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
李明艳,陈利根,马贤磊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以江西省为例
摘要:分析了不同兼业水平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和规律,并利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2005年江西省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兼业水平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兼业水平的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呈下降趋势;兼业水平高的农户往往投入较多的雇工或使用机械,兼业水平低的农户则倾向租入土地;一定水平的兼业化有助于农户优化家庭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兼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会降低土地利用效率,而兼业化对土地资源的长期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兼业水平;农户行为;土地利用;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09)10-0185-04
农户兼业经营是国际范围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劳动的经营形式。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农户兼业不断深化的现象,例如,德国、美国、挪威、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家,其兼业率都曾经超过50%,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兼业率甚至超过了80%
[1]
争论集中于兼业对农业的影响、与农业专业化是否相矛盾、与规模经营是否相冲突等问题。例如,在考察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时,一般认为大批农户选择兼业经营将导致农户耕地经营的规模趋小和农业的副业化,造成农业生产的粗耕粗种、弃耕抛荒、掠夺式经营等现象,从而阻碍农地规模经营和专业户的形成,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外出务工农户。
但也有观点认为,兼业经营是现阶段户籍制度约束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下农民的理性选择业收入不足,也优化了家庭资源配置了农户对农业投资的风险水平
[13]
[12]
[11]
[10]
[9]
[7,8]
[6]
。然而,兼业经营对经济的影响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外出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尽相同。在美国和德国,兼业农场占有的农业资源份额较小,对农业经营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但在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占主导的日本,兼业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土地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我国农户兼业率也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演变在逐渐上升,大量男性、青年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离开土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男工女耕的兼业模式正越来越明显。据测算,1999年我国兼业户的比例高达53%
[2]
务工农户在拥有更多土地的情况下平均粮食产量低于非
;个体小
农利用生产闲暇时间在非农就业,挣取收入,既补充了农
;再者,兼业经营
丰富了农户的收入来源,由于收入的增加,非农就业减轻
,从而提高农户的土地投资
。
,目前已高达70%
[1]
。兼业化一方面
对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得不到提高、土地经营粗放化,同时兼业经营模式下,农业生产更加依靠机械、化肥、农药等要素的投入来维持,这不利于土地长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不同兼业水平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特征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对策。
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可能是因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区分不同兼业化水平下的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和行为的差异。笔者认为区分兼业化程度的差异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是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农户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根据兼业化程度对农户进行分类,从农户生产决策角度分析不同兼业化水平下的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规律,并利用江西省的数据检验不同兼业化水平的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投入产出效率、土地租赁市场参与等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
1文献回顾
我国农户兼业深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
[3]
,学术界对兼业及其经济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已
有研究对兼业产生的机理分歧较小,一般认为兼业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土地资源稀缺和人地矛盾突出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和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
[4,5]
2不同兼业化水平下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和规律
兼业的本质在于其改变了农户农业经营的目标和
。主要
收稿日期:2009-08-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03007)。
作者简介:李明艳(1980-),女,吉林白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186
江西农业学报21卷
家庭农业生产要素的结构,这种经营目标和要素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农户对其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最终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利用效率的变化。但是不同兼业水平的农户由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同,在重新整合和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时其选择也不完全相
同。鉴于此,本文首先按照农户收入来源及其比重将农户区分为三类:纯农户,没有参与非农就业,家庭收入完全来自农业的农户;I兼户,农业收入占农户收入比例超过50%的农户;兼户,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的农户。3类兼业化水平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见图1。
图1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分析
对纯农户和I兼户而言,由于土地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土地经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出售剩余农产品获得货币收入。在收入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这两类农户有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的激励,表现为租入更多土地,投入更多的农药、化肥等。但由于种植业比较利益低下,这可能限制纯农户的投资能力,导致纯农户:(1)对农药、化肥的投入量偏低;(2)无法租入更多土地,达到最优经营面积。而对I兼户来说,除了农业外还从其他渠道获得收入,这部分收入可能来自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员的汇款,也可能来自本地非农打工收入。因此,同纯农户相比,由于资金较为丰裕,I兼户扩大土地经营面积和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的能力更强,相应的土地生产率水平也更高。
对兼户而言,非农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经营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家庭的口粮供给而非提供现金收入。在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给自足的思想影响下,农户通常都会保留一定的口粮田。同时,由于非农就业风险的客观存在,保留一部分土地还是一种很好的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由收入功能转向了保障功能。经营目标的这种变化促使这类农户逐渐丧失商品生产者的行为特征,土地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也不再适用于他们了。相比之下,这类农户更倾向于维持甚至减少土地经营面积。虽然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将部分土地租给他人耕种,从而减少自家的耕种负担,但低廉的租金和过高的交易成本和出于产权安全的担心可能会阻碍兼户参与土地租赁市场。同时由于兼户的劳动力资源更多地配置到非农产业,使其在农业生产方面更倾向用雇佣劳力和机械来替代自家劳力。
根据上文对不同兼业水平农户的经营目标和行为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三类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可能存在以下规律:(1)纯农户和I兼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大于兼户;(2)纯农户对农药和化肥的投入低于I兼户;兼户在机械和雇佣劳动力方面的投入较高;(3)纯农户和I兼户参与土地市场的可能性高于兼户,需求者主要是纯农户和I兼户,兼户则是供给者。
3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笔者2006年初对江西省东北部地区的3个村庄(鹰潭市余江县板桥村、贵溪市的上祝村、上饶市铅山县的港沿村)的随机抽样调查,共采访了316户农民,搜集了他们在2005年的家庭人口、土地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投入、非农就业、家庭消费和风险态度方面的信息,得到有效样本299个。选择该地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特征,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化仍然不具有普遍性,该地区农业生产以农户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其次样本地区当地工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农户兼业化现象明显。
3个样本村的区位特征:板桥村坐落在丘陵地区,拥有较好的市场通达度,位于主要城市10km范围之内,村庄规模较小,村庄经济水平中等;上祝村位于山区,中等规模,交通设施较差,距县城约两小时车程,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港沿村最大,坐落于平原地带,距主要城市约20km,道路状况非常好,村庄经济水平较高。10期李明艳等: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187
3.2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来了解样本区3个村庄的农户兼业情况,以及不同兼业水平的农户家庭特征情况(户均收入、户均劳动力、户均劳动力年龄和教育水平等)。
为了确定兼业水平对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投入产出状况是否有显著影响,本文引入了方差分析(ANOVA)检验3类农户样本间各项指标均值差别的显著性。本研究中造成样本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和投入产出数据波动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种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即兼业水平。样本数据的波动,可通过离差平方和来反映,这个离差平方和可分解为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两部分。组间方差反映出兼业水平差异对样本农户经营规模和投入产出数据波动的影响;组内方差则是不考虑组间方差的纯随机影响。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分析研究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兼业水平这一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如果组间方差明显高于组内方差,说明样本数据波动的主要来源是组间方差,兼业水平是引起波动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兼业程度对结果存在显著的影响;反之,如果波动的主要部分来自组内方差,则兼业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本文利用计量软件Stata8.0中的ANOVA模块对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将主要的统计量F及其概率Pr值列出。若F值较大,Pr<0.05,则拒绝各组平均数相等的原假设,得出可控因素影响显著的结论。
在分析兼业水平对农户参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影响时,由于采用了租入土地和租出土地的农户数量和百分比作为统计指标,因此引入皮尔逊卡方检验来推断不同类型农户间的差异。同样利用Stata8.0运行该检验,若Pr<0.05,则拒绝分类间没有差异的原假设,做出兼业水平的差异对土地租入或租出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结论。
3.3农户兼业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看,85%的农户采取了兼业经营的形式,并且兼户在3个村庄都占主导地位。分地区来看,平原、丘陵和山区的兼业率都超过70%,位于山区的上祝村I兼户和兼户的比例都低于位于丘陵地区的板桥村,低于平原地区的港沿村(见表1)。可见,样点地区兼业现象十分普遍,且村庄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对农户兼业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地理位置优越、较发达的村庄农户兼业的比重较高。
表1农户兼业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纯农户
村名上祝板桥港沿合计
户数209544
占百分率23.5318.009.1514.72
户数29
2066115
I兼户占百分率34.1240.0040.2438.46
户数362183140
兼户
占百分率42.3542.0050.6146.82
项目
从户均总人口数量看,纯农户、I兼户、兼户分别为3.9、4.6和4.7人,兼业户显著大于纯农户;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则兼业户低于纯农户;并且农业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比例较高。兼业户的家庭收入水平高于非兼业户(见表2),兼业经营的农户户均收入达到纯农户的两倍,但I兼户与兼户的收入差距不明显,兼户略高。
表2农户家庭收入、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统计
纯农户7677.56
3.91.846.95.139
I兼户16831.454.61.946.74.745
兼户17092.244.71.449.64.245
户均收入(元)户均人口(人)
户均农业劳动力(人)
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岁)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比例(%)
注:收入指没有去除生产成本和日常消费的毛收入。劳动力指年
龄在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家庭成员。
3.4农户兼业化水平与土地经营规模表3显示,I兼户的耕地种植面积最大,纯农户次之,兼户显著低于纯农户和I兼户,其种植面积约为其他农户的一半。从种植结构来看,3类农户均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和蔬菜的比例非常小。另外,在耕地以外的土地利用方面,I兼户的经营规模最大,其经营了平均0.27hm的林地和0.58hm的水域,显著高于其他农户。总体上,I兼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最大,经营种类较为丰富;纯农户与兼户的经营结构类似,但兼户的各类土地经营规模明显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耕地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和蔬菜种植面积在3类农户之间的差异的确是由兼业水平导致的。兼户的种植面积远小于其他农户,可能原因来自于农户间作物生产组合的差异。调查中发现,纯农户和I兼户多选择早稻+晚稻或是早稻或晚稻+一季其他作物的生产组合,而兼户则大多只种植一季单季稻。这说明I兼户和纯农户的土地利用率高于兼户,即土地面积相等的情况下,I兼户和纯农户的种植面积会高于兼户。
3.5农户兼业化水平与土地投入产出对土地投入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首先,纯农户和兼业户的化肥使用量大致相当,而非像预期的那样I兼户高于纯农户。这可能是因为农户在农药、化肥的品种和用量的选择上除了受自身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以及农药、化肥市场的特点影响。其次,兼户雇佣机械的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农户,方差分析也证实机械的投入与兼业水平高度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兼户收入最多,投资能力最强,而且兼户农业劳动力较少,且女性劳动力比例较高(见表2),可能更倾向于用机械替代自家劳力投入。而对于家庭农业劳动力较为充足的纯农户和I兼户拥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选择用自家劳动力替代兼户在雇工和机械方面的投入,导致这两种支出较低。最后,兼业程度与农户在单位土地上的总投入水平相关性不显著。收入较高的兼业户投资水平与纯农户2
2
%
188
江西农业学报21卷
相近,这说明兼业户可能并没有把非农收入作为农业投资的来源。
从产出指标来看(表4),I兼户的土地经营效率最高,纯农户次之,兼户最低,兼户的农业劳动力平均产量仅为I兼户的50%,为纯农户的70%;单位面积产量
也分别低于纯农户和I兼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目前的条件下农户较低水平的兼业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如果兼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大量的兼户,则可能降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效率。hm2
户均林木面积0.230.27
0.140.200.86(0.4237)
户均养殖水面面积00.5800.22-
表3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统计农户类型纯农户I兼户
兼户总计平均
F统计量(概率Pr>F)
户均耕地种植面积0.620.700.330.50
14.52(0.0000)
耕地作物面积分布水稻0.580.66
0.300.47
38.11(0.0000)
经济作物0.030.03
0.020.020.68(0.5057)
蔬菜0.030.01
0.010.016.13(0.0025)
表4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投入产出情况统计指标类别投入指标指标化肥(元/hm2)农药(元/hm)雇佣劳力(元/hm2)机械(元/hm2)总投资(元/hm2)产出指标劳均耕地面积(hm2/人)劳均产量(kg/人)单位面积产量(kg/hm2)2纯农户123096051013522200.3211126720兼户1410900600165226588.515857575兼户144090067533023400.258076435F统计量(概率Pr>F)0.98(0.3764)0.08(0.9270)1.31(0.2815)4.27(0.0175)0.15(0.8615)9.93(0.0001)12.36(0.0000)4.23(0.0156)注:(1)由于该地区农户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蔬菜比例很小,因此在计算土地产出率时选用粮食作物即水稻作为分析对象。(2)总投资指的是农户在单位面积上用于化肥、农药、雇工和机械的现金支出。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别,自家劳动力难以量化和货币化。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偏差,此表中的总投资不包括自家劳动力投入。
3.6农户兼业化水平与土地流转从土地租入情况看(见表5),只有不足20%的兼户租入了土地,而租入土地的纯农户和I兼户的比例分别为41%和57%。I兼户租入土地比例和面积最高,这为前文I兼户土地经营面积最大提供了解释。土地租出的情况恰好相反,在租出土地的42户中,有37户是兼户,占到90%,只有2户纯农户和3户I兼户出租了土地。卡方检验进一步表明农户兼业与其是否租入或租出土地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对比租入租出的情况,发现纯农户和I兼户是土地的主要需求者,兼户则是主要的供给者。从参与土地租赁的情况看,64%的农户租入了土地,但只有14%租出了土地,农户租出土地的意愿并不强烈。访谈中我们发现,不愿意出租土地主要是出于口粮的需要和产权方面的担心,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承租人。
表5不同类型农户土地租入租出情况统计
农户类型纯农户I兼户兼户总计卡方检验
租入土地
频数186524192
百分比(%)415717-面积(hm2)0.340.400.240.98
频数2
33742
租出土地百分比(%)5326-面积(hm2)0.170.160.350.68
4结论及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江西农户兼业化现象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农户兼业化现象在江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已经十分普遍。就样本村的情况来看,纯农户的比例仅占15%,兼户的比例接近了50%。对比经济发达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的3个样本可以发现,农户兼业的数量和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有上升的趋势。
土地经营规模在不同兼业水平农户之间的差异显著。I兼户的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接近0.667hm,兼户面积不足0.333hm。随着兼业水平的上升,土地经营规模有下降的趋势。兼业水平与农户在单位土地上的总投入水平相关性不显著,但就雇工和机械来说,兼业水平越高投入越多。兼业与农户农药、化肥投入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在同等条件下,农户兼业并不必然加剧土地资源和农村环境退化,降低土地资源的长期生产能力。在土地租赁市场上,纯农户和I兼户往往扮演需求者的角色,而兼户则是主要的供给者,但样本地区农户租出土地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土地利用的效率方面,I兼户的劳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兼户最低。这说明一定水平的兼业化有助于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但兼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可能降低土地利用效率。
(下转第191页)2
2
Pearsonchi2(2)=43.1952
Pr=0.000Pearsonchi2(2)=33.5281
Pr=0.000
10期凌晓辉等:江西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191
提条件。
2.5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目前,江西工业品物流发展迅速,但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缓慢,服务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差,因此,政府应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
(1)发挥国有粮食公司、商业企业和供销社等农业物流企业的优势。目前农业物流企业存在管理落后、物流功能单一等缺点,所以,要转变观念,加大改革步伐,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2)发展农业公司、行业协会等形式的农产品物流中介组织。农业生产者能满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物流的要求,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有限、成本较高、抗御风险能力差的缺点。而农产品物流中介能在较大范围的时间和空间上汇集农产品需求和供给信息,同时具备对农产品进一步整理、加工或增值的能力,提升物流整体效率。(3)发展为农产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集成化、规模化、专业化优势,能满足市场需求,合理地调节、配置企业的设备、设施及技术人员,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过程的监控,因此,应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2.6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政府应该通过(上接第188页)
本文从经验角度论证了不同兼业水平的农户在土地经营规模、参与土地租赁市场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相关学术研究中,必须区分不同的兼业化水平,笼统地检验兼业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科学。在现实政策建议方面,笔者认为未来政策改革应该扩大非农就业渠道,促进土地生产率低下的兼户进一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地租赁市场的建设,使兼农户彻底离农,从而进一步扩大纯农户和I兼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参考文献:
[1]梅建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
[2]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
国农村经济,2005,(8):4~9.
[3]高强.国内农户兼业问题研究综述与建议[J].北京市农业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26~28.
[4]史清华,张惠林.农户家庭经营非农化进程与历程研究[J].
制定政策为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放宽物流基础设施、园区的土地使用政策;对从事农产品物流运输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放松对农产品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实行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减免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的路桥通行费;允许农产品运输和批发配送企业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延伸物流服
务的范围和领域;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运输服务市场等。参考文献:
[1]裴劲松.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物流技
术,2007,(7):23~24.
[2]张平,等.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
业,2008,(2):1~4.
[3]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7.
[4]郭淑缓.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
农业大学,2005.
[5]唐运艳.广西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
大学,2007.
经济问题,2000,(4):45~48.
[5]梅建明.转型时期农户兼业经营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
2003,29:69~75.
[6]王图展,周应恒,胡浩.农户兼业化过程中的兼业效应、
收入效应[J].江海学刊,2005,(3):70~75.
[7]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3.245.
[8]贺振华.农户兼业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
2005,(1):2~9.
[9]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
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
[10]刘君.农业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行为研究[D].郑州:河南
农业大学,2005.9.
[11]肖文韬.农地流转约束与农户兼业行为[J].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143~149.
[12]Benjamin,Dwayne,Brand,teta.lAdministrativeLandAlloca
tion,NascentLaborMarkets,andFarmEfficiencyinRuralChina.Workingpaper[Z].DepartmentofEconomics,UniversityofToronto,1998.
[13]胡浩,王图展.农户兼业化进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
[J].江海学刊,2003,(6):53~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