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消防装备“鸟枪换炮”(图文)
从“老解放”消防车,到大吨位水罐消防车、高喷消防车、云梯消防车、119重型防化车;从简易的火钩、腰斧等救援装备,到液压撑顶、破拆工具、雷达生命探测仪、消防犬……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四川消防装备“鸟枪换炮”的经历印证了四川消防事业30年的无声巨变。
老水枪述说历史沧桑
如今,人们在火灾现场里往往看到的是消防队员们用各种先进的装备灭火的情景,那以前的消防水枪是个啥模样呢?2005年,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开展的消防文物征集活动中,凉山州德昌县里发现了一支老式灭火水枪,居然还能喷出10多米的水柱来,据介绍,它曾经在灭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功保住了德昌县城。
据介绍,这支消防水枪长144厘米,出水口径0.7厘米,由红铜手工制造,水枪各部分连接处镶嵌有牛皮垫圈,看上去制造工艺十分精细。其上部有一铜制标签,上面写有“成泰造;铺在粤东省城,有棚西约开张”等繁体字样。火灾发生时,只需将水枪较粗一头插在有水的地方,使劲向下压,水即喷出。水枪整体虽旧,但仍可用,凉山消防官兵对其试水时,射程达到十几米高。
据德昌县原公安局局长、70多岁的李元芳介绍,因为以前没有消防队,这样的水枪是民间大商户为预防火灾私人购买的。
“可别小瞧这支平常的水枪,它可在上世纪60年代末保卫了德昌县城。”当地住户80多岁的王奶奶告诉记者,以前的德昌县城只有一条街,两旁都是相连的木质结构的房屋。
60年代末的一个春节,因一个小孩燃放烟花引燃姓刘的一个大户商家的房檐,最后还是靠这样的几支水枪共同灭火,才将火势控制住。
时代的发展步伐是飞速的。
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已上升到45%以上,但消防警力严重缺乏、消防队(站)建设滞后,城市建城区缺消防队(站)1381个,现有消防队(站)有70%未达到最低编配标准,仍有692个县(市、旗)未建公安消防队,导致每年有十几万起火灾不能在初起阶段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农村乡镇的经济格局也发生明显变化,易燃易爆、石油化工等火灾危险性大的企业大量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发生的火灾已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死伤人数占65%以上。而全国3.7万多个乡镇中还有3.5万个基本没有消防力量,村屯几乎是空白,大量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扑救。
在当今时代,再靠一支老水枪保卫一座城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消防装备的时代发展简史
提起消防,我们一般都会想起119、消防车、灭火器这些现代的消防设施,但说到水龙、火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些什么,更不会知道它们的用途了。其实,这些物件也属于消防设施,只不过它们属于的是那些久远的年代。
当我们在翻阅四川消防总队征集的一张张消防文物照片时,半个多世纪前的消防场景顿时变得真切起来。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四川省城警察总局设消防警察队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四川的消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资料介绍,到1949年底,全省设消防警察队的成都、重庆、自贡等6个城市,消防车14辆,机动和人力水龙120余台,
且半数以上残破不能使用。
据老消防队员介绍,在解放初期,救火队多是些民间队伍,每个区每个街道几乎都有义务救火队员。一旦发现起火他们就会拿起铜锣,快跑急敲大喊。队员们听到后,都会迅速穿衣戴帽奔向集合点。从照片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当时的救火设施是相当简陋的,扁担、水桶、水龙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行头。
在2005年四川消防总队在青城山组织的消防文物展上,人们演示了当时水龙的具体操作方法:救火时,在水龙的把柄上各插一根龙杆,上下来回压动,就能够将水压送出去救火。这种水龙需要8个人一起用力,参加救火的其他人就用木桶、面盆等提水工具从河里、井里提水倒入这个水箱内,给水龙不断补充水源来救火,场面非常壮观。
据时任三台县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冉定万说,三台县棉纺厂于一九六八年建厂,七二年投产。投产时,厂领导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并在时任厂党委书记刘绍光的要求下,当时负责消防工作的“巡逻组”组长罗祖召专程赶车到成都购买回1211灭火器十二具,放在值班室。由于这类灭火器价格昂贵,自买回以后,虽绵纺厂在生产时屡次发生小型火灾,但一直未动用这批灭火器。
新中国建立后,各地消防车辆和装备不断增多。四川在1957年,国产“解放”牌水罐泵消防车投入使用后,逐步淘汰了旧有老式车辆。到1976年,全省公安消防队消防车增至208辆,专勤车63辆。80年代以来,消防技术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加快。1987年,成都市实现了无限通讯组网,调度指挥灵便迅速,进一步提高了灭火效能。至1990年,全省共有消防车1100辆,机动消防泵400余台。
由水龙到雷达生命探测仪防化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四川消防与全国其它地方情况差不多,底子实在太薄弱了,各地靠为数不多“老解放”消防车灭火,部分地方甚至还没有任何消防装备和专门的消防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因素日益增多,如不加大防控力度,火灾等各类灾害事故极有可能出现上升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消防工作面临着两大基本矛盾,即:消防基础建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全社会防控火灾综合能力与公共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火灾形势的稳定。
面对严峻形势,全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消防的投入。进入2000年后,全省消防经费有了大幅度提高,全省消防部队基层保障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据统计,仅2007年全省21个支队和所属大、中队实现了业务经费全部纳入同级财政一级预算,全省消防部队累计投入消防事业经费4.05亿元(含专项经费),同比增长35%。全省消防部队新增消防车136辆,新购各类器材装备3298余件(套),为基层配备下发行政车、生活保障车69辆、烘干设备36台,配送电脑300台,抢险救援班器材装备、个人防护器材基本达到最低配备标准,部队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广安、资阳、遂宁、广元四个市已经落实法国政府贷款945万欧元用于解决消防装备建设的问题。同时,南充、绵阳等地市也已申请到国外贷款增加消防装备投入。
为增强成都消防处置急、难、险、重等突发事件能力,今年一辆美国多功能泡沫车装备成都消防。该车由成都市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价值人民币480万元从美国进口的当今世界先进的多功能灭火系统消防车,与A类泡沫车相比,该车具有药剂混合比精确,适合目前大多数灭火剂和A类泡沫。主要配备A类泡沫和F500灭火剂,可用于处理较为复杂的大中型火场,如化工厂、冶炼厂、油库等立体高危火灾现场。由于其混合配比系统先
进精确,适用于绝大多数灭火药剂和泡沫,车体同时装载新型高效灭火药剂灭火罐和泡沫罐,高效灭火药剂短时内迅速降温,并将潜在的回火或复燃危险降到最低。整车性能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性能。
消防经费的迅猛递增,为更新消防设备增添了实力。如今,55米登高消防车、45米曲臂登高消防车、32米曲臂登高平台消防车、16米高喷消防车、抢险救援车、专勤消防车、照明消防车、干粉消防车……这些消防车个个“身怀绝技”,有的能登高救人,有的能举高喷射,有的能起重牵引,有的能照亮夜空。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消防支队的通讯通信科副科长钱奕慧率通信组于5月12日晚上20:40分到达都江堰,加入支队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由于地震导致全城移动通信中断,到达现场后,钱奕慧同志迅速组织人员打开车载发电机,同时开启所有车载通信设备,为架设有、无线通信提供电力和设备保障;在通信指挥车车顶架设无线中转设备,建立支队现场应急通信指挥网;协调电信部门解决临时指挥电话。到达现场仅15分钟,将有、无线应急通信指挥设备架设完毕。建成了覆盖了都江堰主城区无线应急通信网络和有线电话通信网络,在抗震救灾期间完成了上千次的拨打和上万次的呼叫。消防专业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大显神威。
近年来,全省消防部队还陆续配备了雷达生命探测仪、全角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及钢筋混泥土链锯、液压、撑顶、起重、堵漏、侦检等消防特勤器材。
从当初火钩、水桶、水龙这些简陋的灭火器材装备到今天的全副武装的消防抢险救援车、防火隔热服;从最初以打梆、鸣锣、敲钟或居民奔走相告的消防通讯指挥方式到今天大型多功能火场通信指挥车;从当初的民间救火组织到今天高素质的专业消防队伍……四川消防装备和消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百年
风雨历程。
改革开放30以来,四川消防和全国其它消防力量一样,消防装备和消防事业实现了飞跃发展,彻底告别了“小米加步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