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文人风骨

2022-05-11 来源:爱go旅游网


浅谈文人风骨

中华名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文人便是道德的载体和传播者,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文人这一独特的视角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们所论及的文人,应当是有担当,有骨气,坚守名族大义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物。明嘉靖年间吏部员外郎杨继盛便是这样的人物。他是一位耿直的君子,曾弹劾严嵩五奸,被构陷下狱,终弃市。他曾经手书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幅对联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字如其人,风骨凛然,令人肃然起敬。担当道义就是不顾利害的主持正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辣手就是指文人要有犀利的文笔,文以载道,这幅对联可谓是对文人风骨最好的诠释了。

要成为有担当,有勇气的人,是需要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支撑。高尚的道德往往就体现在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如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工部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千古名句所共同体现出的是视国家或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的道德准则。这是我们名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中国古代杰出文人的身上,我们品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回头看看,三黄五帝早没了,唐宋帝国也灰飞烟灭,但我们一直在历史中吸吮着传统文化的甘露。这种甘露,比天仙李白、地仙苏轼的精神还更有营养、更具朝气,这是文化精神的一种强悍。

总的来说,这些作品能发现道德的三种方向:1.个人对国家的道德感和使命感。2,人

与人之间的“仁而爱人”,互助友爱的高尚品质。3.个人自身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三种道德共同构建了文人风骨。

文人的原则性强,但文人大多不思悔改:“虽九死其犹未悔。”像屈原、司马迁,他们的死是我国两千多年古代史中最伟大的自杀。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政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所以,中国人对他们的景仰一直延续到现在、到将来。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文人能够感天动地,这已是几千年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为他们始终把最深度、最关切的目光投给了众天下的苦难苍生。这些百折不挠的血性汉子,从不拿信念、原则和个性做交易,他们是照出政客、小人和市侩嘴脸的明镜。但文人也有失意的时候,他们的失意往往是有前提的。杰出的失意文人,能够导致生存意境的敞开、生命个体的强化和生态美感的横呈。那些文人,如果他们稍稍向君王、向权贵作一丁点的让步,他们就能得到高官厚禄,或者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可他们太倔,所以遭到流放、受到刑罚、连累家族,甚至身首异处、血溅七尺,但仍不改其志,也有了当今“文人失意不失志”的美谈。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文人,由于生长环境和教育程度的影响。很多人丧失了原本的骨气,一顿饭,一瓶酒,一张火红的钞票,一次诱惑,一个荣誉就可以轻易的将他们收买。随着社会的现实化,数字化,更多的人被浮华掩盖了原本纯澈的内心 ,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当今的社会缺少这种敢于站出喊出自己心声的文人。或许,这才是我们研究文人风骨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所要关注的现实意义吧。现在的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时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在传统文化中,历代文人留下了如此多的精神财富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应先学会做人,在谈及去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细细看来,中国历代文人真是个可歌可泣、百折不挠的群体。从屈原到韩非,从司马

迁到班固,从嵇康到陶潜,从李杜到八大家,从辛弃疾到方孝孺,从王夫之到龚自珍,从鲁迅到柏杨,他们缔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土壤,赋予了一代代中华文人不屈的品格,以天下为天下的普世价值观,他们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是家国苦难的承载者,是自然律动的倾听者,是封建强权的反抗者,是涵养世界的拓荒者,是演绎生活的探索者——中国文人的风骨柔情、生存姿态和生存向度,明明白白地指引着当下中国人应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文人站出来,踏着先人铁肩,谱写新篇章,撑起我们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为这个病态的社会开一剂文化药方。轻移蜀桐,款抚吴丝,合上书,让历史的利剑划破黎明的黑暗,仿佛整个世界,春暖花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