰.⑦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 ①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 ②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③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 ④ 《资治通鉴卷》一百。
⑤ 《温公集》卷八十。 ⑥ 《温公集》卷六十八。
《资治通鉴》中,不别正闰,不信虚诞,不记奇邪,不奉佛老,这表明了司马光礼治思想的现实性和儒学特征。尽管他对历史发展根本原因的认识不够深刻,对道德作用和君王作用的认识有偏颇之处,但与汉唐之际的天命历史观相比,礼治思想强调名分纲常、礼乐教化,是一种更贴近现实、适于现实的历史观,无疑是一种历史观的进步。
司马光的礼治思想,与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有密切关系。他的政治观点集中在反对变法问题上。他认为用贤是本,变法是末。 国将亡,必多制 ,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 ①。因而为政的关键在择人,不在变法。
他的史学思想中强调用人,强调 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②,正体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同时,司马光的哲学观点是 中和论.他曾作《中和论》释《中庸》篇,认为: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合而言之谓之道,道者,圣贤之所共用也,岂惟人哉,天地之所以生成万物,靡不由之,故曰:致中和。 既然 中和 是天下之根本,那么,以礼治世当然是保持社会稳定、等级秩序的为政之道。
司马光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即赵宋王朝稳固的需要。 可以说,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适应了这种需要,他的史学思想是对这种需要的解答。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他的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偏颇之处,但从史学发展角度看,司马光的主要思想是进步的和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的。《资治通鉴》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3。《资治通鉴》的历史影响《资治通鉴》完成以后,得到学者们普遍赞誉,尤其到南宋,读这部书成学界的一种风气,形成了史学领域的 通鉴热.具体表现为,涌现出了一大批与这部书相关的史书、史体。
第一,以《资治通鉴》内容为史料的新史体出现——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这两种新史体以袁枢所编《通鉴纪事本末》和朱熹所编《资治通鉴纲目》为代表。 袁枢(1130- 1205年),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殴县) 人。34岁中进士后,一直做官。他十分喜欢《资治通鉴》,从历史上相类事件中汲取处理现实事务的经验。在他的蓄威养锐、等待时机、恢复北方等政治主张受冷遇的情况下,他愈加注重从《资治通鉴》中寻求借鉴。于是,以历史事件,尤其是政治、军事事件过程为脉络,抄撮《资治通鉴》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共编239个正目、69个附题。
《通鉴纪事本末》并非只是一部抄录作品,而是通过将典型史事独立列出,各编年月,自为首尾,使读者更便于了解历史事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既避免了编年体中一事隔越数卷,首尾难找的不足,也避免了纪传体的一事重复数篇,主次莫辨的缺点。因此,成为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的独立史体。同类书在当时还有章冲的《春秋左传事类始末》、杨仲良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
①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臣史曰.②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一 臣光曰. 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59卷,不像袁枢从历史事实去读《资治通鉴》,而是从写法和观点去读。他认为《资治通鉴》记事太详,写法不完备,观点不够鲜明。于是从《资治通鉴》中节取事实,仿《春秋》列纲,仿《左传》列目,叙事先标提纲,以大字书之,再用小字分注,叙其细节, 纲举而不烦,目张而不紊 ①,阅读起来简要醒目。同时,他意在褒贬,突出了正统观念和纲常名教思想,凡原作中与他思想不合之处一律删削,相合之处则大加发挥,因而,观点鲜明,借鉴之意突出。
其书一出,即刻流行开来,被人们公认为一种新史体——纲目体,同类书纷纷出现。如明代商辂《资治通鉴纲目续编》、明代南轩《资治通鉴纲目前编》,清康熙时还有《御批通鉴
纲目》、乾隆时有《通鉴纲目三编》,等等。
第二,以《资治通鉴》形式为体裁的编年体史形成高潮。以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李心传所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最为著名。 李焘(1115- 1184年),字仁甫,号巽岩,南宋眉州丹陵(今属四川)人。他耗费近40年精力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共1063卷①,以长编体裁记述了北宋168年史事,主要取材于北宋实录、国史,并参考各类经史子集、笔记小说等,据说所引书名就有约400种。因而此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李心传(1167- 1244年),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南宋隆州井研(今属四川)人。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多卷,记述了宋高宗一朝36年的事迹,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接,记事更详,取材于当朝官修日历、会要,并采野史、杂记等。 以编年体续写《资治通鉴》的书后世更多,如元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明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明王宗沐、薛应旂各自的《宋元资治通鉴》,清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等,都很有名。
第三,以《资治通鉴》考证为方法的从实研史学风兴起。司马光研史方法,比前人进了一步,即《资治通鉴考异》30卷所做的史实真伪考辨。前人修史,遇有史料不一致现象时,也有一定的考信,但不过是考论他们自己见解的合理性,并不考订史实本身的客观性。为此,司马光认为: 纪传之言,固不可据以为实。 ②他的方法是 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 ①,即对史料进行考辨。据后人张须认为,司马光的考辨有几个原则:多种说法则从其长,两种说法若都有道理则两存,两种说法若都无道理则两弃,两种说法若有部分道理则节取其部分,难于辨别的史料则存疑,等等。因而他选取史料,不限于正史、实录,因为 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②这种优良实在的研史方法得到史界普遍赞许,考辨之风蔚然而兴。如北宋刘颁、刘敞、刘奉世所著《汉书刊误》,从文字考论《汉书》。北宋吴缜所著《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对《新唐书》、《新五代史》中讹误进行了考辨。再加南宋王应鳞所著《汉制考》、《汉书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通鉴地理通释》等,都是以考据为特点的史籍。 ① 《朱子年谱》卷一。
① 今本此书仅五百二十卷,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缺佚。 ① 《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 ② 《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 (三)《通志》和郑樵对史学的贡献
《通志》是宋代继《资治通鉴》后又一重要成果。这部书继承了司马迁所创的纪传体通史体例,编纂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包容了天文地理、虫鱼草木、礼乐刑政、氏族都邑、文字音韵、金石图谱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 1。《通志》的编撰《通志》200卷,500多万字,全出于一人之手。书成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历时30余载,尽作者毕生心血。这个人便是南宋初的郑樵。 郑樵(1104- 1162年)①,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兴化县(今福建莆田县)人。因久居家乡夹漈山上,人称夹漈先生。郑樵生活在宋朝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二十三四岁时,经历了北宋汴京沦陷,徽宗、钦宗被浮,宋室南迁的时局动荡。当时,他曾与从兄一起致书南宋官员自荐,要求 使樵直史苑,则地下无冤人 ②,未得推荐,便埋头著书,以学报国。晚年,因《通志》完成,朝廷任他为枢密院编修。然而未满1年即病逝,终年59岁。
郑樵撰《通志》,缘于青年时的抱负。他16岁时,父亲病逝。葬父后便谢绝人事,专心读书,立志 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③。读书研史过程中,深感《史记》以来,纪传体通史书被断代史所冲击,下决心 集天下之
书为一书 ④,写一部会通古今,可为历代有国家者之纪纲规模 ⑤的史著。
于是, 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 ,写成各类著述50余种,然后辑为一体,取名《通志》。他曾两次携书徒步至临安献书皇帝。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得高宗召见,获 给扎旧抄所著《通志》 的待遇。他第二次进京时,将编辑完成的《通志》献给皇帝,适逢高宗不在临安。
次年皇帝命郑樵呈进《通志》时,他未及应诏已经病逝。
郑樵毕生不应科举,无心于仕途,除《通志》外,还有许多著作,但未能刊印传世,现遗留下来的还有《尔雅郑注》、《夹漈遗稿》、《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
《通志》全书共200卷,其中本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体例仿《史记》,但改表为谱,易志为略,成纪 、 传 、 谱 、 略 、 载记 五体史书。记事上自三皇,下至隋,但二十略中典章制至唐。对此,郑樵解释: 《唐书》、《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议,故纪传讫隋,若礼乐政刑,务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 ①。书中本纪、世家、列传、载记综合旧史而成,年谱和略为自创。尤其二十略为郑樵精心结撰之作。二十略中,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从《通典》中节录。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十五略,为以往诸史书未载,是郑樵收集整理各类书籍资料,通过校刊考订而创。这部分内容,历来为学者称道,被认为是《通志》精华所在。 ① 顾颉刚:《郑樵传》,载《北京大学季刊》第 1卷第 2期。 ② 《夹漈遗稿》卷下。
③ 《夹漈遗稿》卷中《献皇帝书》。 ④ 《夹漈遗稿》卷下《上宰相书》。 ⑤ 《夹漈遗稿?寄方礼部书》。 2。《通志》的史学价值《通志》成书后,虽得到皇家收藏,但由于大部分内容是以往史书的重述,被不少史家认为史料价值不大。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视野的开阔,《通志》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清代学者章学诚称郑樵是 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②。因而他给予《通志》高度评价: 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代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而辨名正物,诸子之意寓于史载,终为不朽之业矣! ③《通志》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史学思想和编纂学特点。
郑樵的史学思想,并未留下史论专著的系统阐述,但从《通志》做书风格、内容剪裁以及序言说明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精神和历史观点,这就是:主张实学。这与反对空言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思潮,理学已达登峰造极,同时,空发议论、任情褒贬的风气也渐渐流行。不少思想家、史学家对此多有不满。如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矛头直指理学的空谈弱点;李心传、李焘从司马光编年体修史,也都提倡据实直录。而强调实学作风,并贯穿于行动者,在南宋学界,郑樵十分突出。他的实学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反对空言著述。郑樵研读各类书籍,认为《史记》会通古今,为人们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事实参考,是一部 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的重要著作;《论语》则是一部 空言著书 的著作,对后世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他非常重视史著,把历史记载看成是 国之大典 ,强调治史必须重视典章制度,做到 详文该事 ,而不可 相尚于言语 ①。因此他批评当时的浮夸学风,认为: 后人学术难及,大概有二:一者义理之学,二者辞章之学。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不达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彩。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也。 他讥讽这种学风 正犹当家之妇,不事饔飱,专鼓唇舌,纵然得胜,岂能肥家 ②。可以看出,他的实学主张首先是与空言义理相
对立的。
① 《通志?总序》。
② 《文史通义》内篇四《中郑》。 ③ 《文史通义》内篇四《释通》。 ① 《通志?总序》。 ② 《通志?总序》。
第二,反对任情褒贬。中唐以来,学界为 行教化 、 振民风 、 书圣人之法 的风气日盛, 凡秉史笔者,皆准《春秋》,事事褒贬 ①。如欧阳修认为,《春秋》一书,意在 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 ②,修史当以此为法。南宋后,理学的影响,更使褒贬义利之风流行起来。对此,郑樵从根本上否定褒贬,认为这不是 《春秋》笔法.他说: 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三传唱之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此之谓欺人之学。 ③他认为,《春秋》和《史记》一样,作者都非寓意褒贬,《春秋》是记实事, 主在法制,而不在褒贬 ④。
《史记》中的 太史公曰 ,他认为 皆史之外事,不为褒贬也;间有褒贬者,诸先生之徒杂之耳 ⑤,褒贬之说全是后人加进去的。为此,他专门写《春秋传》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在《通志》纪传部分录用《史记》材料时,也把太史公曰 内容全部删去。在他看来,修史者各以自己的意见为准,用 忠 、 义 、 寇 、 憯 等词任意评判,标准不一,失去了史实的真实性,而加写 论 、 赞 ,更没有必要, 史册以详文该事,善恶已彰,无待美刺。读肖、曹之行事,岂不知其忠良?见莽、卓之所为,岂不知其凶逆? ⑥由此可以看出,他平心直道、据实直录的实学思想。
第三,反对灾祥占候。汉代史学,谶纬灾祥之说盛行一时,虽然隋唐以后渐趋衰落,但影响犹在。对此,欧阳修、二程、司马光都有所揭露和反对。郑樵的批判言辞尤厉。他称之为 欺天之学 ,讥其荒谬: 呜呼!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一一质以祸福之应,其愚甚矣! ①同时,他还反对以星象卜事的占候说,指出:星象本用于时节气候报告,却 不幸而占候之说起,持吉凶以惑人,纷纷然务为妖妄 ②。为此,在《通志》中,他特列《灾祥略》削除五行相应说,专录事实;列《天文略》,记天文实况,并画图证明,以 杜绝其妖妄之源焉 ③。 ① 《通志?总序》。
② 《欧阳文忠公集一居士集》卷十八《春秋论》中。 ③ 《通志?灾祥略序》。 ④ 《夹漈遗稿?寄方礼部书》。 ⑤ 《通志?总序》。 ⑥ 《通志?总序》。 ① 《通志?灾祥略序》。 ② 《通志?灾祥略序》。 ③ 《通志?天文略序》。
第四,主张会通治史。郑樵所言实学,并非提倡对历史不加以分析、无所鉴辨,相反,他主张的是把具体事件放到历史长河里去,以更高远的眼光看待事件,以更全面的内容综合反映历史的真实。这就是他的 会通 思想。郑樵在《通志?总序》开头便说: 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雍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又说: 自书契以来,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他所说的 会 ,是 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 , 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 ;他所说的 通 ,是 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 , 通黄
帝、尧舜、至秦汉之世 ④。由此可以看出,他确实强调一种归纳、综合的治史原则,强调以通史眼光看待史事,而不站在某一断代的角度认识历史规律;同时, 会通 之说,也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即用儒家正统思想将诗、书、礼、乐会于一手,将二帝三王通为一家。他曾明确谈到以理会通: 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①他认为孔子《春秋》和司马迁《史记》的主旨都是会通,从班固《汉书》起,会通之道被忘却了,学者尽以断代为史,以致 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 ②,历史失去了本来面目。所以,他做《通志》,纵贯古今,横包万象,汇集了当时学术领域绝大部分内容,又分别叙其源流演变,使整部《通志》,经纬清晰,庞而不杂、广而不乱,在扩大、充实史学范围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然,郑樵并未完全达到他的理想,在史实剪裁方面,分门别类胜于融汇贯通,抄录前史多于独见别裁③。但他的会通观点,确实给后人治史留下了极大的启发和告诫。 第五,重视核实索象。郑樵《通志》虽有抄录,但如前所述,他是有选择的,前史中,凡属作者的评论,均删除不录。同时,他对于所用材料,注重核实,提出 若无核实之法,何以得书之情 ④。郑樵的 核实 ,除有文献的考证、辨伪含义外,还指实物印证。他为写《昆虫草木略》,时常 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⑤。不仅如此,与其他史学家不同,他还研究图谱,对比文献以佐证,即 索象.他认为,图谱形式可以与文字相辅助,帮助人们理解史实, 为天下者不可以无书,为书者不可以无图谱,图载象,谱载系,为图所以周知远近,为谱所以洞察古今 ⑥。提倡实学,须用图谱, 图谱之学不传,实学尽化为虚文矣 ①。尽管现存《通志》中只有《年谱》,在《六书略》和《七音略》中保留了表图形式,其他部分并未见图谱,但他提出的以实为证、以图为辅的著书思想,是他的实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他所独创。
《通志》的编纂学特点,与郑樵的史学思想一样,有其与众不同的鲜明之处。 首先,改造史志,丰富史书内容。这一点与郑樵的 会通 思想相一致。《通志》20略,在内容涵盖面上、写作详略度上,对旧志均有创新和发展。其次,统一体例,补正旧史。《通志》中的纪传,录用了15部正史的内容,却并非全文照抄,而是综合改编,服从统一体例编排,使篇目整齐一致。又删繁补缺,删去带贬义的传目,如《贼臣传》、《索虏传》、《僭伪传》等,增补有政治作为的人物传和所缺表志谱系等。 再次,区分类例,考鉴源流。《通志》包容了比旧史多得多的内容,又做到了庞而不杂,关键在于细心的分门别类,分述本源。20略犹为突出,各略中的门类区分明确,井然有序,互不重叠混杂。
④ 《通志?总序》。
① 《夹漈遗稿?上宰相书》。 ② 《通志?总序》。 ③ 章太炎:《史学略说》。 ④ 《通志?图谱略》。 ⑤ 《通志?昆虫草木略序。》⑥ 《通志?年谱略》。 ① 《通志?图谱略》。
《通志》在编纂方面的这些长处,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朝乾隆年间曾仿《通志》修纂《续通志》和《清通志》。
《通志》与侧重典制史的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在史学上被并称为 三通 ,成为古代史学确立地位后取得重大发展的标志之一。
后朝的官方续修 三通 ,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 十通 体系专著。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
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
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
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