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春晓》有感

2021-04-13 来源:爱go旅游网

  课中再现生活──教学《春晓》有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城关六小 陶文姬 

  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演示,表演等活动都是再现生活的常用方法。

  我在教学古诗《春晓》的片断时首先请王蓉小朋友做诗人,一边表演,一边把写的诗朗诵给大家听,王蓉(做睡眠状,半夜听到风雨声、鸟叫声醒来揉眼)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走到窗前看看,回想起来了)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我让大家学会了诗歌,放学回家背给奶奶听,奶奶听不懂,就讲给奶奶听。(同学同桌分角色准备)。

  接着我做“奶奶”。谁愿意背给“奶奶”听,张伟背了全诗,于是 “奶奶”问什么不觉“小”?不觉“大”的?张伟说:“奶奶,这首诗是说诗人睡的正香,不知不觉天已亮了,这个“晓”不是大小的“小”,是日旁的“晓”,是说天亮了。“奶奶”问:“怎么又闻啼鸟”?张伟说:“闻是听到,是门子框,里是一个“耳”,意思是春天早晨到处听到鸟叫。”

  教学中通过设计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表演相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同时体验角色的心里活动,从而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

  还原古诗韵文意境,理解诗歌内涵──教学《春晓》有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阳镇中心小学 杨国美 

  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具体描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主于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功能,右脑主于综合、整体的听辩,包括想象、感知、直觉等等。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图、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

  理解《春晓》这首诗的意境时,教师如一味按照教参上一句一句的注解意思讲给学生听,结果学生越听越糊涂。怎么也想不明白:诗人睡到天已大亮都还不知道,第三句却知道昨夜又刮风又下雨?其实,诗人在做诗时,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观有所感而做诗的。诗是意境的精华凝炼而成。所以在理解古诗时,要加以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透彻完整地理解诗意。《春晓》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过渡理解顺序,应该是“一二四三”理解法。即:诗人听到鸟鸣才醒来,支开窗棂一看,呀,地上落满了花瓣。这才想起昨夜又刮风又下雨,自己睡得那么沉,都不知道。这样,通过诗的意境还原,学生就很容易学好这首古诗了。

  实事求是处理学生发难的机智──教学《春晓》有感

  江苏省无锡市震泽小学 李 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固定的,但是学生的个体是多样的,发展是多变的。一教师在讲解孟浩然诗《春晓》时,先板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然后请学生们就诗的意境、写作手法、用词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学生问:“既然‘不觉晓’了,为什么还能‘闻啼鸟’呢?”教师回

  答:“这写的是清晨睡醒时的情景。”另一学生问:“都睡着了,怎能听见‘风雨声’呢?这里写的太不妥当。”

  该教师正色道:“孟浩然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他的《春晓》流传至今,哪会有错!坐下!”接着教室里是一片嘻笑声。

  现代青少年视野宽广、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会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难为”教师。为此,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的发“难”。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能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有时不妨以愉悦的心境和学生一道探讨有关问题,以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心理距离。对拿不准或不会的问题不妨如实承认:“这个问题我也吃不准,等查完资料再回答你。”

  教育机智是一个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技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创造出最佳的教育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