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取保候审人的具体限制及不得取保候审的人群。被取保候审人需遵守限制,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变动信息需及时报告、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证据等。公安机关规定6类人不得取保候审,包括累犯、主犯、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等;人民检察院规定2类人不得取保候审,包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等。人民法院暂无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
一、被取保候审人具体限制有哪些呢
1、被取保候审人具体限制有: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二、哪些人不得取保候审
(1)公安机关规定6类人不得取保候审:
①累犯;
②犯罪集团的主犯;
③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
④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⑤暴力犯罪;
⑥其他严重犯罪。
(2)人民检察院规定2类人不得取保候审:
1、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2、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3)人民法院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人不得取保候审。
拓展延伸
被取保候审人的限制措施及适用范围
被取保候审人的限制措施及适用范围是指在取保候审期间,法院对被取保候审人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以确保其不会对案件调查产生不利影响或逃避法律制裁。这些限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不得离开指定居住地、不得接触特定人员、不得参与特定活动等。具体限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法院会根据被取保候审人的个人背景、案件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是保障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确保被取保候审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结语
被取保候审人的限制措施及适用范围是确保案件调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根据《刑事诉讼法》,被取保候审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变动住址需及时报告、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也规定了不得取保候审的人员范围,包括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等。法院会根据案件情况综合考量,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既保障被取保候审人的权益,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