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部分
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它的基本任务就是从人们所听到的和看到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的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历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个别语言学:探讨一种语言或一个语系、语族、语支语言的结构规律或发展规律,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理论语言学:任何语言的结构状态和演变规律的研究都是理论的研究,可以称之为理
论语言学,但实际上,现在一般听说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语言在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微观语言学:与宏观语言学相对。注重研究语言结构状态和内部规律的科学。通常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宏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与微观语言学相对,主要研究与语言相关的现象,是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例如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语言的人类语言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等。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索绪尔: 瑞士语言学家。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语言:指自己的母语,一般说来母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第二语言:包括本国内别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
语言规划:国家或团体为了管理语言而进行的工作,包括语言的选择、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自然语言理解: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语言交际过程,使计算机能理解和运用自然语言,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对话。
-
翻译:把一种语言换成表达同样意义的另一种语言,是两种语言在意义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转换。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就其社会功能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其中发音的过程叫作言语动作、所说出来的话叫言语行为。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书面语、口语:书面语是在书面上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口语是在口头上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系统,书面语和口语是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
交际、语言交际:交际就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活动,交际要借助某种媒介进行。
语言交际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进行的交际活动。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
符号: 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
象征性符号:形式和内容之间有内在联系,形式是由内容来决定的。
非象征性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用什么形式表达什么内容是人们规定的。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是事物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的符号。“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义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符号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呈线型排列,而不能再空间里一起铺开。
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语言的离散性:语言符号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
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组合关系:是语言符号的链条上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
聚合关系: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
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语音部分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生理语音学:研究发音的语音学说。
声学语音学:研究语音传递的语音学说。
感知语音学:研究语音感知的语音学说。
/
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由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它叫陪音。
共振:一个静止的物体,受到一个频率与它相同或相近声音的影响,也会随之震动而
发出声音,这种现象叫声音的共振。
语音四要素:
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
音质:也叫音色,指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点。
音素:从音质上切分出来的最小语音片段叫做音素,它是语音研究的最小单位。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元音: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现代汉语里a o e i u 就是元音。
复元音:在一个音节的内部,不同的元音音位可以组合在一起,组成复元音。每一个音节内部元音和元音组合起来就构成复元音。
'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音节:由音素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音素,也可以是几个音素。
音标: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标等。
国际音标: 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8月制订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
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乐音/噪音: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它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
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在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口腭等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冲破障碍的方式。
\\
音位: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按语音的辨别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
类。
音(质)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非音(质)段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
音位体系:一种语言的音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最小对立体:只在一个语音位置上有差别的两个词叫做最小对比对儿,也叫最小对立体。
若是几个词就叫做最小对比组,
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不是所有语音都能成为区别特征,语音特征能否成为区别特征要看它能否使音位形成对立。
重音:相连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有句重音和词重音两类。
重位:在有自由中银的语言中,尽管两个词的音质音位相同,但是重音位置不同,可以把词的意义区别开来,像这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重音叫重位。
力重音:英语和俄语的重音主要是通过增加音重来实现的,这样的重音叫力重音。
&
乐调重音:有的语言的重音主要是通过增加音高来实现的,这样的重音叫乐调重音。
声调: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叫声调。(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调位:由声调充当的非音质音位叫调位。
时位: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长叫做时位。
领音:根据肌肉紧张说可以把音节分为三部分:处在音峰位置上的音叫领音,领音之前叫起音,领音之后叫收音。
成音节辅音:能充当领音的辅音叫成音节辅音。
闭音节:以辅音收尾的音节叫闭音节。
开音节:以元音收尾的音节叫开音节。
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没有声母的音节被认为是零声母开头。
韵母:音节的后段,声母之后的部分,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
具体代表。
音位条件变体:各个音位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音位自由变体:音位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限制。
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
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叫异化。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弱化。 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 叫脱落
元音舌位图:四个极点围成一个四边形,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四 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四呼。齐口呼:以/ 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撮口呼:以/y /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以/a o e /为韵母的主要元音。
;
语法部分
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句组合成句群的规则。
(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低层次的音义结合体构成高一层的音义结合体的规则。)
词法: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如:附加法、复合词的构词法。
句法:词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如:主谓句、述宾句或者主动句、被动句等造句规则。
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 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如:汉语史的研究。
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重点是某一 语言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如:现代汉语的研究。
语法学: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
语法体系:语法系统。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
语法学体系: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多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语法单位:句子中的一切音义结合体都是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是句子,比句子小的依次是:词组、词、语素。
语素:语素是从词中分解出来的,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既有语音形式,又有意义内容,是不能再分割的单位。
词: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具有固定的读音和意义,具有造句功能,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短语: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和词一样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的成分,可单用。
词组:词的组合,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是在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但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法单位。
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单位,前后都有停顿、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基本语言单位。
语音变体:同一个语素有几个语音形式,这几个语音形式就是这个语素不同的语音变体。
语义变体:同一个语素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这几个不同的意义就是这个语素的语义变体。
#
词干: 在有变词语素的语言中,词去掉变词语素后剩余的部分。
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词根和词缀叫构词语素)
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它们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和后加成分。
词尾 :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
变词语素:又叫构形语素,是粘附在词干上的附加性语素,它的作用是构成词的语法形式,并表示语法意义。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复合词: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词。词干的最外层没有词缀的合成词。
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后,由语法结构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语法单位在组合
中产生的意义。
.
语法形式:能够把语法单位组织起来并且在组织中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语法形式的类别)。主要语法手段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语法范畴: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所表达出来的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的聚合。包括:性、数、格、时、体、态、人称。
词形变化(形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包括:附加、内部屈折、异根、零形式。
内部屈折 (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
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
语法功能:词在更大环境中出现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词汇:语言中词和固定词组的集合叫做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称。
历史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在历史上存在而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词语。井田、宰相。
外来词:音和义都借自其它语言的词。咖啡、坦克。
方言词语:从其它方言吸收过来的词语。砸锅、二流子。
文言词语:古代常用而现在不常用的词语。文言词语属于古代语言的词汇,不属于现代语言的词汇。
通用词:在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口语和书面语)、各行各业中都可以使用。通用词构
成通用词汇。
根词:在语言词汇中,有一部分词代表的事物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在语言中非常稳定、存在时间长,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这些词叫做根词。根词是词汇的核心,是创造新词的基础。
固定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定型的词组。固定词组在结构上是凝固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改变。有完整的意义,整体意义不是其组成成分的意义加合而成。成语、惯用语、专有名称。
*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凝固性最强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特点。成语是历史的产物,是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大多来源于古代的书面语、故事、传说、寓言。
惯用语:是人们在口头上使用的一种固定词组,她的结构形式比较短小,如汉语的惯用语多数是三字格的,少数四字。碰钉子、卖关子……
专有名称:用来指国名、政区名、重要的地名、机关名、组织名以及著名的报刊名册很难过的固定词组。
词义:又称词汇意义,是词的内容意义。分为理性意义个附加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部分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概括性的反映,是词义的基本部分。与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现实现象的本质特点。
感情意义:感情色彩:是人们对词义所反映的事物的主观态度。
语体意义:语体色彩,是为适应一定的交际场合、文体或其他交际因素而产生的附加意义或色彩。如口语语体色彩和书面语语体色彩。
理据义:因词的理据或内部形式而产生的附加意义可以叫做理据或内部形式意义。
形象色彩:由词的组成成分引起的对词的所指物形象的联想。
联想意义:是对词的所指事物的特点产生的联想。
;
义位:词的一个理性意义就是一个义位。如果一个词的理性意义只反映某一类现象,这个词就只有一个义位(单义词)。
义项:每一个不同概念意义事物的叙述内容称为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语义场:是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
义素: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叫义素,也叫语义成分。
本义:一个词最初的意义总是只反映一类现实现象,因而只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派生义:表示一类现实现象的词去指称其他现实现象,因而衍生出来与本义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意义,这些后来衍生的意义叫做派生义。
引申:
隐喻:甲乙两种现实现象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以指称甲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现象。
借喻:甲乙两种现象之间并没有某种相似性,但存在某种联系,因而用指称甲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现象。
词聚:某一语言中,在语音或语义方面相联系的两个或几个词叫做词聚。
:
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词汇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语境:指使用语言使用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蕴含: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来说,如果有甲就必然有乙,就说甲蕴含乙。
预设:某一事态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或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持有的假设。是橘子
的非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使句子的附带信息。
文字: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
编旁: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级部件。
字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拼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
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的文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
表意文字: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的意音文字叫做形声字。
自源文字:指从创立文字起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借源文字: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
口语: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风格变体: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的变异。
|
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地域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共同语: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
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语严重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
如:电话
仿译词: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黑板、牛津
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一个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
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密切的接触时,这种接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语意等变化。
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做自愿融合。
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做被迫融合。
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语言整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叫语言整化。
语言混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
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洋径浜(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指当地人在和外来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混合语(克里奥耳语):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洋泾浜就变成了克里奥耳语。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交际语。
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世界语(Esperanto):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语言系统的发展
尖音和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
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做“尖团合流”。
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这种现象叫做“浊音清化”。
语言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
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
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能指、所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就是所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