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维新变法运动》

2021-02-22 来源:爱go旅游网

  八年级上册第7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仔细阅读课本35页第一目内容,完成1—2问题:

  1.康有为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

  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举国震惊。

  2.上书是否达到了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上述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康、梁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二、阅读教材第36页“警世洪钟《天演论》”,回答第3题:

  3.《天演论》为什么被称为警示洪钟?

  严复在《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令人耳目一新。严复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阅读教材第37—38页内容,回答4—5题:

  4.光绪皇帝为什么决心变法?发布哪些变法诏令?

  民族危机的严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

  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5.这场维新变法的结局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只记这一句话就行)。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径,发展资本主义

  (2)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4)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

  (5)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6)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的政变

  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

  2.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也有人认为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

  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

  【归纳整理】维新变法经历了“序幕”、“高潮”、“失败”三个阶段,请你列出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几句话简介一下。

  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影视剧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

  高潮:戊戌变法。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戊戌变法持续103天,最终失败,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拓展练习】

  1.(•江苏徐州)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   )

  a            b         c         d

  2.(•广东东莞)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3.(•广东佛山)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

  4.(•临沂中考)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5.(•山东东营)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6.(•武汉中考)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正确的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都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c.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    d.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变法。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对于人才)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材料三   如图     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1895年春的“公车上书”。

  主张:反对议和,主张编发。(或者主张“拒和、迁都、变法”,要求光绪帝变法。)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发展商业,培养人才。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谭嗣同;谭嗣同希望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国人,所以他认为自己死得其所。

  为了变法图强,不拍牺牲。

  【教学案例1】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25分钟)

  教学过程:

  教  学  活  动 意图

  师:展示光绪帝像。光绪(1871—1908),4岁即位,终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他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

  生:观察光绪帝像。

  师:在内忧外患前,你认为27岁的光绪帝应该怎么办?

  生:自由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

  结论:光绪帝不愿做“王国之君”,准备采取积极的措施,挽救国家危亡。

  引出课题:

  一、“变则存、不变则亡”

  师:在要不要变法的问题上,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生:由两组学生中选出的代表宣读他们从媒体上找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课前准备好的)

  师:如果你生活在1895年,你会支持哪派观点呢?

  生:参照书上75页的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在辩论中加深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理解,感悟和认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总结归纳。

  结论: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变法;要变法,就先要变革政治体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

  维新派从公车上书开始,然后再成立学会,加大宣传力度,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二、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到9月的103天内,光绪帝先后颁布了100多条除旧步新的诏令。

  你认为它新在哪里呢?

  生:仔细阅读变法的条文内容。学生逐条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

  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例如:“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清制,严禁士民干政。而这里的“民”,则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让他们取得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总结:这是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使中国摆脱贫弱局面的方案。它使当时的中国能融入世界大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生:体会融入世界大潮的含义,发表见解。

  师:这个方案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三、戊戌政变:

  出示图像,简介谭嗣同。

  生:读《狱中题壁诗》。

  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于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措施。(回忆京师大学堂的前身)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引申提问:你是怎么看待戊戌变法的。

  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评价。

  结论: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图片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在老师的陈述中了解此人,思考问题,为回答做准备。

  培养学生从书本、网络等媒体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从边疆危机到瓜分狂潮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摆脱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这是大势所趋,是先进的中国人所追求的。它是学生认同的,也是能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探究问题的潜在因素。

  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说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比能力。也是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层理解。

  当时的世界主流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与时俱进。

  谭嗣同在刑场上的表现,领略其警醒世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加深对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的认识。

  【小结】:(3分钟)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练习】:(6分钟)

  1、某一历史网站上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正确的是

  a.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历史探谜

  一个多世纪前,为了救亡图存,一批有志之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变法为何会失败众说纷纭,你认为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课堂延伸

  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案例2】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实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实录

  板书: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师:同学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九一八,日本侵略东三省。

  师:对,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出兵侵占东三省,是我们的国耻。在1895年历史同样也铭刻了中国耻辱的一页,也和日本有关,这是哪一事件呢?

  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师:没错,同样在这一年,北京城发生一件大事。1300多进京赶考的举人聚在一起人声鼎沸,议论纷纷。这时走出一人,手中拿着一篇文章高声朗读起来。这1300多人顿时鸦雀无声,都在仔细聆听。这个人是谁?他读的是什么?这个人就是广东举人康有为,他所读的就是用两天一夜写成的一万多字的上书。众举人听完后纷纷表示赞同上书内容,并在上书上签字,表示要联名上书。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板书)。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呢?

  生:读书上注释。

  师:表扬看书非常仔细,认真做了预习。为什么这些举人要联名上书呢?

  生:《马关条约》的签订。

  师: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

  生:略。

  师:概括,陪两亿、割三地、开四口、设工厂。这是《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板书:《马关条约》

  师:面对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康有为在上书中提出什么主张?

  生: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师:议和是指什么?

  生:《马关条约》

  师:变法是指什么呢?你能从书上对康有为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吗?

  生:学习西方的制度。

  师:什么制度?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

  生:政治制度。

  师:没错,主要是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想要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什么是君主立宪制?看“每课一得”,并想一想现在有哪些国家还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生:英国、日本。

  师:学习西方的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当时的历史潮流是什么吗?当时的历史潮流是“近代化”(板书)。什么是近代化?简单说就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板书),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因此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公车上书之前维新变法的主张还只是一种政治学说,但公车上书之后就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了,我们历史上就将其称为“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就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板书。以康梁为首的主张变法的人我们称为维新派。他们通过上书强求变法的举动可以看出维新派非常依赖于谁?

  生:皇帝。

  师:没错,维新派希望依靠皇帝发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我们也将维新派称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板书)。那么公车上书有没有达到目的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上书根本就没到光绪皇帝的手里。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就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们认为自己的变法主张知道的人太少,当时社会上没有形成要变法图强的社会舆论,怎样才能让变法主张广为人知呢?你能帮维新派出出主意吗?

  生:演讲

  生:发传单

  生:出书

  生:编歌谣

  师:表扬并加以提炼和引导为“办报、办学、学社、译书”(板书)出示材料一: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

  政治性学会33个,

  新式学堂17所,

  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变法主张。

  师:变法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板书)。其中有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引起极大反响,这个人是谁?翻译的书是什么?

  生:严复,《天演论》(板书)。

  师:请看这则材料。出示材料二:

  中国历史有个著名人物就因此改名叫适,这个人是谁?

  生:胡适。

  师:没错,胡适作为白话文的推动者,原名不叫胡适,看过《天演论》后改名胡适字适之。为什么这本书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被称为警示洪钟呢?

  生:严复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师:严复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二中国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象生物界一样要“进化”,怎样进化?

  生:变法。

  师:对,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否则将被淘汰,也就是亡国。很多人也因此从不知道变法主张到知道变法主张,从不支持变法到支持变法。并投身到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中来。也因此历史给严复一个怎样的评价呢?

  生:思想启蒙家。

  师:没错。启蒙的含义也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校、办学社、译书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制作了办法舆论,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这些努力也使变法运动迎来高潮阶段,也就是变法主张要付之实施的阶段,这就是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板书百日维新、高潮)。百日维新开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1898年6月

  师:准确地说是6月11日,1898年,今年正好是周年纪念,多少周年?

  生:110周年。

  师: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师:“国是”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家大事。“是”特指大事。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也称之为戊戌变法。当时光绪帝为什么要变法维新呢?要知道如果要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要限制皇帝权利的,为什么光绪要推行变法呢?请看这则材料。出示材料三。

  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皇帝书》

  师:请一位学生朗读一下。

  生:高声朗读。

  师:请同学翻译一下。

  生:中国遭到瓜分的大祸,形势迫在眉睫。

  师:对,第一句就告诉我们《马关条约》之后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狂潮(板书: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板书: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好,请继续解释。

  生:必须当机立断,进行变法,否则皇上和大臣做长安的(犹豫)

  师:布衣是什么意思?

  生:百姓的意思。

  师:那现在能翻译最后一句了吧?

  生:否则皇上和大臣做老百姓都做不成了。

  师:老百姓都做不成那成什么了?

  生:奴隶。

  师:对,亡国奴。因此光绪决定进行变法。在变法的一百多天里就颁布了两百多道诏书、政令。这些政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略(教材p37)

  师:正确。这些内容在当时朝野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有人极力反对,有人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哪些人会支持,哪些人会反对呢?请同学们按找内容逐条思考一下。

  思考片刻后,小组交流讨论2-3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思考、交流的结果说一说。

  生:发展农工商业,百姓支持,可以生活的更好。资产阶级也肯定支持。主张重农抑商的顽固派反对。

  师:对,从此我们也能看出变法主张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

  生: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员,一些没有才能的官员也反对。

  生:废除八股文,读书人也支持。

  师:好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谁来说说看。

  生:如果废除八股文,就断了很多读书人的仕途,肯定很多人反对。

  师:没错,那有没有读书人支持呢?

  生:有,一些人认识到八股取士是钳制思想的工具就会反对。

  师:对,特别是接触西方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反对,而且主张办新式学校,还要求开放言论。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师:当时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生:近代化。

  师:包含那两个部分?

  生: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师:哪些内容符合经济工业化?

  生:发展农工商业。

  师:哪些内容符合政治民主化?

  生: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

  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少了点内容?

  生:君主立宪制。

  师:为什么没有提出君主立宪制?

  生:皇帝本就没有实权。

  师:没错,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另一方面光绪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请看材料四

  师:这像是光绪的诏书吗?

  生:不像。

  师:更像是谁的?

  生:慈禧的。

  师:说明实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生:慈禧。

  师:光绪帝也想获得实权,所以提拔了一批维新派作为朝廷官员,这也引起顽固派的不满,纷纷到慈禧那里告状,慈禧也感到受到威胁,准备发动变法。光绪就发密诏让康有为等维新派准备剥夺慈禧的权力。维新派的谭嗣同就找到袁世凯,为什么找袁世凯呢?

  生:袁世凯有兵权。

  师:袁世凯满口答应了谭嗣同的要求,并说“杀荣禄就向杀一条狗一样容易。”但第二天袁世凯就向荣禄告密。于是已经做好准备的慈禧正式开始政变。政变的结果如何?

  生:光绪被囚禁,康梁出逃,谭嗣同等人被杀。

  师:时间是1898年9月21日,历史上也称戊戌政变(板书戊戌政变)。这也标志这什么?

  生:维新变法失败了。(板书结束)

  师:戊戌变法历时103天,所以历史上成百日维新。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选择了留下来,慷慨就义。请看p38页对其的介绍。

  生:看书介绍。

  师:谭嗣同刑场上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有人说这是最强音,有人说这是绝命辞。如果说这是最强音,那它是维新变法的最强音,如果说它是绝命辞,那它就是清王朝的绝命辞。因为他唤醒更多的爱国志士探寻救国之路,他们也一定会反思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究竟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思考维新变法运动究竟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首先看维新变法运动是否符合时代潮流?

  生:符合。

  师:从内容上符合,但这些措施都被废除了,除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大的前身,也就是今年是北大110周年校庆。既然都被废除了,那这场运动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思考。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之前变法主张几乎都无人知道,公车上书之后,通过办报、办学、组织学社、译书等活动,知道变法主张的人越来越多,变法也得到极大的推动并达到高潮开始由皇帝颁布诏书进行实施,虽然最后失败但一定知道的人更多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什么作用?

  生:思想启蒙的作用。

  师:对。(板书思想启蒙)但毕竟没有达到挽救民主危亡的作用,因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板书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下一步爱国志士该怎样救中国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学习,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瓜分狂潮

  经过:公车上书         办报、办学、学社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译书(严复《天演论》)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束

  影响:思想启蒙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不了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