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遇到网络诈骗,家庭如何应对?

2021-01-26 来源:爱go旅游网

网络诈骗涉及公私财物,应保留证据并立即报案。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罚金;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金。特别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者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金或没收财产。根据法律规定处理。

法律分析

家人被网络诈骗了应当保留好证据,立即报案。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拓展延伸

网络诈骗防范手册:家庭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在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时,家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家庭成员警惕各类网络欺诈手段,如钓鱼网站、虚假投资平台等。其次,保持谨慎,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诱导。第三,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避免使用相同密码多个账户。此外,安装和及时更新杀毒软件、防火墙等网络安全工具也是必要的。此外,定期检查银行和电子支付账户的交易记录,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相关机构。最后,与家人共同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保护家庭财产安全。通过这些措施,家庭能够有效预防网络诈骗,确保财产安全。

结语

面对网络诈骗,家庭应保留证据并立即报案。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此基础上,家庭还需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家人警惕各类网络欺诈手段,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安装更新网络安全工具,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并与家人共同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共同保护家庭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一百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十二条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二十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一百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