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

2022-01-08 来源:爱go旅游网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虚词用法(上)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虚词用法(上)

  二. 教学重、难点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复习文言虚词时,首先要区别几个概念:

  用法:是语法概念,多用来指词性,是功能上的问题。

  意义:是语意概念,包括语言意义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前者指可以翻译成某个现代汉语词汇,后者指这个词对句子结构所起的作用。

  词性: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副词(疑问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等)、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

  (一)而

  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附: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多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 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 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

  1.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

  生乎吾前……(《师说》)

  3. 此外,可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前赤壁赋》)

  (四)乃

  1. 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用在判断句中,作判断词,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其 

  1.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这一点是要通过领会语境来判断的。]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 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婉商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3.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六)且 

  1.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七)若 

  1. 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 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4. [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所 

  1. 用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用作介词,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 [附]名词。今译为:处所、位置、地方如: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5. [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滑稽列传》)

  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

  (九)为 

  1. 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3. [附]动词,作谓语。常见义项有:

  (1)做、作      

  例: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

  (2)治、治理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3)担任、充当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4)变为、变作  

  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5)当作、作为  

  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6)算作、算是  

  例: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

  (7)叫做、称为  

  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8)是          

  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

  (9)有          

  例: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

  (10)参与       

  例: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11)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十)焉 

  1. 用作代词。作宾语相当“之”今译为“它”。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 兼词。兼“于之”。今译为:于是、于此。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特]表疑问。今译为:哪里、怎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3. 助词 

  (1)表语气。常用在句末。结合语境可今译为:了、呢、啊,有时也可不译出。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形容词词尾。今译为:……地、……的样子。如:

  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

  (十一)也

  1. 结构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如: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特]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2)表示疑问语气的,相当于“耶”。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未完待续)

  补充学习材料:

  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

  19安

  (1)副词 作状语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     

  例释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

  (2)代词 作宾语表疑问  今译为:<1> 哪里、哪儿   例释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②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

  <2> 什么、什么人 例释:泰山其颓(如果崩塌),则吾将安仰?《礼记》

  (3)连词 不作成分     

  今译为:于是           

  例释:因(因为)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战国策•魏策一》

  (4)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 安抚      

  例释: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赤壁之战》

  <2> 安置、存 

  例释: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芙蕖》

  (5)附形容词     

  今译为:

  <1> 安定        

  例释:①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②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 安全        

  例释: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

  <3> 安稳        

  例释: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徐缓、慢慢  

  例释: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但是”,无转折义。)

  副词 作状语表范围  

  今译为:

  <1> 只、仅    

  例释: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辞》

  <2> 只是、只管 

  例释:①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② 此系私室,但坐无妨。《红楼梦》

  耳

  (1)语气词

  <1> 表限定 今译为:而已、罢了  

  例释:白起,小竖子耳。《毛遂自荐》

  <2> 表肯定 今译为:了(或不译)

  例释: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3> 表感叹 今译为:啊          

  例释: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连词 相当“而”                   

  例释: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夫

  (1)语气词

  <1>句首提示下文    不译        

  例释: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庄子•秋水》

  <2> 句中缓冲语气    不译         

  例释: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3> 句尾表示感叹    不译         

  例释: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2)指示代词<1>近指   

  今译为:这、这个  例释: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2> 远指 

  今译为:那、哪个、那些    

  例释: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附名词

  <1>成年男子  

  今译为:男人    

  例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今译为:丈夫              

  例释: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札记》

  <2> 复音词“夫子” 

  今译为:老师              

  例释:夫子何命焉为?(老师有什么指教呢?)《墨子》

  盖

  (1)语气词 句首发议论   不译  

  例释: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2)副词 作状语表揣测  

  今译为:<1> 大概因为   例释: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2> 大概一般   例释: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喜欢开头的人确实多,坚持…)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 覆盖、遮盖、掩盖 例释:万变其情,岂可盖兮。《楚辞•九章》

  <2> 压倒、胜过     例释:威盖海内,功彰万里之外。《战国策》                         

  <3> 崇尚、重视     例释: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纵逸王志。《国语•吴语》

  (4)附名词 指车盖、伞具、器物盖             

  例释:① 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院记》 ② 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商君列传》

  故

  (1)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1> 仍然、依旧       

  例释: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附乡党,……累官故不失洲郡也。《赤壁之战》

  <2> 故意             

  例释: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3> 特意             

  例释: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 通“固”本来     

  例释: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5> 必定            

  例释:吴不亡越,越故亡吴。《战国策》

  <6> 从前             

  例释: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

  (2)连词       

  今译为:因此、所以          

  例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伐颛臾》

  (3)附名词     

  今译为:<1> 缘故、原因        

  例释: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吕氏春秋》

  <2> 事故、变故        

  例释:王室多变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孟子》

  <3> 老朋友、旧交情    

  例释:①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② 故人西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附形容词   

  今译为:旧的、衰老     

  例释:①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②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或

  (1)无指定代词  代人代物 

  今译为:有人、   

  例释:或百步而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有的人   

  例释: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时     

  例释: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史记•封禅书》

  (2)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或许、也许

  例释: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3)连词

  <1> 与“既”并用

  今译为:既……又……   

  例释: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

  <2> 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或僧有所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苏轼•答谢民师》

  即

  (1)副词

  <1> 表时间  今译为:立即,立刻 

  例释:①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②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幕碑记》

  <2> 表强调 

  今译为:就、就是 

  例释:① 欲勿予,即怕秦兵之来《廉蔺列传》

  ② 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汉书》

  (2)连词

  <1> 表让步  今译为:即使     

  例释: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 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战国策》

  (3)介词

  <1> 表时间  今译为:当       

  例释:① 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汉书》  ②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 表某时某地 译为:就在    

  例释: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斩义头。《汉书》

  (4)附动词 作谓语 译为:

  <1> 接近,靠近  例释: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诚意伯集》

  <2> 登上,舍,离 例释:① 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② 文公即世。《左传》

  既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已经     

  例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屈原列传》

  <2> 表范围 

  今译为:尽、完全 

  例释: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2)连词

  <1> 顺承   

  今译为:既然     

  例释:既来之,则安之。《季氏伐颛臾》

  <2> 与“且”并用

  既…且…

  例释:三军既感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完了     

  例释: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然

  (1)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那样  

  例释:① 不然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② 鞣使之然也。《劝学》

  (2)副词   今译为:竟、便     例释: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庄子•天地》

  (3)连词 表转折   今译为:可是、但、却    例释: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汉高祖本记》

  (4)助词

  ① 用于句尾表示比拟 今译为:

  <1> ……一般    

  例释: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今译为:

  <2> ……似的    

  例释:其视杀人如艾,草菅然《汉书•贾谊传》

  ② 形副词之后表状态  

  译为:……的样子   

  例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见梁惠王下》

  ③ 拟声词词尾  今译为:地   例释: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5)附动词 作谓语表肯定     

  今译为:对的 是的 是  

  例释:① 成然之。《促织》② 虎以为然《战国策》③ 太后曰:“然”《触龙…》

  虽

  (1)连词

  <1> 表假设让步    

  今译为:即使    

  例释:①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②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

  <2> 表转折        

  今译为:虽然    

  例释: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无词相答。《与妻书》

  (2)副词 通“唯”

  今译为:只 仅 

  例释: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有能塞之。《管子》

  遂

  (1)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

  <1> 终于 竟  

  例释:① 遂定从于殿上《毛遂自荐》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三国志》

  <2> 于是 就  

  例释: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3> 索性     

  例释: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璧之战》

  (2)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

  <1> 实现 成功 例释:①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 ② 四者无一遂。《报任安书》③ 吾闻先生事魏,不遂。

  <2> 成长 养育 例释;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老,以遂群生。《论衡》

  惟

  (维 唯 [在“思”的意义上,“惟”“维”通用;在“只”的意义上“惟”“维”通用];语气词三字通用)

  (1)副词   

  今译为:

  <1> 只要 只有

  例释:贵可以问贱,贤可以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问说》

  <2> 只   

  例释:①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② 惟德是依。《左传》③ 惟利是图(成语)

  (2)语助 句首表祈使 译为:希望       

  例释:① 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廉蔺列传》② 陛下未有续嗣,子无贵贱,唯留意。《汉书》表肯定  

  今译为:是   

  例释:楚王曰:“唯,唯!诚诺先生之言……”《毛遂自荐》

  已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不久   

  例释:①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项脊轩志》② 韩王成无军功…废以为侯,已又杀之。《项羽本纪》

  今译为:已经       

  例释:① 天下既已治也《逍遥游》②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今译为:

  <1> 之后       

  例释: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

  <2> 表程度  今译为:甚,太      

  例释: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停止,废止  

  例释: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② 死而后已(成语)

  今译为:完成       

  例释:千品万官,已事而逡(退)《东京赋》

  (3)语气词 用在句尾,译为:了         

  例释:祸如天发,不可追已《汉书》

  矣

  语气词

  <1> 表陈述、感叹  

  今译为:了 

  例释:① 余病矣。《左传》  ②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

  <2> 表命令、请求  

  今译为:吧  

  例释:①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犹

  (1)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

  <1> 尚 还 仍 

  例释:① 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②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2> 尚且 

  例释: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② 臣少时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矣。

  (2)连词

  <1> 表让步 

  今译为:虽、虽然   

  例释:① 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

  ② 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杜甫)

  <2> 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犹有鬼神,此必败也。《左传》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如同 好像  

  例释:①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  ② 记忆犹新(成语)

  哉

  语气词

  <1> 表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①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②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2> 表疑问 

  今译为:呢,了 

  例释:①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3> 表反诘 

  今译为:吗 

  例释:①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