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结合外科

2020-08-07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一篇名词解释

1.急性乳腺:亦称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多数发生在产后哺乳期最初3-4周内,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临床特点是乳房肿胀疼痛。中医称为“乳痈”。

2.乳房纤维瘤:是由乳腺绸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是乳房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好发于18-35岁的青壮年妇女,尤以25岁以前者为多见。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推之移动。本病属于中医的“乳核”的范畴。

3.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女性。98%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2%,本病属于中医“乳岩”、“恶疮”、“失荣”等范畴。

4.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0%幽门梗阻由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由两种常见的原因所致:一是瘢痕挛缩引起幽门管狭窄、扭曲变形、二是由于幽门口的水肿所造成。

5.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和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疾病。门静脉压力正常值约为1.27-2.36kPa(13-24cmH2O).如其压力高于此界限,则定义为门静脉高压症。其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继而破裂引起消化道出血等。

6.疝: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疝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

7.腹外疝: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8.尿频:正常人白天排尿一般4-6次,夜间O~1次。尿频者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仅数毫升。

9.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而不能自制,需即刻排尿。

10.尿痛:可出现在尿初、排尿过程中、尿末或排尿后。程度由灼痛、刺痛至刀割样痛不等,常伴有尿频、尿急、血尿。

11.排尿困难:包括排尿延迟、费力、不畅、尿线无力、变细、滴沥等。

12.尿失禁:尿液不能自控而自行排出。根据病因分成四类:①真性尿失禁:膀胱失去控制尿液排出的能力,通常见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神经源性疾病导致支配膀胱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尿道括约肌受损等②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大笑时尿液不随意地流出。多见于中年经产妇,由于膀胱支持组织和盆底松弛所致③急迫性尿失禁:严重尿频、尿急时不能控制尿液。常见于逼尿肌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急性膀胱炎、近期前列腺摘除术后等疾病④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尿液不断溢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尿潴留时,膀胱内压超过尿道阻力所致。

13.尿潴留:指膀胱内尿液不能排出,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尿潴留常由于膀胱颈以下严重梗阻,突然不能排尿,尿液潴留于膀胱内。慢性潴留是由于膀胱出口以下不完全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所致。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膀胱充盈,可出现充溢性尿失禁。

14少尿与无尿:正常成人每日尿量1000-1500ml。每日尿量在400ml以下为少尿,l00ml以下为无尿或尿闭。

15.血尿:有血液随尿排出,根据尿液中血液含量分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两类。肉眼能见到血色者称肉眼血尿,通常l000ml尿液中含1ml血液即呈肉眼血尿。仅在显微镜下见到红细胞多于正常者为镜下血尿。

16.残余尿测定:排尿后立即插入导尿管,测量膀胱腔内有无尿液残留。正常时无残余尿。为防止尿给病人造成不适或感染,现多采用B型超声波测定。

17.下肢三联症:右上腹痛、发烧、黄疸。

18.痔:传统概念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瘀血、扩张、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新近认为痔是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和移位。俗称“痔疮”。以便血、疼痛、坠胀、肿块脱出和异物感为主要临床特征。好发于20-4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

19.内痔:是发生于齿线上,由直肠上静脉丛瘀血、扩张、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内痔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好发于肛门右前、右后和左侧正中部位(即膀胱结石位3、7、11点处)。分Ⅰ、Ⅱ、Ⅲ、Ⅳ期。

20.外痔:是发生于齿线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所形成的疾病。外痔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不能送入肛门,不易出血。常见外痔有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等。

21.混合痔:是直肠上、下静脉丛瘀血、扩张、屈曲、相互沟通吻合而形成的经脉团。其位于齿线上下,表面同时为直肠粘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内痔发展到二期以上时,多形成混合痔。

22.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中医称为“胫漏”,属“漏痔”的范畴。其特点是局部可触或探及瘘管通道直肠。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管道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发病人群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23.肛隐窝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又称肛窦炎。肛窦炎以肛门疼痛、潮湿、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

24.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发生于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急、慢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肛旁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间隙脓肿等。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炎症病理过程中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属中医“肛痈”范畴。

25.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

缺血性溃疡。临床特点是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属中医“脉痔”、“钩肠痔”范畴。

26.肛裂三联症: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 27.间歇性跛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患者患肢伴随发凉、麻木和足底弓疼痛,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部及足弓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搐,如继续行走时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症状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即所谓“间歇性跛行”。 28.单纯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表现为蔟集性小疱,愈后易复发。相当于中医的“热疮”。 29.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以蔟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神经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多发于春秋季节。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属中医“蛇串疮”、“腰缠火丹”、“蛇丹”范畴。

30.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表皮赘生物。临床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湿疣等类型。 31.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多由化脓性球菌引起,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皮损以脓疱、脓痂为特钲。相当于中医的“黄水疮”。

32.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跖)甲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由致病的浅部真菌(霉菌)所引起,是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临床常见的有头癣、手足癣、体癣、股癣等。

33.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和皱褶处,皮疹主要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及隧道,伴奇痒为临床特征。有较强的接触传染性。中医医病名相同,俗称“癞疥”、“虫疥”,继发感染者称“脓窝疥”。

34.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伺痕迹。相当于中医的“瘾疹”,俗称“风疹块”。

35.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皮疹可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渗出、腐烂、结痂或苔藓样变,大多为单一形态,自觉灼热瘙痒,甚至灼痛。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属中医的“漆疮”、“膏药风”、“马桶癣”等范畴。

36.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亦称药疹。其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形态多样,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相当于中医的“药毒”。 37.湿疹: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损呈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湿疮”。

38.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多见于青壮年人,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融合成片,阵发性剧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摄领疮”,属于中医文献“牛皮癣”范畴。

39.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以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为临床特征。相当于中医的“风瘙痒”。

40.玫瑰糠疹:是一种急性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以躯干、四肢近端淡红色或黄褐色圆形、椭圆形斑疹,上覆糠皮状鳞屑为临床特征,多伴轻、中度瘙痒,病程可有自限性。相当于中医的“风热疮”。 4l.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自然人群中发病率为0.1%-3%.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病程慢性为临床特征。

42.白癜风:是一种原发性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以皮肤颜色减退、变白、境界清楚、无自觉症状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属于中医的“白驳风“的范畴。

43.斑秃:为突然发生的非炎症性、非瘢痕性的片状脱发。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长毛发部位,若头发全部脱落称全秃,全身毛发均脱落则称普秃。相当于中医的“油风脱发”。

44.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以皮肤鲜红或黄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人或新生儿。相当于中医的“面游风”,又名“白屑风”。

45.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以颜面、胸背部黑头、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为特征。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相当于中医的“粉刺”。

46.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临床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医分别命名为“红蝴蝶疮”和“蝶疮流注”。

47.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也可通过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染。它以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临床特征。属中医“淋浊”范畴,称之为“花柳毒淋”。

48.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早期表现为皮肤粘膜损害,晚期可造成骨骼及眼部、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组织的病变。主要由不洁性交传染,偶尔通过接吻、哺乳,或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输血等途径传染,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属于中医的“霉疮”、“疳疮”、“花柳病”等范畴。

49.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类

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其特点是:以皮肤粘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或暗红褐色表皮赘生物为主要表现。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自身接种、接触污染的内裤、浴巾、浴盆等方式传染,本病男女均可罹患,主要发生在性活跃的青壮年人群。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病例治愈后复发,少数尖锐湿疣有癌变的可能。属于中医的“臊疣”、“瘙瘊”的范畴。 第二篇

1.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全身症状(体温正常或升高,可有头晕、头痛、乏力、汗出、口干、尿黄、脉数等症状)主要体征:右下腹局限性显著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右下腹包块。

2.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3.急性乳腺炎的症状:乳房肿胀疼痛、发热、其他症状(骨节酸痛、胸闷、呕吐、恶心等症状)。体征:初起时患部压痛,结块或有或无,皮色微红或不红。化脓时患部肿块逐渐增大,结块明显,皮肤红热水肿,触痛显著,拒按。脓已成时肿块变软,按之有波动感。患侧腋下常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触痛。

4.急性乳腺炎的治疗:①一般治疗:暂停哺乳,吸出乳汁,使乳汁排出通畅,勿使淤积。患部热敷,清洁乳头②西医治疗:抗生素、切开引流。

5.乳腺囊性增生病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临床特点是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及乳头溢液。 6.乳房纤维瘤的治疗:根治法:手术切除。

7.乳腺癌的转移方式:①直接浸润性转移②淋巴浸润性转移③血运行转移

临床表现:症状:乳房内包块、局部皮肤改变、乳头部的变化、特殊类型乳腺癌的症状、乳癌病人的全身表现。

体征:①视疹:注意乳房体积的变化,乳头有无内陷及抬高,橘皮样改变②触疹:注意包块大小、深浅、有无压痛、互动度如何、有无黏连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热像检查、核素检查、红外乳腺检查、病理血检查。治疗:手术切除为主,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内分泌疗法、中医治疗。

8.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症:急性穿孔、大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

9.急性穿孔的部位在幽门部的胃及十二指肠的前壁,孔大小约为0.5cm。

急性穿孔的症状:①剧烈腹痛:突然发生上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迅速波及全身,呈持续性疼痛或有阵发性加重②休克症状③恶心呕吐④全身情况 体征:①腹部压痛及腹肌强直: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腹肌强直呈“板状”②腹腔内积气积液: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如腹腔积液超过500ml,可叩出移动性浊音。此外,患者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肠鸣音极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可见半月形的膈下游离气体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第一期①胃肠减压与禁食②针刺③半卧位④输液⑤防治感染⑥穿刺抽液⑦中医辨证治疗 手术治疗:单纯穿孔缝合术、急诊根治性手术。

10.瘢痕性幽门梗阻西医病因:①幽门括约肌反射性痉挛②溃疡的炎性水肿③纤维组织增多,使幽门变形或扭曲、狭窄

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鉴别诊断:痉挛性和水肿性幽门梗阻、胃癌所致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以下梗阻性病变。治疗:手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为主,也可采用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部切除。

11.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五个交通支:①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②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③前腹壁交通支④腹膜后交通支⑤肝膈部分交通支

12门静脉高压腹水应与心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慢性肾炎)腹腔内肿瘤相鉴别。

13.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分流术、短流术、转流术(肝移植)。

14.腹外疝西医病因:①腹壁强度降低②腹内压力增高

15.腹外疝的临床类型: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16.难复性疝的原因:巨大疝、滑动性疝、粘连。 17.其他类型的疝:Litter疝、“W”行、逆行性嵌顿疝。

18.腹外疝的治疗:贴胶布法、疝带法。

19.腹外疝的中医治疗1)内治:①气滞证:疏肝理气,舒筋止痛--导气汤加减②寒湿证:温化寒湿,疏肝理气--天台乌药散加减③气虚下陷证:补中益气,升提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 2)成药验方--小茴香15g煎汤内服。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丸或口服黄芪片3)针刺:补气海、三阴交,泻章门、期门、阴陵泉,亦可灸之。

20.腹股沟斜疝应与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急性肠梗阻相鉴别。

22.股疝是所有疝中最容易嵌动的。

23.肉眼血尿的三种情况①初始血尿:提示出血部在尿道或膀胱颈部②终末血尿提示病变在后尿道、膀胱颈部或膀胱三角区③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膀胱或以上部位。另外,血尿色泽较鲜提示下原路出血。血色较暗提示上尿路出血;血尿中伴大小不等的血块提示病变在膀胱,血尿伴蚯蚓状提示病变在肾、输尿管。

24.血尿的原因:药物性血尿、溶曲性血尿、先天畸形、损伤引起的血尿、肿瘤、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等。

25.泌尿系结石引起的损害:①直接损害②梗阻③感染

26.上尿路结石包括肾脏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临床表现①疼痛:肾绞痛(突然发作,剧痛难忍,面色苍白,伴恶心呕吐,呈阵发性发作,多见于肾盂内小结石)、腰腹部钝痛、放射痛②血尿③梗阻

27.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①膀胱结石:典型症状为排尿突然中断,并感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可缓解症状②尿道结石:表现为突发性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呈点

滴状、尿流中断,甚至出现排尿障碍而发生急性尿潴留。

28.泌尿系结石的治疗:①一般治疗:大量饮水、调节饮食与尿pH值、控制感染②肾绞痛的治疗:消炎痛栓,塞肛;阿托品,肌注;哌替啶,肌注;黄体酮,肌注;针刺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京门等③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④手术治疗:腔镜手术、开放手术⑤中医治疗:湿热蕴结证,八正散加减;气滞血瘀证,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肾气不足证,济生肾气丸加减⑥总攻疗法:排石汤II号

29.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状:尿频、排尿困难、血尿、尿潴流、其他症状。

30.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男性50岁以后出现尿频、排尿困难,应当考虑前列腺增生的可能。有的患者可出现充溢性尿失禁、急性尿潴留、血尿。老年患者无明显排尿困难,但有膀胱结石、膀胱炎、肾功能不全时,也应注意有无前列腺增生。结合直肠指检及其其他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得出诊断。 前列腺增生应与尿路狭窄、神经源性膀胱、膀胱经痉挛、膀胱结石、前列腺癌及膀胱癌相鉴别。 3l.前列腺增生的西医治疗①药物治疗:激素类药物、α受体阻滞剂、降胆固醇药及植物药、哌唑嗪类药等②手术治疗

32.肾癌的症状:①血尿②腰痛 主要体征:①腰部肿块②发热、贫血、消瘦

实验室检查:①尿常规:可见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②尿细胞学检查:如能在尿液中检查到癌细胞则可确诊,但阳性率极低。

33.膀胱癌的症状:①血尿②膀胱刺激症状③排尿困难 一般检查:①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见多个白细胞②尿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阳性率为80%.

34.痔的症状:便血、脱出、疼痛、肿胀、异物感、黏液外溢、瘙痒、便秘。

痔的治疗:①一般治疗:改善饮食②手术治疗 35.肛瘘的症状:流脓、疼痛、瘙痒。

3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西医病因:①烟草致敏学说②寒冻学说③免疫学说④激素学说⑤其他:外伤、血管神经调节障碍、遗传因素、霉菌感染等 症状:疼痛、发凉、感觉异常。体征:皮肤颜色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雷诺现象、坏疽和溃疡。

3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①寒湿证:温刚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加减②血瘀证:活血化瘀,通络止--桃红四物汤加减③热毒证: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四秒勇安汤加减④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益气通络--十全大补丸加减⑤肾虚证:肾阳虚者温补肾阳;肾阴虚者滋补肾阴--肾阳虚者附桂八味丸加减;肾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减。

38.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病因:先天性浅静脉壁薄弱或瓣膜关闭不全,以及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导致静脉扩张。病理:小腿肌肉收缩时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

症状: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状如蚯蚓,甚者呈大团块,站立时明显,严重者触及“静脉结石”。患肢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行走久时加重。 体征:①患肢小腿下段、足踝部或足背部肿胀,并可有压陷痕②皮肤营养变化③血栓性浅静脉炎④出血⑤下肢静脉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39.单纯疱疹:西医病因: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本病皮疹初起为红斑,继则在红斑上出现簇集性的小丘疱疹或水疱,有紧张及烧灼感。水疱内还有透明的液体,后变浑浊,局部淋巴结肿大。数日后水疱溃烂,露出糜烂面,伴渗液,逐渐干燥结痂,一般1-2周左右脱痂而愈,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有继发感染时,患处红肿疼痛,有脓疱形成。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①皮肤疱疹②口腔疱疹③生殖器疱疹④眼疱疹⑤新生儿原发性单纯疱疹⑥全身播散性单纯疱疹。实验室检查:①细胞学检查:如查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可初步诊断②病毒培养与接种:可分离到HSV③特异性抗体测定-IgM阳性,则证实为单纯疱疹新近感染。鉴别诊断①带状疱疹:皮损为蔟集水疱,局部炎症显著,伴神经痛;多沿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愈后不易复发②脓疱疮:多发于儿童,夏秋季多见;皮损为散在分布的脓疱,炎症明显,疱较大,有脓性分泌物,溃后结成黄色较厚的痂;接触传染性强。③药物性皮炎:常见于口腔、外阴部;有服药史;皮损为炎症性红斑上的大疱,每次复发常固定于同一部位,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治疗原则:本病一般不需内服药物,可单用外治法。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以疏风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反复发作者以养阴清热、扶正祛邪并治。

40.带状疱疹西医病因:本病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属DNA病毒,为嗜神经病毒。 临床表现:春秋季节常见,以皮疹蔟集性、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神经痛为特点。病程2-3周,愈后极少复发。

实验室检查:①疱疹刮片: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②病毒分离:可分离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③抗体检测:如恢复期呈4倍以上增长,即为该病毒感染。鉴别诊断①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不沿神经呈带状分布。自觉症状轻微,水疱较小易破。多见于发热性疾病患者,有复发倾向②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感,无神经痛。

治疗原则:轻症患者可单用西药、中药或外用药治疗,重症应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中应以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年老体弱者不可过用寒凉之品,并及时加用行气化瘀、养血止痛之药,以防后遗神经痛。

41.疣:西医病因:人类乳头瘤病毒属DNA病毒,主要在核内复制,人是其唯一宿主,宿主细胞是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临床表现①寻常疣: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足等处。皮损为米粒大或黄豆大小不等,触之坚硬,表面粗糙,顶端呈乳头状角质

隆起。常见的特殊类型有丝状疣及指状疣②跖疣: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足底受压处。初起为一针头大小丘疹,渐增大,角质性增生,表面粗糙,呈灰褐、灰黄色或污褐色。削去表面粗糙角质软芯可见黑色小点③扁平疣: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皮疹为米粒大至豌豆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色浅褐或正常皮色,边界清楚。一般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聚合酶链反应检查(PCR):皮损PCR检测阳性。鉴别诊断①扁平苔藓:须与扁平疣鉴别。本病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疹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呈暗红色;一般无瘙痒②鸡眼:应与跖疣相鉴别。本病多发于足缘或足跖压迫部;皮损为圆锥形的角质增生,表面为褐黄色鸡眼样硬结嵌入皮肉,垂直压痛明显。治疗原则:根据疣的种类、皮损多少及发生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轻症皮损数量少者可单用外治疗法,重症皮损泛发者需内、外结合治疗。

42.脓疱疮:西医病因:主要病原菌是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桔草杆菌等其他细菌。可由一种细菌单独引起,亦可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夏秋季节多见。好发于颜面、四肢暴露部位。临床分为寻常型和大疱性两型。皮损为脓疱,寻常型脓疱周围绕以红晕,大疱性有半月形积脓现象。脓疱易破溃、糜烂、结脓痂。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常升高,大部分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②泛发病例血沉加快,由链球菌引起的抗链“O”增③蛋白电泳显示α及丙种球蛋白增高④脓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大部分耐药,对新霉素耐药的很少。其次为链球菌。鉴别诊断①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全身症状明显;皮疹以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痘为主,向心性分布,疱大者可见脐窝,化脓与结痂现象轻微,常侵及黏膜②天疱疮:好发于成年人;皮损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松弛性大疱,疱液清亮,不含细菡;尼氏征阳性③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为风团样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皮损长轴与皮纹平行,呈纺锤形小丘疹。治疗原则:在治疗中应内外结合,中医内治以祛湿为主,或清暑利湿解毒,或健脾利湿;外治以清热解毒、收敛止痒为原则。重症患者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43.癣 头癣:西医病因:黄癣由许兰氏癣菌,白癣由火小狍子菌、铁锈色小狍子菌及羊毛状小狍子菌,黑点癣由紫色毛癣菌引起。临床表现①黄癣:皮损为以毛发为中心的黄癣痂,伴鼠尿臭味,发展缓慢,毛发脱落,形成永久性脱发②白癣:皮损为白色鳞屑斑,断发有白绝菌鞘,愈后不留瘢痕,青春期可自愈③黑点癣:皮损为小片白色鳞屑斑,低位断发,形如黑点,进展缓慢,有的至青春期可自愈,病久可形成瘢痕。实验室检查:①真菌镜检查:黄癣病发可见发内长轴排列的菌丝和狍予,黄癣痂内可见鹿角状菌丝;白癣病发可见围绕毛发排列的小狍子;黑点癣病发可见发内链状排列稍大的小狍子②真菌培养:鉴定菌种③滤过紫外线(Wood灯)检查:黄癣病发显示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显示亮绿色荧光;黑点癣病发无荧光。

鉴别诊断①头皮脂溢性皮炎:好发于青年人;皮损为白色鳞屑堆叠,搔抓脱落,脱发而不断发;无传染性;真菌检查阴性②银屑病:头部皮损为大小不一略高起的银白色鳞屑性斑块,边界清楚,刮去鳞屑可见出血点,无断发及白色菌鞘;真菌镜检阴性③头部湿疹:头部皮损有丘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等多形性损害,瘙痒,一般不脱发;真菌镜检阴性。

治疗原则:本病以抗菌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抗真菌以日服灰黄霉素为首选,同时配合擦药、剃头、洗头、消毒等,但必须彻底治疗,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手足癣:西医病因:手足癣的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临床表现:成人多见,发生在手足掌跖处及指(趾)间,夏重冬轻。临床上分为三型①水疱型:以反复出现聚集或散在的深在性水疱为主②浸润糜烂型:皮损为角质浸渍、发白、剥脱后形成红色糜烂面、瘙痒剧烈③鳞屑角化型:角质层粗糙、肥厚、脱屑、干燥,皲裂后疼痛。水疱型及浸渍糜烂型常合并感染。

实验室检查:①直接镜检:镜下可见菌丝和狍子②真菌培养:阳性。鉴别诊断①手足部湿疹:常对称发生,皮疹为多形性,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真菌检查阴性②汗疱疹:多发于手足多汗患者,对称发生深在性小水疱,有瘙痒及烧灼感;好发于春秋季,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真菌检查阴性。

治疗原则:一般以外治为主,重症和反复发作、病久者可采用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

体癣:西医病因:本病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大小狍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引起。临床表现: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水疱,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有自愈倾向,呈环行或多环行,环周有小的丘疹、水疱和鳞屑。真菌镜检和培养阳性。好发于颜面、颈部、躯干和四肢,股癣多见于大腿根两侧及臀部。实验室检查:①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狍子②真菌培养:阳性。鉴别诊断①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心端;皮疹呈椭圆形,皮疹长轴与皮纹一致,常先出现母斑;查真菌阴性②银屑病:皮疹有时呈环形,基底为淡红色浸润性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银屑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头部、躯干和四肢;一般冬重夏轻;真菌检查阴性。治疗原则:本病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服药治疗,泛发者可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44.疥疮:西医病因:疥疮是由疥螨引起,引起人体疥疮的主要是人疥螨和动物疥螨。临床表现:好发于指缝、腕部屈侧、肘窝、女性乳房下、下腹部及外生殖器等处。皮疹主要为丘疹、丘疱疹、水疱、隧道及结节等。瘙痒,夜间尤甚。在皮损处可找到疥螨和虫卵。实验室检查:玻片可发现成虫、幼虫、卵壳或椭圆形黄褐色虫卵。鉴别诊断①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妤发于躯干与四肢;皮疹主要表现为纺锤形小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搔抓后可形成小风团,风团消失后仍为小丘疹,易复发;常有蚊虫叮咬史。②湿疹: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多

形性皮疹,无一定好发部位。无传染接触史。③虱病:指缝无皮损,以继发性抓伤为主要表现;多见于腋窝、腰围、阴部及皱褶接触部位;可找到虱及虫卵。治疗原则:临床治疗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必须隔离治疗,以外治为主,瘙痒剧烈或继发感染者可用中西结合治疗。

45.荨麻疹:西医病因:①免疫性荨麻疹:I型变态反应、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②非免疫性荨麻疹:某些生物的、化学的及物理因素③其他影响:饮酒、发热、受冷、运动、情绪紧张④常见的诱发病因:食物、吸入物、药物、感染、昆虫叮咬、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及内分泌失调、内脏和全身性疾病、遗传因素。临床表现: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及水肿性斑块。皮疹时隐时现,发无定处,剧烈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人可有腹痛、腹泻、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实验室检查:①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②梅毒血清试验、冷球蛋白和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对冷荨麻疹诊断有帮肋③血沉、抗核抗体与血清补体测定、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有补体活化参与所致的荨麻疹诊断有帮助④血原虫、丝虫、尿液常规及培养、大便找虫卵或寄生虫等对荨麻疹的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①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有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但以单一皮损为主;如不接触致敏物,一般不再复发。②多形性红斑:损害多在手足、颜面、耳等处;为红斑、水疱,呈环形;时轻时重,不易消退。

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是去除病因,如病因不明,可对症治疗,以内治为主,外治以止痒、消肿为主。 46.接触性皮炎:西医病因: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可由于原发性刺激引起,或因变态反应所致,而以后者为主。临床表现:发病前有明显的接触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境界清楚,以单一皮损表现为主,去除病因后皮疹很快消退,全身症状轻微。实验室检查:斑贴实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可靠利简单的方法。鉴别诊断①急性湿疹:无明显接触史;皮疹呈多形性,边界不清;常泛发,对称分布,易复发,易转变为慢性。②丹毒:无接触史;皮损颜色鲜红,边缘清楚并略隆起;全身症状较重,常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 治疗原则:寻找病因,除去致敏和致病物质是治疗关键。重症者宜综合治疗。

47.药物性皮炎:西医病因: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临床表现:发病前有服药史。皮疹大多对称分布,广泛发作,形态不一。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多发生在用药后3周内。发病急骤,自觉烧灼、瘙痒,可伴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严重者伴有内脏损害。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大部分患者血白细胞略有提高,部分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②如并发内脏反应,应检查肝肾功能③皮肤试验和激发试验可用来确定致敏药物。鉴别诊断①麻疹:多先有上呼吸道症状及怕冷、发热等;2-3天后颊黏膜上可见到Koplik斑。②猩红热:皮疹出现前全身症状明显,出现高热、头痛、咽痛等;典型者有杨梅舌、口周苍白圈。治疗原则:停止使用致敏药物以及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中医辨证论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西医进行抗过敏及对症处理。外用药以保护、无刺激性、抗炎止痒、收敛为原则。

48.湿疹:西医病因:湿疹的病因较复杂,多由于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临床表现:湿疹皮损多样,形体各异,病因复杂,表现不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则泛发全身,但大多发生在人体的屈侧、折缝处,如耳后、肘窝、乳房下、阴囊、肛门周围等。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①急性湿疹:本病起病较快。皮损呈多形性,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自觉烧灼、剧烈瘙痒。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②亚急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长期不愈转化而来。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颜色较暗红。自觉瘙痒剧烈③慢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长期不愈转化而来。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性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增加。鉴别诊断①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相鉴别。本病有接触过敏史;常见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损以红斑、水疱或大疱为主,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很快痊愈,不复发②药物性皮炎:与急性湿疹相鉴别。发病突然,皮损广泛而多样。一般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史③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相鉴别。本病多发于颈、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无渗出。治疗原则:西医治疗以消炎止痒、镇静为主。中医治疗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止痒、抗菌、消炎、收敛为主。

49.神经性皮炎:西医病因:一般认为与神经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颈部、额部。皮损为扁平丘疹和苔藓样斑片。阵发性剧痒,慢性病程,常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①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皮损也可苔藓化,但仍有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病变多在四肢屈侧。②扁平苔藓:皮损多为暗红、紫红或正常皮色的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有蜡样光泽,可累及黏膜及指(趾)甲;组织病理有其特点。③皮肤瘙痒症:老年人多见;无原发损害,先有瘙痒,时久可由搔抓皮损出现苔藓化。治疗原则:应解除精神过度紧张,避免搔抓及各种机械性、物理性刺激。药物治疗可给予镇静安神及抗组胺剂或中医辨证论治。外用药以抗炎、止痒、角质剥脱为主。 50.皮肤性瘙痒症 西医病因:①内因:多与某些内部疾病有关②外因: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皮肤情况等有关。临床表现: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瘙痒,仅有继发改变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鉴别诊断①荨麻疹:突然发生,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色红或苍白,迅速出现,迅

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②虫咬皮炎:皮疹多见于头面、颈项、手足等暴力部位;有小出血点、丘疹、疱疹、风团、肿胀。③药物性皮炎:有用药史;皮损表现不一,形体各异;停止用药后皮损可消失。

治疗原则:力求查明病因。两医治疗以镇静止痒为原则。中医治法为祛风清热凉血,或清热利湿,或养血祛风润燥。外用各种止痒剂或激素类软膏,同时可予中药外洗等。

5l.玫瑰糠疹: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人,尤以女性为多,以春秋季多见。皮损特征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淡黄褐色斑片,呈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糠皮状鳞屑,其分布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皮损的分布以躯干部和四肢近端为主,呈对称性。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经4-8周后可自行消退,一般不复发。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的轻度增高。

鉴别诊断①体癣:皮损为丘疹或丘疱疹,亦可是小水疱,逐渐增多向外扩张,呈环状,中心有自愈倾向;在鳞屑中可查找到菌丝或狍子②脂溢性皮炎:皮损多见于头皮和面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发展缓慢;上附油腻性鳞屑,在排列上无特殊性;若不治疗,皮损可持续存在不自行消退③点滴状银屑病:皮损多分布在四肢伸侧、肘、膝部及头皮;基底部为淡红色炎性浸润,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刮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病程较长,常冬重夏轻,反复难愈④花斑癣:皮损的形态有时与玫瑰糠疹相似,部位常见于上胸部、后背部;但局部鳞屑真菌检查阳性;且本病夏重冬轻,常多年不愈。治疗原则:本病有自限性,治疗主要是尽量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本病病因不明,故用药应多方考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疏风清热为主要治法。

52.银屑病:西医病因: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①寻常型银屑病:好发于头皮、颜面、毛囊、黏膜、指(趾)甲等处,层层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②关节病型银屑病与寻常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同时发生,大、小关节以同时发病,特别是指关节易发病。关节症状的轻重随皮损的轻重而变化。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查阳性,在皮肤上伴有银屑病皮损③红皮病型银屑病皮肤弥漫性发红、干燥,覆以薄鳞屑,有正常皮岛,有银屑病史。鉴别诊断①慢性湿疹:多发生于肢体的屈侧;剧烈瘙痒,鳞屑少,且不呈银白色,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同时存在②脂溢性皮炎:须与头皮银屑病鉴别。损害边缘不十分鲜明,基底部浸润较轻,鳞屑少而薄,呈油腻带黄色,刮除后无点状出血,,无束状发;常合并脱发;好发于头皮、胸、背、颈及面部等部位③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皮损为多数椭圆形小斑片,其长轴沿皮纹方向排列,鳞屑细小而薄;病程仅数周,消退后不易复发④扁平苔藓:皮疹为紫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状或带状,表面有蜡样光泽;可见网状纹理(Wickham纹),鳞屑薄而不易刮除;常有剧烈瘙痒。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常升高,血沉加快。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抑制表皮细胞分裂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免疫疗法等,同时外用角质促成剂或角质剥脱剂,或细胞抑制剂等;中医中药治疗本病一般根据辨证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养血润燥等治法,内外兼施。 53.斑秃 临床表现:按病期可分为进展期、静止期及恢复期。呈斑状脱发,头皮正常,无自觉症状。

鉴别诊断①假性斑秃:是一种炎症性瘢痕性脱发,常继发于头皮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炎症性皮肤病。秃发部位皮肤萎缩变薄,毛囊口消失,秃发区境界清楚,但边缘不甚规则②脂溢性皮炎:头发呈稀疏、散在性脱落,脱发多从额角开始,延及前头及颅顶部;头皮覆有糠皮状或油腻性鳞屑;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治疗原则:去除诱发因素,注意劳逸结合,早期进行中两医结合内外治疗,能促进毛发的生长。中医辨证属实证者以清以通为主,属虚证者以补以摄为要。

54.脂溢性皮炎: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皮脂腺分泌较旺盛的青壮年人,常见于皮脂腺分布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颜面、胸背部。本病初发皮损常为毛囊周围红色小丘疹。随着病情的发展,丘疹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其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鉴别诊断①头部银屑病:皮损为红色斑块,表面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境界清楚,皮损内部头发呈束状,无脱发;常有冬重夏轻现象;其他部位亦有同样损害②玫瑰糠疹:主要发生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一般不侵犯头部;常有一个较大的前驱斑疹,皮损呈椭圆形,长轴与皮纹方向走向一致,鳞屑细薄,不带油腻;有自限性③湿疹:皮损多形,常有丘疹、水疱、渗出,边界常不清楚,无油腻性鳞屑及油性痂皮;瘙痒剧烈。

治疗原则:本病轻症可单用中药、西药,或外用药物治疗,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内外治并举的综合治疔。

55.痤疮:西医病因:其发病机理常与皮脂分泌、毛囊角化过度、异常菌群和炎症的产生有关。临床表现: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损害为多数散在性的黑头或白头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对称分布,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鉴别诊断:职业性痤疮:常发生于接触煤焦油、石蜡、机油的工人、丘疹密集,伴毛囊角化;面部、手背、肘、膝都可发生。治疗原则:本病病因复杂。西医治疗以减少皮脂分泌、消炎、杀菌、预防感染为主。中医治疗在病因病机上抓住热、湿、痰、瘀等特点,辨证施治,内外兼治。 56.红斑狼疮

临床表现:①DLE-皮损为暗红斑,有粘着性鳞属、角质栓、萎缩②SCLE-发热、骨、关节表现、皮肤粘膜改变、肾脏损害、心血管病变、呼吸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其他③SLE---1)主症:典型皮疹,颜面部蝶形红斑、甲周红斑或指远端甲下弧形斑,

指尖红斑,出血或盘装损害,粘膜红斑、糜烂、溃疡2)辅症:发热、狼疮发、光敏现象、关节痛/关节炎、多器官的受累。 试验室检查:①血常规与血沉:贫血常见;白细胞、淋巴细胞减少,严重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较带见,活动期可明显加快,缓解期恢复正常②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和总蛋白增加③类风湿因子:30%的患者呈阳性④红斑狼疮细胞试验:75%-90%的活动性呈阳性⑤抗核抗体(ANA)试验:活动性SLE中80%-95%的病例ANA阳性,高滴度≥1:80⑥血清补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⑦免疫学检查。鉴别诊断①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明显,可出现风湿结节及环形红斑;抗风湿因子大多呈阳性;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特有的皮损;红斑狼疮细胞及抗核抗体检查阴性;对光线不敏感。②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多累及小关节。可有关节畸形;类风湿因子大多呈阳性;无红斑狼疮的皮损改变;差不大红斑狼疮细胞③皮肌炎:多于面部开始;皮损为紫蓝色水肿性红斑伴有血管扩张;多发性肌炎症状明显;尿肌酸含量异常。治疗原则: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抗炎疗法消除变应性炎症和纠正根本的病理过程,使用免疫抑制或促进药物进行免疫凋节。DLE患者西药可考虑用抗疟药、非激素类抗炎药,或皮质类固醇;SLE或SCLE患者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中医治疗多从补肾、活血化瘀、祛风湿、解热毒入手辨证治疗。

57淋病:西医病因:淋病的病原菌为淋病双球菌,革兰染色阴性,易被肥皂或其他消毒剂杀灭。临床表现:有不洁性交或间接接触传染史。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主要表现为尿道炎、阴道炎等,出现急性、慢性尿道炎症及局部红、肿、热、痛,有分泌物或呈脓性。部分病例可无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在多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染色阴性的淋球菌,可作初步诊断。经培养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①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所引起。其潜伏期较长;尿道炎症较轻,尿道分泌物减少: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有条件的可作衣原体、支原体检查②念珠茵尿道炎:病史较长,多有反复感染史。尿道口、龟头、包皮潮红,可有白色垢物,瘙痒明显;实验室检查可见念珠菌丝。

治疗原则:西医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按规范方案及时、足量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病,特别是对慢性淋病和有合并症淋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58梅毒:西医病因:本病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临床表现:多有冶游史或不洁性交史,或有与梅毒病人共用物品史,皮肤、粘膜、阴部、肛门、口腔等处有梅毒性表现,感染期较长者有内脏受损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检查和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①硬下疳与软下疳:软下疳病原菌为Ducreyi链杆菌(度雷克嗜血杆菌),潜伏期短,发病急,炎症明显,基底柔软,溃疡较深,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疼痛剧烈,常多发②梅毒玫瑰疹与风热疮(玫瑰糠疹):玫瑰糠疹皮损为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斑,其长轴与皮纹平行,附有糠状鳞屑,常可见较大母斑,自觉瘙痒,淋巴结无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③梅毒扁平湿疣与尖锐湿疣:尖锐湿疣的疣状赘生物呈菜花状或乳头状隆起,基底较细,呈淡红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治疗原则:梅毒的治疗由于驱梅方案的成熟,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类药物疗效确切,故临床主张按方案治疗。中药治疗梅毒一般仅作为驱梅治疗的辅助疗法。

59尖锐湿疣:西医病因:本病的病原体系人类乳头瘤病毒(HPV)。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不洁性接触史或夫妇同病。男性好发于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同性恋者发生于肛门、直肠;女性好发予外阴、阴蒂、宫颈、阴道和肛门初起为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融合成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增生突起,表面湿润,根部有蒂,易出血。 实验室检查:①细胞涂片巴氏染色可见空泡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②免疫细化检查可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抗原。

鉴别诊断①假性湿疣:多发生于20~30岁的女性外阴,特别是小阴唇内侧和阴道前庭;皮损为直径l-2mm大小的白色或淡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鱼子状,群集分布,无自觉症状。

②扁平湿疣:为梅毒常见的皮肤损害,皮损为扁平而湿润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皮损内可找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强阳性。③阴茎珍珠状丘疹:多见于青壮年人。皮损为冠状沟部珍珠样半透明小丘疹,呈半球状、圆锥状或不规则状,色白或淡黄、淡红,沿冠状沟排列成一行或数行,或包绕一周;无自觉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