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测量放线:在施工前,需要根据总平面图设置建筑物轴线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并放出建筑物轴线。桩位中心线应根据桩基平面图中的要求放置,并对桩圆心点进行标识。测量放线后,需要进行复核。
2.2 管桩进场堆放:管桩混凝土设计强度需要达到100%后才能运输进场。堆放时,应按照不同规格、长度和压桩顺序进行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可以使用“即用即送”的组织方法进行供桩。
2.3 管桩起吊:管桩需要固定在桩机上进行起吊。起吊时,捆绑应牢固,起吊点须符合力学原理要求。在距桩顶端0.2m处设置吊点,吊索与桩之间应加衬垫,吊绳与管桩夹角应大于450.
2.4 管桩就位及初步加压:通常使用附设在桩机上的起重臂和吊钩将桩吊运到桩机中部的竖向圆形夹具中。使用夹具的液压系统和与桩径相符的弧形夹片将桩嵌固在桩架上。对于首
节桩,可以采用移动桩机的方法就位,在桩端入土初压至桩身基本稳定后,校正垂直度进行正式沉桩。
2.5 接桩:接桩分端板焊接连接和机械接头连接,目前普遍采用焊接连接。当下一节桩施压到离地面0.5~1.0m时,起吊上一节桩,与下一节桩对接好并对其垂直度复核无误后开始施焊,待焊接符合要求及焊缝基本冷却后,再继续施压沉桩,直到施工完毕。
2.6 沉桩记录及成桩:沉桩过程中的记录包括管桩就位记录、垂直度、入土深度、每节桩长度、截桩长度或最终的桩顶标高及相应的压力值、贯入度等。在正式沉桩之前,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试沉桩,确定成桩的桩长、终压力、持荷时间、贯入度等参数,而后即可成桩。
2.7 施工要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放线的准确性,管桩进场堆放的分类和标识,管桩起吊的安全性,管桩就位的稳定性和垂直度的准确性,以及沉桩记录和成桩参数的准确性。施工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和记录,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2.1 在施工静压管桩前,必须确保施工场地符合施工条件。清除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确保场地平整,排水良好,地面承载能力符合沉桩时的要求。在地面较松软时,应采取铺道渣或较好的砂石土压实,确保地面承载力不小于要求。
2.2 在选择沉桩设备时,应合理选择,并进行检修以确保完好。静压桩机的机架和配重总重量应大于沉桩终压力的1.1倍。
2.3 沉桩顺序应按照“先中间后四周、先密集桩后稀疏桩、先长桩后短桩、先大直径桩后小直径桩、先大承台桩后小承台桩”的原则。同时,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场地与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关系,兼顾施工方便和综合考虑,确定更为合理的沉桩顺序。
2.4 采用压力蒸汽养护的管桩,在沉桩时,桩身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不应高于气温的20℃。除养护期不少于1天、强度不低于设计值外,还应确保其他要求的达到。
2.5 桩机移动就位后,应将桩机调整平稳并垂直于地面后,才能起吊就位管桩。
2.6 采用抱压式桩机沉桩时,应避开桩身两侧的合缝位置,同时应防止抱压力过大造成桩身横向压坏。
2.7 当桩端进入硬土层且发生倾斜时,不得采用移动桩架的方法纠偏。应尽可能拔出桩身,排除故障后再进行沉桩或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2.8 在沉桩过程中,应采用平稳、缓慢而连续的方法。当发现难以沉桩或桩身倾斜时,应暂停沉桩,排查原因,采取可靠措施后才能继续沉桩。
3 静压管桩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3.1 进入施工现场的管桩应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合格证、产品说明书和相应的质量检验报告。对设计有桩头的管桩、管桩的尺寸允许偏差值、管桩的外观质量等应组织检查和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应责令更换。
3.2 应在测量放线与定桩位的基础上,在每根桩的圆心处插入上端固定有红布条的短钢筋进行标识。短钢筋上端与地面平,使成桩的偏位尽可能减小。
3.3 通常用两台经纬仪,在相互成900的两个方向进行过程监测。当第一节桩就位插入地面时,应利用经纬仪配合静压桩机将桩两个方向的垂直度偏差校正到不大于0.5%的桩长,然后正式沉桩。当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1%时,应找出原因设法纠正。在桩尖穿过软土土层后,严禁采用移动桩架的方法进行纠偏。
防治措施:在沉桩前应对桩位进行勘测,确定桩位准确度,避免因为桩位不准确导致桩身倾斜。在沉桩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桩机的位置和姿态,保证桩身垂直度。同时,要对桩身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桩身倾斜问题。如果发现桩身倾斜已经达到无法接受的程度,应及时停止施工,重新制定施工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