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2022-06-06 来源:爱go旅游网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来源:赛柏蓝-药店经理人▍作者:蔡金莲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脸上长痘的人越来越多,即痤疮发病率越来越高,痤疮是发生于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多发生于青少年。

临床表现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易复发,易形成色素沉着甚至瘢痕,这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社交,更影响患者体内激素分泌,而激素的紊乱又会进一步加重痤疮,循环反复,因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中医学将痤疮归结为“粉刺”范畴,《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

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皮损形态等不同表现,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来进行分型论治,方药随证加减。

一、肺经风热证

皮损以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为主,或有痒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应疏风宣肺,清热散结。

方药1:枇杷清肺饮,由白术、栀子、枇杷叶、连翘、赤芍、知母、黄芩、黄柏、薏苡仁、丹参、甘草组成。组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栀子泻火除烦、消肿止痛、清热利湿;枇杷叶清肺化痰;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赤芍活血祛瘀、清热凉血;知母、黄芩生津润燥、清热泻火;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薏苡仁健脾祛湿、利水消肿;丹参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方药2:泻白散,由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组成。组方中桑白皮、地骨皮可清泻肺热,为方中的主要部分;甘草、粳米益脾和中,辅助桑白皮、地骨皮发挥最大功效。

中成药:栀子金花丸。

二、脾胃湿热证

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有疼痛,面部、胸部、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口苦、纳呆,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治法应清热利湿,通腑解毒。

方药1:茵陈蒿汤,由藿香、防风、栀子、茵陈、赤芍、苍术、黄芩、陈皮、生山楂、紫花地丁、泽泻、蒲公英、丹参、酒大黄。组方中茵陈健脾除湿,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上中二焦之湿热,野菊花、连翘清热解毒,紫花地丁凉血消肿,山栀清热泻火除烦,蒲公英消肿止痛,酒大黄清热解毒、活血通便,生山楂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具有降脂,减少皮肤油脂分泌之功效;白花蛇舌草、丹参可抑制雄性激素的分泌,全方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方药2:芩连平胃散,由黄芩、黄连、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及姜枣组成。组方中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陈皮、厚朴辛散苦燥,行气燥湿,苍术温燥脾湿,并佐苦寒之品,炙甘草调和诸药。

中成药:便秘者可选用连翘败毒丸、防风通圣丸、润燥止痒胶囊等;便溏者可选用中成药香连丸、参苓白术散等。

三、痰瘀凝结证

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主,颜色暗红,也可见脓疱,日久不愈;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治法应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药1:海藻玉壶汤,由海藻、浙贝母、昆布、当归、半夏、陈皮、青皮、川芎、连翘、甘草、独活、海带组成,具有化痰软坚、理气散结的功效。原方加夏枯草苦寒泄热,味辛散结,配以半夏、贝母祛瘀通络,散痰火凝聚之瘰疬;去连翘,加丹参活血通络,祛瘀消痈,配伍川芎、当归辛散活血。

方药2: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二陈汤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桃红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组成。其中,二陈汤可健脾燥湿化痰,方中半夏可燥湿化痰,白术和茯苓可健脾化痰,天麻可平肝潜阳,陈皮可理气祛痰。而桃红四物汤既可养血又能活血,虚实同治。方中川芎可行气活血,桃仁和红花能活血祛瘀,丹参有舒经

活络的能力。良方合剂,可共奏祛痰化瘀、活血通络之效。

中成药:丹参酮胶囊、大黄蛰虫丸、化瘀散结丸、当归苦参丸等。 四、冲任不调证

皮损好发于额、眉间或两颊,在月经前增多加重,月经后减少减轻,伴有月经不调,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或脉涩。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治法应调和冲任、理气活血。

方药1:逍遥散,由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组成,为和解剂,全方具有疏肝养血理脾之功,对肝郁脾虚证、冲任失调证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组方中柴胡、薄荷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效而助“肝用”,当归、白芍有养血柔肝之用而补“肝体”,白术、茯苓则共有健脾益气、化湿祛痰之功,使中焦脾土运化有权、气血化生有源,各药效结合方能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药2:二仙汤,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甘草组成。组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甘草调和诸药。

中成药:可选用逍遥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痤疮的中医药外治疗法 1、中药湿敷

方法: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皮损,起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中药面膜

方法: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min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皮损,起到破瘀活血,清热散结的作用。

3、耳穴贴压

方法: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min左右,每5日更换1次。

4、耳尖点刺放血

方法: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或耳部的内分泌穴、皮质下穴,常规

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每周治疗1~2次。

5、针灸

方法:主穴为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等穴,配穴为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及皮损四周穴。方法: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

6、火针

方法:常选背俞穴,如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月经不调加次髎,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次,隔日1次或火针烧红后直刺囊肿、结节、每处皮损可连刺数针,每7~10d治疗1次,刺24h不沾水。

7、刺络拔罐

取穴多为肺俞、大椎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膈俞、肾俞等。每次取背俞穴4~6个,三棱针刺破皮肤,然后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10~15min,每3d1次,10次为1个疗程。

痤疮是一种难治愈性的毁容性的皮肤病,给患者身体乃至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皮损严重的患者羞于见人以致发展成抑郁的心理状态,给正常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给予痤疮患者积极治疗尤为重要。

西医在痤疮治疗中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性激素或维甲酸类药物,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药效持续时间较短,不良反应较多。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依据痤疮患者症状表现给予针对性中医治疗,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效果。

另注意此病在中医药汤剂治疗的同时还应严格忌口,忌食辛辣刺激发物等,饮食宜清淡,同时注意作息要规律,减少面对电脑的时间,保持良好舒畅的心情,切忌用脏手挤压。

··· END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