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一幅郊外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古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课文插图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古诗意境。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来理解词义读通诗句。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通诗歌,感知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是,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ái iǔ ān ūn īng èr
zhi chi si yi wu
jia zuo hua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去(qù)、里(lǐ)”。
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读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
3.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找出生字。
2.板书生字,教学生字。
yí qù èr sān lǐ sì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wǔ liǜ qī bā jiǚ shí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全班读,个别读。
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通过看图后完成下题练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教学中既集兴趣、知识、能力为一体,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编者的意图,是我设计教案的着眼点。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扎扎实实识字,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他大胆学习新知识,通过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并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意,通过烟村、亭台、山、房屋、树木、花、草等构成乡村美景图,以此培养学生良好观图习惯。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不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多年承担高年级教学,对6、7岁小朋友应从趣味贯穿整修课堂,过渡不自然,缺少儿童化语言,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应着重考虑自己针对的教学对象。
这节课读的不够,应采用多种方法读,如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