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2021-08-13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2019·四川遂宁期末)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显著增长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2.(2019·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 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 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A )

3.(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A ) A.玉米、甘薯 C.小麦、水稻

B.玉米、水稻 D.棉花、茶叶

4.(2019·安徽蚌埠期末)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其主要原因是( B )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耕地面积的扩大 C.回族的形成 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

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D ) A.水陆交通发达 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 C.出现大型的商帮 D.出现“交子”

6.(2018·江苏淮安期末)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晋商与徽商 B.徽商与浙商 C.苏商与鲁商 D.鲁商与晋商

7.(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 ) A.经济发展 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8.(2019·四川宜宾期末)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A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2

A ) 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明长城最终完工 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9.(2019·北京期末)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 D )

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 年份 人口总数 1685 1亿 1741 1.6亿 1759 2亿 1778 3亿 1685—1775年清朝的耕地面积 年份 1685 1753 7.09亿 1766 7.41亿 1775 7.16亿 耕地面积 6.08亿 A.人口数量保持稳定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 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10.(2019·四川宜宾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C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

11.(2019·四川广安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D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

③统治者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 B )

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②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④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3

A.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13.(2019·江西南昌期末)下列关于清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B.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D.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的商帮

1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两种普遍现象,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统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视农耕】 材料一

《耕织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朝统治者是如何重视农业生产的。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清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全国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发展。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说说出现这一谚语的原因,有何影响。 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推广高产农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工商兴盛】 材料三

作物;经济作物也有较大的发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4

《盛世滋生图》(局部)

(3)材料三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在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商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水陆交通发达;城镇兴起;大的商帮兴起。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增加】

材料四 康熙时期,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

(4)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粮食产量增加等。人口增长引发进一步开荒,破坏了环境;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5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的发展》

同步练习

◆ 选择题 1. 乾隆年间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从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 苏州人口众多 苏州农业发达

2.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B. 苏州商业繁荣 C. 苏州地价上涨

D.

6

A. 发展海外贸易 进生产工具

B. 推行垦荒政策 C. 发展手工业 D. 改

3. 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冰山一角。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的商帮来自( )

A. 浙江、广东 东、福建

B. 安徽、山西 C. 山西、江苏 D. 广

4. 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这段话反映了( ) A. 人口剧增

C. 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B. 耕地面积增加 D. 重农抑商

5.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 水利的兴修

D.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6. 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7

A. 水陆交通发达 C. 城市中坊市分罝

B. 边境贸易繁荣 D. 商业市镇兴盛

7. 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 ) A. 纺织业

B. 采矿业

C. 运输业

D. 餐饮业

8.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手工业的发展 C. 商帮的活动

D. 商品贸易的兴盛

9. “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辛亥革命后晋商几乎销声匿迹。”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 晋商经商的范围非常广 B. 晋商开创了国际贸易获利巨大 C. 晋商最牛的一个商业行当是票号 北

10.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棉花、烟草、甘蔗开始种植 ②景德镇瓷器制作的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③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 ④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号称“天下四聚” 8

D. 晋商贸易中枢是山西和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 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 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 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 材料题

12. 材料: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集市、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了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票号”。

(1)根据材料,写出清朝前期商业网的特点。 (2)通过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主要表现。 (3)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9

13.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等多方因素的平衡,才能保障健康和持续。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60年(1721年) 雍正12年(1734年) 乾隆49年(17842.51亩 8.13亩 8.26亩 6.88亩 全国人口统计数 1920万人 1939万人 15000万人 000万人 10

年) 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

多”。 ――《清高宗实录》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人口变化的原因。

⑵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⑶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1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8. A

2. B 3. B

4. C 5. A

6. D 7. A

9. C 10. D 11. D

12. (1)特点:第一,由四部分组成:农村集市、城镇集市、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第二,商业网遍布了全国各地。

(2)第一方面,组成了发达的商业网。第二方面,一些原有的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以及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第三方面,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晋商。

(3)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1)人口增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盲目垦田,水域面积缩小,破坏生态环境,水灾严重。人口增长,耕地有限。

(3)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需要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1. 根据题干信息“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万烟火”反映人口多;“财富甲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反映商业繁荣、地价上涨;题干看不出农业方面的表12

现,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乾隆年间的苏州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2.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故选B.

本题以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推行垦荒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对历史的评价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3. 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故题干这两个著名的商帮来自安徽、山西. 故选B.

本题以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这两个著名的商帮的来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3

4. 根据题干信息“康乾盛世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反映老百姓因没有土地而失业;“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反映地主有土地无人耕种.故题干说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康乾盛世后的现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5. 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没有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故选A.

本题以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6. 题干图片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可以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商业市镇交易兴盛. 故选D.

本题以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4

7. 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两者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故选A.

本题以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主要集中在的行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的相关史实.

8.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 故选A.

本题以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9. 据“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辛亥革命后晋商几乎销声匿迹.”可知,晋商经商的范围非常广、晋商开创了国际贸易获利巨大、晋商贸易中枢是山西和河北.“晋商最牛的15

一个商业行当是票号”是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 故选C.

本题以晋商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 我国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故清朝前期①棉花、烟草、甘蔗开始种植的表述是错误的,据此可排除含①的ABC三个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可用排除法解答.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1.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不是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以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的叙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2. (1)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商业网的特点。分析题干“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集市、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全国进行16

商业活动”可知清朝前期商业网的特点是第一,由四部分组成:农村集市、城镇集市、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第二,商业网遍布了全国各地。

(2)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主要表现。分析题干“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商帮”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主要表现第一方面,组成了发达的商业网。第二方面,一些原有的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以及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第三方面,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山西商人组成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3. (1)本题考查清朝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可知,顺治18年我国只有1920万人口,到乾隆59年,我国人口增加到31000万人,表明清朝前期我国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清朝前期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等原因造成的。

(2)本题考查人口增加的危害。根据材料三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的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地,使得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

17

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速度需要平衡,防止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大;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