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健环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有关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针,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育人为本,全面落实《葫芦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新课改五大行动为途径,促成教师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发展;
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
二、工作目标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育人功能;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实现新突破;
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加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步伐,加快学校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步伐,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再树名牌实验小学。
三、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坚持改革就是研究的观念,把课改放在科学研究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指导这次课程改革。
(二)发展性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课改理论基础,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明确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本次课改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改革,要在各方面突出“创新”这个特点,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经受锤炼与提升。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总结新的教法与学法,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摸索新的育人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等等。
(四)主体性原则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改的主体,发挥广大的师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是本次课改的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课改作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五)系统性原则本次课改作为新世纪的课程整体全面改革,课程的综合性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特点。因此,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体现各学科间整合的特色;
既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突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既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又要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六)情感性原则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只有爱生如子,
1
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把研究学生摆在和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育过程成为塑造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
四、主要措施(一)以组织管理为先导,稳步实施课程改革。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重点针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实验的实施。实验班级教师的配备以学校的年轻骨干教师为主,并分学科成立行动小组,负责协调各学科的新课程实施与研究。学校同时成立课程改革指导组、教师培训工作组和课程改革信息组。各小组定期研究课程改革,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对《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制度》、《教师评聘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方面作必要的修改,融进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配套制定课改“七制”:调研督查制、动态反馈制、领导示范制、校本培训制、课程管理制、表彰激励制、家校联动制。
(二)以师资培训为动力,全面引领课程改革。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邀请各级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指导课改。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的课改培训。实抓校本培训,每期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本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教研记录、一篇教学案例、一本听课笔记、一节公开课、一篇教研论文。不定期举行“新理念·新教法”研讨课活动。
(三)、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搞好集体备课,认真剖析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新教材内容。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开设课改论坛。组织专题研究,使新课程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等。链接课题研究,注重课改与省市县实验研究课题的整合,用科研带动课改,用课改推动课题研究。将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该课题研究中去,使我校课题研究再上新台阶。
(四)、以资源整合为支撑,切实保障课程改革。
近两年内计划筹资三十余万元,将用于师资培训,改善教学条件。与家长、社会联合,建立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开设好各类基础学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倡研究性学习,整体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的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五、工作重点(一)创设书香校园。
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1、营造书香氛围。做任何事情环境和氛围是很重要的。一进校门让学生看到“今天你读书了吗”、“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校园的板报、橱窗、横幅,到处要充满浓浓的书香氛围。
2、课堂引领阅读。通过课堂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技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进而推动课外阅读,使阅读成为习惯。
3、推行国学诵读。通过国学诵读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开启其智慧,使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本学年主要诵读《弟子规》。
4、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每位学生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并借此活
2
动,丰富班级图书角,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书,在阅读节期间,带到班里,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借阅,形成“好书都来读,我来读好书”的氛围,同时倡导班级间、年级间的图书交换,在交换图书的过程中,加强大家爱护书本的意识。举行“好书伴我成长”推荐活动,以表格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展出优秀书目。本班还可以进行旧书买卖活动。
5、举办校园阅读节。以“校园阅读节”活动为载体可以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学校把每年3——4月份定为“校园阅读节”,9月份定为教师“阅读节”,倡导师生每天快乐阅读20分。成立教师读书会,根据读书会章程,教师购书、读书,学校报销。为教学骨干每人征订一份专业刊物,全体教师“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全体学生人人爱读书,读好书;
个个学做人,做好人。
6、评选书香之星。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活动深入地开展。每次活动都要评选出“亲子诵读”优秀家庭、“阅读之星”、“书香教师”、“书香教研组”、“书香班级”,学校及时表彰奖励。
(二)打造科研队伍1、规划明确目标。45岁以下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从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到今后的阅读、优质课、论文、教研课题等目标规划,详实具体,并且要时时对照。
2、阅读丰富人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
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 读教育学,悟学生心理;
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素质,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
3、课题引领提升。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加大教育科研管理力度,从基本制度保证上提供保障,成立10万余元的课题研究基金,加大对课题研究者的表彰力度,争取建设一批研究型教师队伍。课题研究要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教学,从而使教师自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4、课堂历练技能。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学点将大练兵”赛讲、教研组内研讨课、同课异构、一课多上、推门听课等活动,聚焦课堂,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5、反思促进成长。反思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动笔撰写反思,以实现教师群体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的目的。“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写教育教学中的“亮点”、“败笔”、“偶得”以及师生的创新、教学的灵感、问题与困惑等等,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教师要节节有札记,月月有反思,年年有反思集。学校每月收集教师的教学反思,组织评比、展览、交流、总结。使教师不仅成为教学的主导,而且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三)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精心设计“两案”:教案、学案。实行集体备课。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实行集体备课。
(1)教师利用假期对新教材提前备课,画出整册书的知识树。
(2)开学初各教研组教师交流、研讨,整理出本组的知识树,知识树要张
3
贴上墙,平时教学中要及时完善、补充,学期结束建立起完备的知识树,为第二年教本教材的教师储备资源。
(3)教研组长主持,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按单元将教材分解,组内教师每人备一课,然后集体交流、研讨、修改,定稿后打印,分发给组内每位教师。
(4)教导处要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监督、检查、参与、评比,要求: 教研组要保证研讨的时间,必须全员参与,每一轮至少有一次邀请教导处相关人员参与,教案的检查以过程性资料、教学札记、课后小记为主,备课要依据“四环节”教学流程来进行。
导学案是引领学生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和矫正反馈的方案。精心设置探究问题是导学案的关键,科学整理知识网络是导学案的重点,引领学生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精心编配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导学案要体现“导读、导思、导听、导记、导练”的“五导”功能。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在五、六年级语文、数学学科实行,并且导学案、练案合二为一。
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要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内容安排与学习目标一致;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分层目标,分层导学,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问题设置要符合学习规律,具有层次性,从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运用性问题——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做到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活动、实践类作业并重。课内作业要以基础题为主,体现基础性、层次性,注意梯度,兼顾覆盖面。
集体研讨、领导把关后印发给每位学生。课堂上要把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展示点评有机结合,使课堂紧凑高效。每次课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查阅,评价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对遗留问题及时发现和矫正。
2、优化课堂“四环”:激趣导入——自主设疑——探究交流——运用拓展。 激趣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如果能巧妙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为整节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年龄特点及学科特点,每节课开始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快速、主动地进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他们思考的内在动力,使问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自主设疑:学习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问的出发点在于问。上课时,我们要让学生在预习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归纳,设定当节课教学的主要问题、重、难点。再由学生自学、小范围研讨,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学习的过程实际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使学生位于认知的矛盾、悬念之中,产生“新奇、问题”,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交流: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可以是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但一定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讲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讲激发学生进取、提高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
学生不自学不讲,学生自学后会的不讲,学生不展示不讲。交流反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解决有深度的疑难问题,而且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大地发挥,最终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进行独立地探究学
4
习,交流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小组的交流,也可以是整体的争论,还可以是学生与教师的辩论……总之,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要让学生在真正的交流中自主、愉快地学习。
运用拓展:运用反馈是检验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节课的理解,出一些习题,在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答,改变中“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出题、答题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也要根据学情和教材的需要,分层次补充一些有梯度的练习题,在学案中检验,准确地了解当节课的教学效果。
这四个环节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内容不同有所侧重,循环使用,总之一定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我们将扎扎实实落实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边实践边学习边改进边提高,探讨出适合我校实际的高效教学之路。
实验小学2015年9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