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
由于《穷人》是篇外国小说,它把情况介绍(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等等)穿插在故事叙述中。文章的最大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而且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及细节描写等,学生不易于整体把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进行本课设计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文中两段心理描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进行探究性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抓重点语句进行文本感悟与品析,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在层层朗读中,品悟人物内心,实现情感交流,实现个性化朗读。
二、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中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
3、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使学生了解在剥削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虽身处境,却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练习续写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展开合理想象,理解人物感情。
难点: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五、教学过程
片段一:质疑问难,问题导学。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俄国一位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前,让大家对他进行了简单的了解,谁可以来介绍一下。
生: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者。
生:他的代表作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
生:他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生:……
师:(适当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年)。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时期达六十多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著。我们曾学过的课文《跳水》就是他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他非常著名的作品——《穷人》(板书课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并试着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读书,思考)
生:本文主要讲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贫穷,毅然将她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的故事。
师:你很会读书,在短短的时间内读懂了课文。下面是老师在文中找到的两段话,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女主人公桑娜的描述,并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1、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他的心跳得很厉害。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生读句子,思考)
生:第一句描写的是桑娜在看到邻居西蒙死后的动作,此时她的心理可以用“毫不犹豫”来概括。
生:第二句是桑娜在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描写,可以用“忐忑不安”来概括。
师:(相机板书这两个词语)看到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可以看出桑娜的心理是前后矛盾的。
师:那么,为什么桑娜会在抱孩子前后产生这样矛盾的心理变化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1—7段,让我们走进桑娜与西蒙的家里,去找问题的答案。
片段二:探究阅读,深入体会。
(生自由读文1—7段,思考。)
生:桑娜在抱孩子时毫不犹豫,是因为她的善良、对邻居的同情和关心,所以,她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
生:抱回来后又忐忑不安是因为她怕丈夫不同意,因为他们太穷了。
(师相机板书词语)
师:课文哪里表现了他们的贫穷?
生:“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师: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帆已经用了很久、很破了,可是他们很穷,没钱买新的,只好补了再补,说明他们真的很穷。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抓住了重点字词帮助理解,用同样的方法再找一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以体现“穷”。
生:“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渔,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由这几句话也可以看出桑娜家里很穷,孩子很多,丈夫要冒险打渔,可还是只能勉强度日。
生:“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可以看出邻居西蒙家里也是很穷的。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桑娜和西蒙的家里,看到了他们的贫穷。那么,除了贫穷,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桑娜家的温暖。
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生: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生:从“干干净净、闪闪发亮”还可以看出桑娜很勤劳。
生:从“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可以看出,桑娜很体谅丈夫,很满足。
生:桑娜在担心丈夫的同时还一直惦记着生病的邻居说明她的善良,我感受到了穷人之间的互相同情与关心。
师:你能找到描写桑娜探望邻居西蒙时的句子吗?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她侧着耳朵听”可以看出她确实很担心西蒙。
生:“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这些动作都说明了她心里的着急,说明她是真心实意的关心邻居。
生:“寡妇的日子真难呀!”这句话桑娜说了两次,说明她此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艰苦处境,而是在发自内心地同情西蒙,这就更说明了她的善良。
生:我还看到了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牵挂与疼爱。
师:可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吗?
生:“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话来表现伟大的母爱?
生:朗读。
师:听到这句话我很感动,同学们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出那么多的感情。正是桑娜的善良、淳朴、她对西蒙的同情与关心,让她毫不犹豫的抱回了两个孩子。下面,就请你读一读第一段话,通过你的读来体现桑娜的毫不犹豫。
生:朗读。
师:可是他们实在太穷了,抱回孩子后桑娜忐忑不安地等待丈夫的归来。请大家认真读一读第二段话,你会发现什么?
生:用了多处省略号。
师:你能体会出省略号的含义吗?
生:表现了桑娜的焦虑、不安、不知所措。
师:对。老师在这段话中还发现了两句话“他会揍我的!那也是我活该,是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两句话又让你读懂了什么?
生:说明桑娜觉得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自己宁愿挨揍。更说明了她的善良。
师:那么,你会怎样来读这段话?
生:朗读。
片段三:深入探究,情感升华。
师:那么,渔夫回来后,究竟会是怎样的反应呢?读下面的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读课文)
生:渔夫进门说的话“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说明了他打鱼的艰苦与危险,这也更加剧了桑娜的担心与不安。
师:是啊,所以说,桑娜脸色——
生:发白。
师:文中写桑娜的话同样用了多个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说话断断续续。
生:说明她担心,害怕,在试探丈夫。
师:请你试着来读一读她说的话。
生:朗读。
师:在桑娜说出这些话后,渔夫是什么表现。
生: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师:此时,他在想什么?
生:他想到了生活的现状。
生:他也许回想起刚才打鱼的可怕场面,更加剧了对现实生活的担忧。
生:他在担心那两个孩子。
师:读一读他搔搔后脑勺后说的话,找到这句话的“文眼”。
生:熬。
师:对,你很会读书,抓住了文眼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那么,从这个“熬”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也体会到了渔夫要收养两个孩子的坚定态度。
师:该怎样去读渔夫的这段话?
生:朗读。
师:想象一下,当桑娜听后拉开了帐子,渔夫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西蒙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五个孩子安静而香甜地睡在一起。
师: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呀!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桑娜是高尚的,渔夫也是高尚的。
生:我被桑娜和渔夫的善良深深感动着。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师板书)
片段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桑娜的勤劳、善良与淳朴,被他们深深感动着。那么大家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是以“穷人”为题呢?
(生思考、讨论)生:故事反映的不仅是桑娜一家,而是在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们的悲惨生活,以“穷人”为题更宽泛。
生:更能体现故事主旨。诚心去帮助别人的肯定不止桑娜一家,所有的穷人都会这么做的。
师:是啊,一百多年前,在沙皇统治下,成千上万的贫苦人民过着朝不保夕、艰难困苦的日子,他们之间互相同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像桑娜一家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其实,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请发挥你的想象力,为这个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板书设计:
穷 人
抱孩子时:毫不犹豫 抱孩子后:忐忑不安
善 良 贫 穷
宁愿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
教后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提出问题,由描写女主人公桑娜的矛盾心理的两段话,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这个问题既提纲挈领又层层推进,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指明了读书思考的方向。将较为松散的人物对话集中到问题之中,避免了生硬的分析,让学生在疑问的促使下自己读文,自己思考,谈自己的体会,努力做到问题导学,探究阅读。大大缩短了阅读途径,提高了阅读效率,真正做到了长文短教。这一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保证朗读的个性化首先就必须让学生有独特而深刻的感悟与体验。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即:首先,在初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先明白自己“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将文本读出了“一条线”,文本的整体便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接着,在带问题探究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抓关键词句将文本读成了“一幅画”,穷人的生活再现于我们的脑海;最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情感迸发顺其自然,文本化成了“一片情”。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人物的“交流” ,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也避免了教师纯技术性、机械的朗读指导。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于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品析的方法,引领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如“补、破、熬”等,培养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品读人物,品读课文。学生通过品读研读,读中悟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使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形象跃然眼前。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了乐趣,使阅读成为一种“悦读”。
新课改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我将续写故事作为本课学习的延伸,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引导学生实现由说到写,由阅读到实践。
总之,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做到了问题导学,感悟体验,引领学生实现了探究性阅读过程,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但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探究与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