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52例分析

2023-08-15 来源:爱go旅游网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 医学影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52例分析

白利利

(兴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西 吕梁 033600)

【摘要】目的:对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并分析其诊断结果与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放射科收治的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研究,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同期选择52例到院体检的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对照组的脑部血管显示清晰;观察组中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其定位诊断率为100.00%。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血管正常(28.85%)、27例血管狭窄(51.92%)、10例血管闭塞(19.23%)。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便于临床医师早期确诊病情,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6-0247-02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对中老年人健康威胁较大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梗死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具有致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的特点[1]。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对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现代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影像技术。本次研究,主要对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层厚4~6mm,矩阵1024×1024。并由科室主任通过双盲法对所有患者的CT及MRI成像情况及T、N分期分别作出判断[2]。

1.3 判定标准

对所有初诊食管癌患者T分期是以食管癌厚度变化作为此次标准:若>3~5mm,则判定为T1期;若>正常值的5-15mm,则判定为T2期;>15mm,且未邻近其他脏器,则判定为T3期;>15mm,且肿瘤侵入邻近脏器,则判定为T4期;对所有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淋巴结标准值为长径≤10~15mm或短径≤8~10mm,且边界清晰,完整及中央可见脂肪门,则判定为N0;若胸腹部淋巴结>1cm,锁骨上淋巴结直径>5mm,则判定为转移性淋巴结N1。2󰀁󰀁结果

2.1 结果发现,联合组T1 期、T2期、T3期、T4期中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优于单独检查的CT组及MRI组,各组间存在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诊断方式的T分期准确率情况(n=42,%)T分期T1 T2T3T4

CT组

MRI组

联合组

χ²9.3256.2417.6358.241

查,旨在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放射科收治的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研究,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观察组),包括30例男(57.69%)、22例女(42.31%);年龄为46~78岁,平均(60.42±5.43)岁;包括6例脑出血(11.54%)、41例颅内动脉瘤(78.85%)、5例脑梗死(9.62%)。同期选择

表2 比较三组诊断方式的N分期准确率情况(n=42,%)N分期 N0 N1

CT 组

MRI组

联合组

χ²7.3288.659

P<0.05<0.05

31(73.80)34(80.95)38(90.48)35(83.33)36(85.71)40(95.24)

P<0.05<0.05<0.05<0.05

29(69.04)34(80.95)38(90.48)31(73.81)35(83.33)36(85.71)36(85.71)37(88.10)39(92.29)37(88.10)38(90.48)40(95.24)

3󰀁󰀁讨论

针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而言,尽早给予一套精准的诊断及对症治疗可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好坏带来直接影响。目前,CT、MRI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在明确食管癌的病灶范围及临床分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能够清晰显示食管癌的形态、大小、周围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一套准确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可对患者预后情况得以改善,甚至延长寿命。故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更易于发现周围淋巴结的异常肿大现象。本次研究实验阐明了联合组不同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与单独检查的CT组及MRI组进行比较,结果更胜一筹,P<0.05总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两者联合运用下,能够恰恰达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进而提高了检查的准确度,进一步有利于临床医生指导肿瘤分期及评估预后情况,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李双喜,张传海.CT及MRI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6):109-110.

[2]潘李熠. CT及MRI成像在初诊食管癌分期的应用价值分析[J]. 影像技术,2019(01):37-38+41.

2.2 结果显示,联合组的N0期、N1期的诊断准确率情况,均较单一检查的CT组、MRI组更胜一筹,组间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247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

肾旋转反常的超声诊断

刘桂霞,王小燕,王文莉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肾脏旋转反常的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7例经尿路造影、CT、MRI证实的肾脏旋转反常的影像资料及超声征象,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7例肾旋转反常中,静脉尿路造影证实2例单纯左肾旋转反常,CT证实4例肾旋转反常合并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2例肾积水,MRI证实1例右侧交叉异位肾旋转反常,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均可表现出典型征象,6例经超声检查提示肾旋转不良,肾门位于前方、外侧、后侧。并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及并2例肾积水,1例右侧交叉肾并旋转反常,1例认识不足漏诊。结论:肾脏旋转反常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关键词】超声;肾旋转反常;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9)06-0248-02目前先天性肾旋转反常这种疾病尚未被超声检查医师所重视,由于认识的不足而导致先天性肾旋转反常诊断的漏诊,以及由此引起的肾积水、结石的病因得不到明确[1]。旋转反常的肾脏本身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但发生感染、52例到院体检的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包括31例男(59.62%)、21例女(40.38%);年龄为46~78岁,平均(60.48±5.45)岁。组间基础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应用SE序列、三维时间飞跃法进行横断扫描,扫描范围为颅顶位置至枕骨大孔至颅内动脉颅内段,扫描完成后对原始信号进行有效处理,获取三维血管图像,进行对应的研究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并重点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血管病变和梗死病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t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结果

2.1 诊断情况分析

两组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脑部血管显示清晰;观察组中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共显示104支脑血管,定位诊断率为100.00%(104/104)。

2.2 观察组的检查情况分析血管正常:共15例,有12例梗死病灶<20mm(80.00%),3例≥20mm(20.00%)。

血管狭窄:共27例,有23例梗死病灶<20mm(85.19%),4例≥20mm(14.81%);检出40条血管狭窄,有4支大脑前动脉(10.00%)、21支中动脉(52.50%)、13支后动脉(32.50%)、2支颅内动脉(5.00%)。

血管闭塞:共10例,均为梗死病灶面积超过20mm,按病灶部位可分为1例大脑前动脉(10.00%)、2例中动脉(20.00%)、4例后动脉(40.00%)、3例小脑后下动脉(30.00%)。3󰀁󰀁讨论

脑血管疾病主要以缺血性、出血性两种脑血管疾病为主。

肿瘤等病变而出现相应症状,临床不能作出明确诊断,会

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二维超声观察肾门部管状结构或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肾蒂位置直观、可靠,当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据统计,超过75%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其致残率、死亡率均高,是威胁当代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2]。临床经验证实,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在早期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检查方法进行病情确诊,才能较好地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以往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多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存在图像清晰度不高,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导致其应用价值不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3]。本研究,主要对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52名健康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对照组的脑部血管显示清晰;观察组中可见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其定位诊断率为100.00%。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血管正常(28.85%)、27例血管狭窄(51.92%)、10例血管闭塞(19.23%)。提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可清晰地显示人体脑部血管情况,准确检出病变血管和病灶部位,有助于医师早期确诊疾病,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该成像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检出率高、确诊率高、成像清晰的优点,有助于临床医师通过图像资料分析判断病情,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便于临床医师早期确诊病情,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郭慧敏,郭慧敏,杨晓光,等.3.O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35-36.

[2]卢绍路,谢艺才.三维体积扫描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3):257-259.[3]郭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97-98.

2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