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播的本质是真实和陪伴,不是讲课
不同的内容形式,本质和优劣势都不同,先搞清楚再动手做。简单描述是这样:
文字的本质是记录或论证,优势是便于表达逻辑关系强、层级复杂的内容,关注上下文的关系和整体结构。
视频的本质是信息的高效率获取,优势是直观,表达和理解的效率都高,毕竟走的是视觉这条路。
音频的本质是陪伴,适合接收更简单的、不需要动用系统二的信息。
直播的本质:是亦师亦友的真实陪伴。
与音频不同,直播有视觉和听觉,还强调互动感。用户是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看直播,某种程度上是个消遣。
可能有人会说,自己就是为了学知识才看直播的。
不排除直播有很多分类,比如把课堂搬上直播,或者用直播来带货等等。这些都是直播的延伸,不在这次讨论的范畴内。
典型的直播,就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出镜,对着观众唠唠叨叨,本质上都是陪伴。
哪怕主题是讲述某个知识点,或者用户有学习的需求,实际上这些都是表象,是外衣。不同的表象和外衣,把直播分成不同类型,也让用户有获得感。
但作为主播,或者内容策划人,你肯定不能往直播里塞真的课程。
举个例子,我曾经有几次直播,主题内容都很硬核。比如讲内容运营、社区经验、管理方法等。
之所以说硬核,是说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直播前,我准备的提纲大概就几千字。会分为一、二、三、四几个大点,然后每个大点里又分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又有案例。
这些内容用文字写出来,非常清晰,但用直播讲出来,乱七八糟,用户听的迷迷糊糊。因为塞进去的内容太多了,逻辑又很复杂,听着就很累很费脑子。
而且,大部分用户在看直播的时候都是松弛的状态,是应对不了这样的信息的,很多人就选择了放弃。
所以有几场硬核主题的直播,在线人数掉的比较厉害,人均观看时长也不高,而且这类主题用户一般插不上嘴,所以互动也很少,所有这些表象都会指向一个不好的直播效果。
在之后的直播里,我做了调整。每次只讲2-3个关键点,而且不再做层级拆分,效果就好了很多。
举例,有一期直播的主题是:这四点经验,让你在职场中成长更快。内容就四个关键点:远离负能量、多发言、会邀功、交朋友。在这一个半小时直播里,就说这四个点,摆事实讲道理,数据呈现的效果很好,互动氛围也很好。
其中「多发言」这点,大家的感触很深,也很有收获。在之后的很多天,社群还都在讨论这件事。
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直播主题务必体现满满的收获感,让用户看到后就会垂涎三尺。但直播内容必须控制信息的厚度和复杂度,在唠嗑和讲课之间找到合适的分割点。
二、直播要互动,不要单向输出
这个道理,几年前我就知道了,也经常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没体会过,道理追究只是道理,停留在嘴边。
在很多年前,我曾经以为主播去回答评论区的问题,是非常低效的。
比如你的直播间有200人在线,有10个人在评论区提问题,主播念出来并回答。这就意味着只是与那10个人互动,把另外190个人晾在那里了,所以是低效的。
当然我这个观点是错的。
首先,用户要的是与主播面对面的感觉,以及在当下做出的即时反应。这就是直播虽比电视综艺粗糙很多,但也很有意思的原因。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用户看主播直播,就和我们去动物园看猴子差不多。
要的就是站在假山前,亲眼看着猴子跳来跳去。还特别想扔个东西过去(不许喂食!),看看猴子的反应。猴子为了取悦游客,会表演各种姿势和技能,这样围观的游客也会越来越多。
其次,用户的需求有趋同性,少数人的言论能代表大多数。
虽然200个人里只有10个人提问题,但这10个问题基本上能覆盖全部200个人的需求,用户需求有趋同性。
比如我的直播,核心主题就两个,一个是运营业务上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职场技能和个人成长。
在这两个核心主题里,大家其实提不出特别多样性的问题,累计去重后估计也就50个。比如,怎么向上管理、怎么跨行、用户体系怎么搭、活动怎么策划等。
如果有少数人在评论区里提问,其他人就等着听我讲就行了。要知道人都是很懒的,不仅是懒得打字提问,而是懒得思考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用一句话应该怎么描述。
有个抖音的朋友跟我说,看那些卖产品经理或自媒体课的主播,很多就是准备了50个用户经常问的问题,背下来,然后长期高频开播,反复讲反复讲,洗流量做卖课转化。
我自己有一次直播经历,挺有意思。开播前40分钟,我只顾自己分享,没有引导大家在评论区互动,也没回答问题,导致在线人数一直在下降。
我的小助理yoki在微信里喊我:注意互动!人都掉没了!
效果非常明显。在我转向回答评论区问题之后,在线人数迅速就回升了,还超过了最初的人数。这个数据的变化肉眼可见,3分钟内就有体现。
总结出的经验:
直播主线和脚本正常走,但要保持与用户持续的互动,要念和回答评论区的问题。
三、要有个人特征,不要千篇一律
之所以大家愿意看素人的作品,不是因为TA最好,而是因为TA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作为素人主播,关键要呈现出自己的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和人设的概念类似,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和观点。每个人都具备这些,而且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可以隐藏和收敛,要释放和呈现出来。
最近我观察过几个比较火的自媒体,粉丝数都比我高很多,而且有清晰的人设,甚至商业模式也都是通的。但在专业技能上,都挺一般。
这几个自媒体,都是展现了多面的自我,甚至不得不拿出一些隐私出来分享,这样都会让自己的人设更饱满。而且他们的观点都很鲜明,表达出来也简洁有力。
这个逻辑是通的。
粉丝们追求的不是这个KOL有多么的客观冷静,也不是有深度有学识,这些性冷淡元素无法激发粉丝的热情。
粉丝要的是:对!你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你活成了我想象中的样子!你是我精神生活的寄托,给我力量!我希望看到你成长,愿意支持你守护你!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把自己的棱角拿出来。千篇一律的表达是催眠的,拿不到这么多感叹号。
这个观点有点抽象,举几个具体案例:
1. 引入家人朋友
有一类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出镜的不只是主播自己,一般都有家人或朋友,让主播的个人特征更丰满。
比如,美食短视频内容是教你做菜,但一般儿子先出镜,表示想吃某菜,主播再开始做。这个简单的处理,给主播增加了孩子父亲的人设,内容也增加了亲情的元素,肯定比直接做菜要更受欢迎。
再比如,最近爆火的刘畊宏健身直播,他妻子vivi的存在,有点类似于谦之于郭德纲,对结果的影响几乎也是决定性的。
还比如,有的KOL是宝妈,就可以把妈妈的身份和创业者结合起来,这个立体的角色会吸引更多女性粉丝的共鸣。
2. 提出「反常识」观点
当下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被回答过无数遍,但用户们还在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
如果还想获得关注,就需要有一些新颖的观点,最好是看起来反常识的。
比如,我直播里提到的四点职场经验,其中一点是「会邀功」。大家会觉得邀功这件事是偏负面的,会有抵触态度。但我提的邀功,实际上是向上管理的一种,是非常职业和合理的。
此外,我还提出过「不抱大腿」这样的观点,用户还是很有欲望去了解的。
要注意的是,这一定是自己真实的观点。切勿为了追求噱头,去做违背价值观的事,或者提供错误的导向,取了短期收益,丢了长期价值。
3. 表达情绪
正常的人,都有情绪,这是真实的一面,在直播中表现出来,能加深用户对主播的印象。
最极端的案例,就是电商卖货的直播间,两个主播因为降价吵了起来,甚至动手。当然,都是剧本。
另外还有一次,刷到一个女主播对着镜头泣不成声,在随后的3分钟里,她的直播间场观从两千涨到两万,亲眼所见。
这两个案例,都是情绪的表达。但过于极端了,建议还是别碰,掌握不好尺度会被官方处理。
我说的表达情绪,是正常的.范畴内的。
比如,遇到诋毁,变得愤怒;想起不愉快的事,变得激动;与连麦嘉宾讨论问题,针锋相对的时候语速加快,音量变大,等等。
总之,不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适当的表达,反而会加深与粉丝间的连接。
四、连麦比单口效果更好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句可能是废话,是确定性结论。
只是我在想,如果主播单口能力很强,或者个人IP属性突出,用户都是为了看他来的,那么是不是单口比连麦更好。
这三个月来的经验,打消了我这个想法。
连麦,代表着观点的碰撞,哪怕两个人不会吵架,至少观点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让直播内容更丰满。
从感官上来说,单口的音色和说话频率是不变的,会带来枯燥感,导致用户从直播间流出。两个人连麦交流,就打破了这种枯燥感,甚至是催眠感。
而且,连麦对于主播来说,兴奋度也会更高。
连麦是看着一个人的脸,单口是看着一堆文字。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主播,哪个场景会更让你兴奋?
针对这个结论,我在做一件事:每周邀请一位资深互联网领域的好友,来我的直播间连麦交流。
我想把这件事长期持续的做下去。
因为从我的运营经验来看,很多事情的收益都是长期的,在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看到。想拿短期收益的运营项目,大部分都会变形,会伤害长期收益,只是当下看不到罢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