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案例 生日演出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幼儿通过游戏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展示能力,正因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因此游戏被看作是反映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任、最信赖的人,所以在当其遇到困难、困惑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向老师进行求助。这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推进游戏的进程,教师就要介入游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幼儿,在抛接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千万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生日演出
由于前几天班上一个孩子过生日,近期大家特别热衷于到娃娃家去给娃娃过生日。今天又是娃娃的四岁生日,“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开展忙乎起来了,忙着烹制美味的菜肴,忙着收拾整理家里的东西,没过一会儿,家里就来了很多“亲戚朋友”来祝贺,大家围坐在一起为孩子唱着生日歌,品尝着美味的菜肴。其中有一个朋友提议:“我们来给娃娃表演节目吧!”他的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大家分头开始准备工作:有的从语言角拿来了布偶,有的从小五台借来了小乐器,还有的干脆几个人围在一起开始排练了。
生日演出开始啦!“妈妈”抱着娃娃坐在餐桌前观看着,课时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娃娃家就吵起来了,声音越吵越响,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时娃娃家的“爸爸”发现我在注视着他们,
就向我暗示,用手指指指那些吵闹的“亲朋好友”,我不动声色继续看着,他们的争吵也没有因此而结束,大概又过了十多分钟,争吵还在继续,这时娃娃家的“爸爸”跑来向我求救:“范老师,我们家实在是太吵了,我真的没办法解决了,你来帮帮我吧!”说着拉着我往娃娃家走去。
“哇,你们娃娃家今天好热闹呀,有什么高兴的事吗?我一走进娃娃家就好奇地问。
“我们在给娃娃过生日。”“我还给娃娃表演了唱歌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向我“报告”着。
“爸爸,有那么多的客人给你加宝宝过生日,那你一定很开心吧。”我回头问“爸爸”。
“他们太吵了,吵得我家宝宝哭到现在,睡觉也睡不着。”
“看来你们的美意并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赞美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你们的表演的到大家的欢迎吗?”
大班幼儿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孩子,他们的主观性和个性化逐渐彰显出来,特别是一些个性相似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矛盾就更加激化了,如果这时教师采用直接建议的介入方式往往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不能让孩子们心服口服,教师要艺术化地将孩子们矛盾的“球”重新抛还给孩子,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一种平等的角色协调、帮助的口吻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让孩子发现问题的“结”在哪里,然后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就有很多随机性、不确定性,他们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等待的基础上,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行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更适宜。
2011.6.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