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相国绐信曰 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3分) A.众辱之 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悬赏 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矜:夸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解其缚兵数万信乃信与张耳以..
A. B.
与哙等为伍欲发以袭吕后、太子生乃..
长乐钟室斩之.
C. 人言公之畔.
余言淮阴人为.
D. 乃为儿女子所诈.
( )(3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愿君留意臣之计 B.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欲东下井陉击赵 B.水上军开入之 ..C.师事之 .
D.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
C.乃为儿女子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
( )(3分)
6.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还报,(信)则大喜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信)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D.(人)再至,陛下乃疑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在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
1
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臶,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臶,立汉赤臶。”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臶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臶,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后生,臵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臵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假:拨给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同”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敢引兵遂下势粮食必在其后乃其..A. B.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大笑水上军开入之赵军望见而..C.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 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王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原旨,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诸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11.将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2)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20分)
(一)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
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主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闲:闲暇 .
B.父去里所,复还 所:处所,地方 .C.取而葆祠之 葆:同“宝”,珍贵 .D.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 计:估计,料想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侥幸于不死/②以大中丞抚吴者 ..B.①良业为取履/②为之奈何 ..
C.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
( )(3分)
1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的品性的一组是 ( )(3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④彼其能有所忍也 ⑤良因怪之,跪曰:“诺。”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文都着眼于“忍”。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来源:学科网]
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
C.司马迁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
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更令人信服。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