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猪增生性回肠炎是集约化猪场的一种常见病,目前我国对该病尚未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然而近年来,可能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高、转换饲料、转栏等应激,及抗生素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对该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报道逐渐增多,我国大约有15%左右的猪场发生该病。猪增生性回肠炎又称坏死性肠炎、增生性肠病、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猪肠腺瘤等,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用药需有针对性)。该菌主要感染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偶见保育猪和成年公、母猪,侵害其回肠黏膜,使回肠内层黏膜增厚。
猪增生性回肠炎症状
该病常见慢性型,病猪精神低迷,食欲下降,消瘦,被毛粗乱,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或呈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皮肤苍白,轻者一个月后可康复,重者成僵猪。有的急性发病猪会突然拉血色水样粪便,后转为黑色柏油样稀粪,继而皮肤苍白,有的会突然死亡。
剖检病猪主见小肠末端50厘米和结肠螺旋的上三分之一处肠壁增厚,呈分枝状皱褶,表面湿润而有黏液,肠管变粗,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
猪增生性回肠炎治疗失败的原因
1.诊断错误,常被误诊为猪痢疾,用乙酰甲喹治疗。
2.消毒不严格和消毒剂选择不合理,因为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
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3.药物使用不当,该菌属革兰氏阴性菌,若选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窄谱药物如青霉素,或选用耐药性较强的药物,效果均甚微,同时因病猪采食量下降,用药量未考虑足够,也影响治疗。
4.治疗时间过迟,发病后期肠黏膜已严重损伤,再治疗效果亦不理想。
5.治疗时只顾杀细菌,无考虑辅助治疗方案。
6.只治疗有症状猪,不兼顾潜在感染猪。
影响猪增生性回肠炎用药的因素有哪些?
1、猪增生性回肠炎在温差较大、湿度较高、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的猪易得,部分朋友治疗效果差的原因是未解决猪场卫生条件差这个根本原因。因此对该部分猪场建议减少冲栏次数以降低湿度,加强猪舍保温措施以降低早晚温差,同时注意加强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如此再结合药物治疗方能达到良好效果。
2、引起增生性回肠炎的病原是细胞内劳森氏菌,其主要生长在肠粘膜细胞中,而加药7天为一个疗程的治疗方式无法完全杀灭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因此会出现停药后病情反复的问题。而持续给药14天可有效杀灭胞内寄生的细菌,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并非单一回肠炎,同时发生其他腹泻病。该类猪群若只添加抗生素而不调节脾胃自然治疗效果不佳,针对此类猪群,最好是敏感抗生素配合调节脾胃的中药一起使用。
4、药物选择不敏感。选择原则依次是泰妙菌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
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猪场治疗同一种疾病,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原因不在于疾病判断不对,不在于药物选择不对,而在于未找到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增生性回肠炎,同样适用于其他腹泻类疾病或呼吸道疾病。希望我的回复对你有所帮助。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治疗方法
挑出有临床症状的病猪,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采取2.5%恩诺沙星注射液和2%环丙沙星注射液交替进行,于患猪的后海穴进行注射,每天进行2次,连续注射3~4d;与此同时,将泰乐菌素和阿莫西林粉到基础日粮中,连续添加5~7d。治愈患猪的同时,对可能继发感染某些细菌性疾病同样具有不错的治疗作用。
还没有临床症状表现出来的同群假定健康猪,将氟苯尼考粉添加在饲料中,连续添加5d之后停药,然后将庆大霉素粉添加在日粮中,连续添加5d。对于同群猪新的病例出现的预防效果较好。同时,还能够在最大限度地预防因为继发其他细菌性感染而增加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猪栏内外的粪便彻底清除之后,对猪舍、猪体、饲槽、用具和周围环境采用消毒药物进行彻底的消毒,每2d消毒1次,至患猪康复。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反应;严格消毒,提高猪舍员工卫生意识;加强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预防,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免疫接种,猪回肠炎疫苗即将上市;在饲料中阶段性添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等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