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南北朝氐、羌部落名号与姓氏研究-论文
2022-04-20
来源:爱go旅游网
秦汉至南北朝氐 羌部落名号与姓氏研究 杨铭 李锋 [摘要]氐、羌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地位特殊,历史上,氐、羌与中国古代很多民族之间都有关系。开展氐、羌 的部落名号和姓氏研究,有助于追溯氐、羌两族的起源,理解氐、羌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氐、羌之间的复杂关系, 进而有助于理解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氐羌;名号;姓氏;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5)O7—0017—07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2015XWD—B03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铭(1952一),男,重庆江津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 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关系史、藏学。四川成都610041李锋(1986一),男,陕西白水人,井冈山大 学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史、民族文物。江西吉安343009 氐与羌,在中国古代是两个族系相近、地域毗 属的部落名或首领名相称呼,作为相互区别的标 邻、文化略同的西部民族,所以在考古学文化上属 志。其称呼的方法,可能就是氏族或是部落名加 性接近,在文献中往往氐、羌并称。魏晋南北朝时 上某人即可,如钟羌、勒姐羌、烧当羌等。而对于 期,氐、羌民族向东迁徙、发展,以其为主分别建立了 氏族或是部落首领,根据文献的多次记载,似乎有 前秦、后秦两个政权。隋唐以后,进人中原的氐、羌 自己专属的特别称谓,而这种称谓有时还会演化 逐渐融合于汉、藏等族,而地处西南的氐、羌仍然保 为部落名称。以下详细考证。 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顽强地生存下来。时至今 (一)羌族的部落名号 日,羌族分布、生活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秦汉时期羌人的部落名号或首领名号,在《后 州,而被学术界视为氐人后裔的“白马藏人”也生活 汉书》等文献中记载很多,据统计有近百种,以下 于羌族的毗邻地区,即今四川省平武县。 仅列出其中规模较大或影响较大的若干部落名号 关于氐、羌部落名号与姓氏的研究,可以说尚 或首领名号,加以考述。 处于起步阶段。姚微元先生的《北朝胡姓考》,是 钟羌 研究少数民族姓氏的专门论著,此书对氐、羌的姓 钟羌为古代羌人部落,东汉时期游牧于大小 氏做了初步的考证。马长寿先生的《碑铭所见前 榆谷以南(今青海贵德东河曲一带),北临烧当羌。 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也提到了一些氐、羌 《后汉书·西羌传》载阳嘉三年(134年),钟羌首 的姓氏,但未做专门论述。陈庆连著《中国古代少 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氐、 领“良封”等率众寇陇西、汉阳,朝廷诏拜马贤为 羌姓氏进行了综合研究,但并非专论。综合各家 “谒者”,前往招抚平息。 论述来看,对氐、羌姓氏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搜罗 勒姐羌 与考证阶段,而本文把部落名号与姓氏这两个有 勒姐羌,古代羌人部落,得名于今青海平安县 密切联系的命题结合起来,从氐、羌部落名号和姓 的勒姐溪。永初元年(107年),当阗羌、勒姐羌等 氏的来源、命名的途径与演变的特征等重要问题 起兵于湟水流域,永初三年攻占破羌县。元初六 着手,展开讨论,以就教于学界。 年(119年)春,勒姐羌与陇西羌首领“号良”等通 谋欲反,马贤率军击之。延熹二年(159年),“烧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氐、羌部落名号 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 古代氐、羌最初是没有姓氏的,相互之间以所 (段)颖将兵及湟中义从羌万二千骑出潢谷,击破 1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 ,'【1 J(P 2146) 烧当羌 烧当羌,古代羌人部落,《后汉书·西羌传》载 “从爰剑种五世至研……十三世至烧当,复豪健, 其子孙更以烧当为种号。” ‘ 盯 至首领滇良时, 居于赐支河曲(今青海门堂至青海河南蒙古族自 治县泽曲河一带广大蒙藏地区,包括今久治、阿 坝、若尔盖、玛曲、碌曲、夏河、河南、泽库等县) 北 岸。中元二年(57年),其首领滇岸、滇吾率五千 人攻陇西塞,被汉朝军队击败于唐谷、允街等地。 永平元年(58年),窦 、马武等击滇吾于西邯,滇 吾远引去,余部七千多口被移居三辅。永初元年 (107年),烧当羌首领麻奴兄弟率部出塞,活动于 令居塞西至武威间。 卑禾羌 卑禾羌,古羌人部落,早期游牧于青海湖地 区。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中郎将平宪等持金 币到西海利诱羌人献地,卑禾首领良愿向汉廷献 出允谷(今贵德、共和地区)、盐池(今茶卡)②等 地。王莽居摄元年(6年),西羌傅幡等攻打西海 郡,太守程永弃城而逃,卑禾羌人重返家园。 白马羌 白马羌源于其居住的白马之地而得名,分布 在今四川绵阳北部。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 “广汉塞外白马羌豪楼登等率种人五千余户内属, 光武帝封楼登为归义君长。”l 2l‘ 粥 研种羌 古代羌人部落,其首领为研,故号“研种”。研 为无弋爰剑五世孙,至其时,该部落居于湟水流 域,秦孝公曾遣太子率研等部落觐见周显王。景 帝时,研种羌首领“留何”率族人求守陇西塞,于是 汉朝将留何等迁徙到狄道(今临洮)、安故(今临洮 南)⑧一带居住。 留何种羌 古羌人部落,为研种羌的一支,世居湟水流 域,或得名于其首领“留何”之名。《后汉书·西羌 传》有研种“留何”率族人求守陇西塞,于是徙留何 等于狄道、安故的记载。 封养种羌 古代羌人部落,为先零种羌的一支,西汉初居 于湟水上游。汉武帝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 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建初 二年(77年),迷吾与封养种豪布桥等五万人共击陇 西、汉阳等地,后马防、耿恭讨破之,迷吾等降。 综合来看,秦汉时期羌人部落的得名似乎有 这样几种途径:首先是以氏族或部落图腾来称呼 的,如参狼羌、黄羝羌、牦牛羌、白狗羌。其次以氏 族或是部落首领的名称来称呼,如研种羌就源于 其首领“研”,烧当羌因无弋爰剑十三世孙“烧当” 而得名。第三是以地得名,像勒姐羌因活动于青 海平安县的“勒姐溪”得名,卑浦羌因“滴水”出西 河(今陕西府谷县西北,山西离石一带) 而命名, 以及分布于白马水流域的白马羌。第四是因为中 央王朝赐予封号而始有部落之名,如“义从羌”、 “效功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的部落名号在文献中 还有大量记载,如分布于青海、甘肃、川西北的烧 当羌、袍罕羌、泓川羌、宕昌羌、黄牛羌、白马羌、河 州羌、秦州羌等,分布于陕晋、川滇等地区的马兰 羌、北羌、黑羌、青羌等,因为笔者近期曾撰文讨 论,此处不赘述。[ ]‘ ·179-182) (二)氐族的部落名号 《魏略·西戎传》日:“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 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 在福禄,或在淠、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磐瓠之后, 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类而处 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号日盖稚,各 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 ] ·。 由这则材料来看, 氐族根据衣服的颜色而称之为青氐、白氐,或日蚺 氐,相互之间的称呼则日“盖稚”。 青氐 为古代少数民族氐族的一支,也称为乌氐。 从《魏略·西戎传》中的“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来看,青氐得名源于氐人中有一部分人因穿着青 色的衣服。而更多关于青氐内容的记载,因文献 资料的缺乏,我们已无法考究。 白氐 古代少数民族氐族的一支。白氐亦见于《北 史》,《北史·氐传》言:“自’淠、渭抵于巴、蜀,种类 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根据唐作藩先生 的《上古音手册》,故和邦同声,所以故氐(即白 氐)可能就是《史记·秦本纪》中的邦戎之 后。 《汉书·地理志》中就载有故道(今陕西 凤县一带)⑨,为故氐道的简称。依此来看,故道似 为白氐的聚居地之一。 蚺氐 氐人的一支,蚺氐也称为赤氐。《广韵》日: “蚺,大蛇”。《太平御览》也说“蚺为蛇也”。据此 知,蚺氐大致来源于氐人的图腾崇拜,其与上述青 氐、白氐因服色而得名是不同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青氐、白氐的称呼来源于其 服饰的颜色,而蚺氐则是因为图腾崇拜所致,这与 《魏略·西戎传》中的“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 其服色而名之也”的说法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青 氐、白氐、蚺氐等名称是氐族部落的名号,是区别 氐族某部落与另一不同部落时所使用的称呼。 氐人还有称为街戎、冀戎、佩戎者。街戎在上 面已经有所论述,冀戎,秦武公十年(前688年)攻 灭之,在其地设置冀城县(今甘肃甘谷县) 。《后 汉书·郡国志》汉阳郡冀城条下有“缇群山”,唐作 藩先生认为“缇”与“氐 音相近,缇群山可读作氐 群山,缇群山因氐人居住而得名。佩戎中的“佩” 也被称为骠、 ,像戎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在秦 穆公时被征服。《汉书·地理志》有 道,应劭注: 戎邑也”,《水经注·渭水》条注有:“渭水又 东南经像道县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斩戎之惊王”。 我们现已确切知道“隗”在魏晋时期为氐族大姓, 根据隗和 之间联系的分析,可以认为 戎亦是 氐族的先民之一。[ ]‘ 。 依此,早期的氐族部落 名号,可能还有街氐(又称故氐)、冀氐、 氐。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氐、羌的姓氏 姓氏是研究民族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 个民族的姓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因 此了解姓氏的特点,有助于深人认识这个民族的 历史。现将秦汉时期的氐、羌主要姓氏考证如下。 (一)羌族的姓氏 无弋氏 羌族无弋氏,《后汉书·西羌传》载有西羌始 祖“无弋爰剑”;《姓纂》卷二亦载:“秦厉公时,陇 西人有羌无弋爰剑”。 傅氏 《汉书·王莽传》载“是岁,西羌庞恬、傅幡等 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 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羌族傅氏,文 献见此一例。 庞氏 《汉书·王莽传》载“是岁,西羌庞恬、傅幡等 怨莽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太守程永,永奔 走。莽诛永,遣护羌校尉窦况击之。”羌族庞氏,见 此一例。 翟氏 《后汉书·西羌传》载“于是,东西羌遂大合, 民族历史 19 擎唐种三千余骑寇陇西,又烧园陵。”《东观汉纪》 有羌什长“翠便”,可见翠为羌姓。 吕氏 《后汉书·西羌传》有零昌羌,吕叔都,羌族吕 氏也暂见此一例。 马氏 马腾,右扶风郡茂陵县人。马腾母亲为羌人, 马腾也是羌人,则马氏亦为羌姓之一。 蒲姑氏 《姓解》卷二记:“蒲姑,羌虏复姓。”蒲姑氏较 早见于《左传》:“武王克商,蒲姑、商奄,”[6 《通典》卷一百八十云:“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 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 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 ]( 忉 是知蒲姑氏之 国,其地望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的石埠子 村。 唐氏 汉平帝时,蜡羌王“唐兜”屡受赤水羌欺凌,率 部千余人降匈奴。是知西汉时羌族有唐氏。 杨氏 《后汉书·西羌传》》载,赵充国曾击先零羌杨 玉于金城,留屯于此。马援曾遣归附的羌豪杨封 劝谕塞外羌人,皆来归附。今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有195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古代遗址中 出土的“汉归义羌长”印,笔者认为此印中的“归义 羌长”就是指归附的西羌酋长。按《后汉书·百官 志》中的“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邑君,邑长, 皆有丞,比郡、县”[ ]‘ 的记载,再参以《汉书· 赵充国辛庆忌传》中的归义羌侯杨玉,笔者认为可 以将印的主人与汉书中记载的此类羌豪联系起 来,因为就印的出土地、印上的文字、文献的相关 记载来看,具有极大的吻合性。 乡姐氏 《汉书·冯奉世传》载:“陇西羌乡姐旁种 反”,师古日:“乡所廉反,又音先廉反。姐音紫,今 西羌尚有此姓。而乡音先冉反”。宋祁注:“乡字, 下当有音字。”《通志》:“乡音陕,且音子且反,今合 二字为盏音,陕唐上元中有左金吾大将军、关西节 度置复,弟震贲。”《续通志》亦言:“乡姐,陇西羌 姓。”那么乡姐为羌姓无疑。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东向进入中原人数 增多,故羌族姓氏数量大大增加,据笔者的考证与 统计多达数十种,如:傍氏、捌氏、白氏、仇氏、昌 氏、狄氏、党氏、董氏、窦氏、东氏、邓若氏、夫蒙氏、 2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7期 巩氏、罕井氏、姜氏、俱氏、金氏、句岂氏、荔非氏、 梁氏、莫折氏、吕氏、鲁步氏、敛氏、雷氏、弥姐氏、 彭氏、蒲囿氏、蒲城氏、权氏、羌氏、茄罗氏、钳耳 氏、屈男氏、宋氏、输报氏、苏农氏、同蹄氏、王氏、 《宋书·氐胡传》记载略阳清水氐杨氏.“秦、汉以 来,世居陇右,为豪族。”是知秦、汉之际氐族已有 杨氏。除了被称为略阳杨氏之外,还有永阳杨氏、 仇池杨氏、百顷杨氏。而仇池杨氏,为汉武都白马 西羌氏、摘蒙氏、像氏、杨氏、研氏、姚氏、郅氏、赵 氏、昨和氏、钟氏。具体的内容,亦可参考陈连庆 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 但笔者也注意到,除了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以 之后。《括地志》日:“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 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皆氐类也。”前秦《邓太 尉祠碑》及《广武将军口产碑》,有军参事北地富平 杨洗、建节将军杨口、广威将军杨参、杨山多、建威 将军杨啕、录事杨头、寺门杨丑,部大杨小方、杨赤 外,尚有一些姓氏有待进一步考证是否为羌族: 甲氏 陈庆连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 认为潘岳《关中诗》中的“甲吉”为羌人。[10] ·狮 其 诗原文如下:“兵固诡道。先声后实。闻之有司。 以万为一。纣之不善。我未之必。虚晶谪德。缪 彰甲吉。”④但仅从此诗的文句看,似乎找不出甲姓 为羌姓的理由,姑且存疑。 纡氏 陈庆连引《广韵》卷十“虞纡”条:“又姓,后秦 有肥乡侯纡邈。”遂疑纡氏为羌姓。[m]( I2。。 但 他没有引出其他直接或是间接的材料做补充,因 此只是孤证,还有待探讨。 毛氏 羌族毛氏,在文献和实物资料中也找不到任 何线索,据《羌族调查材料》所载,今四川理县龙溪 乡龙溪寨回龙寺内钟上有毛万龙、毛贵林、毛二林 等。 ] 121)四川理县为羌族自治县,自古以来这 地区就是羌族的聚居地。按此推测,在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时,这一地区不排除有毛氏羌人居住 的可能。但本文讨论的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羌 族姓氏,因此晚近的材料不便作为依据。 总的来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羌族姓氏,除 了上述所载的以外,因为文献资料缺乏、无法考证 等缘故,只能寄于考古新发现,会有更多的羌族姓 氏被我们逐渐认识。 (二)氐族的姓氏 秦汉时期的氐族姓氏较少,据笔者考证,主要 有吕氏、杨氏,现引出如下: 齐氏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氐人大豪齐钟 留为种类所敬信,威服诸豪”;同书《孔奋传》称齐 钟留是武都氐人。西晋末,关中有“氐帅”齐万年 领导各族大起义。 杨氏 杨氏为氐族中的大姓,追溯其源流是很早的。 平、杨秀、杨光香、杨洛平,皆为氐人。⑧ 吕氏 《晋书·吕光载记》:吕光“先祖吕文和,汉文 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吕光,吕婆楼之 子,“略阳氐人也”。前秦《邓太尉祠碑》有军录事 冯翊吕骞,后秦有安定太守吕超,北周《建崇寺造 相记》有龙骧将军、都督浙州刺史吕兴进(秦州 人),皆为氐人。 窦氏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夏四月,曹操自 陈仓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 服,五月,公攻屠之”[ ]‘ 。是知氐人有窦姓。 雷氏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遣张飞、 马超从沮道攻下辩,“氐雷定等七部万余落反应 之”[”]‘ o¨。是知氐族有雷氏。 强氏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三月,蜀将张飞、马超 败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1 ]( ”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氐族大量向东迁徙的 缘故,所以文献记载的氐族姓氏频繁出现,据统计 有:仇氏、窦氏、董氏、啖氏、苻氏、樊氏、费氏、苟氏、 盖氏、垣氏、焦氏、姜氏、雷氏、梁氏、吕氏、李氏、毛 氏、彭氏、齐氏、强氏、苏氏、单氏、石氏、邵氏、屠氏、 隗氏、王氏、魏氏、卫氏、徐氏、杨氏、赵氏、张氏。具 体内容可参考笔者所著的《氐族史》一书。 此外,据笔者的搜集研究,发现下面诸种姓氏 亦有可能为氐族姓氏,现列举如下: 伏氏 略阳伏氏,《晋书·姚襄载记》载,姚弋仲死 后,姚襄率户万余攻阳平、元城等地,屯于碥礅津。 后开始设置官属,其中以略阳伏子为左部帅。由 伏子的郡望来看,似为氐人。 令狐氏 《宋书·氐胡传》记载:略阳清水氐部落大帅 杨驹后杨千万,千万子飞龙无子,养令狐氏子茂搜 为子。杨千万养令狐氏子为子,看似令狐氏和杨 氏没有血缘关系。但若考虑到氐族部落大帅这么 重要的头衔,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应该从本族人 中产生。从这一点来看,令狐氏似为氐族。 潘氏 《魏书·杨大眼传》,杨大眼妻潘氏,善于骑 射,在攻陈游猎之际,大杨让其妻着戎装,潘氏鏖 战沙场,其表现为时人叹服,皆谓之“潘将军”。从 潘氏善于骑马、着戎装及潘氏与杨氏通婚来看,似 乎为氐人。 由氏 《史记·秦本纪》载,秦王使由余谋伐戎王,攻 伐义渠等十二国,开地千里,于是称霸西戎。李斯 的《谏逐客书》载:“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 得百里奚于宛。”[H] · 按由余出于戎,从氐人也 被称为戎人的一支来看,由余当为氐人。陈庆连 先生也认为由余为氐人 m]‘ 。 。 余氏 余氏出自西戎,《广韵》及《风俗通》均言:”余 氏,为秦由余之后。”由余的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氏, 逐渐演为由氏和余氏。按由为氐姓,那么其子孙 所命名的余氏也应为氐姓。 鱼氏 《晋书·苻生载记》记载前秦有广宁公“鱼 遵”,从鱼遵与梁平老、吕婆楼、强平等氐人宗室一 起并列来看,其地位显要,当为氐人。 澹氏 《十六国春秋》、《晋书》均载啖氏为氐姓。而 《通志略》日,啖氏“亦作瞰,前秦有将军啖铁,又啖 助,治春秋。大历水部郎中啖彦珍,会昌进士啖 鳞,避武宗讳,改为澹,望出河东。”[ 1( 。’ 依此,由 啖氏所改的“澹氏”也应为氐姓。 三、氐、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 氐、羌姓氏的命名的途径,目前没有专门的论 述,笔者仅就自己所见的文献作以下综述。 (一)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 1.以邑为姓 《元和姓纂》载:“同蹄,又作同鞔或铜鞔。” 《通志略》中有辊氏:“亦为铜疑氏,风俗通云,晋有 铜鞔,伯华之后,晋之别邑也,今属威胜军,有故城 及铜鞔宫遗陆。”此为羌族以邑为氏的一个例 证。[ ](P_ 2.以族为姓 民族历史 2l 羌人以族为姓者,可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 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中所收录的《邓太尉祠碑》,其 上有“军主薄和戎西羌骑、世龙”,马先生认为:“此 人西羌是姓,骑是名,世龙是他的字,他所以姓西 羌者乃是由于此人人居冯翊后,尚无汉译的姓氏, 故以西羌为姓。”[ ]‘ " 3.以部落名为姓 西汉时,羌族以动物名、地名、种名为号的情 况较多,以动物名为号的如:牦牛羌、白马羌、黄羝 羌、参狼羌、黄牛羌,以地名为号的如:勒姐羌、卑 滴羌,以种名为号的有研种羌等。我们可以在这 些部落名与姓氏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如巩唐羌与 巩姓,马兰羌与马姓,唐牦羌与唐姓,乡姐羌与乡 且姓,傅难羌与傅姓,白狗羌、白马羌与白姓,邓若 羌与邓若姓,罕开羌与罕井姓,句岂羌与句岂姓, 钟羌与钟姓,这种以部落名为姓是羌族姓氏的一 大特点,需要引起著史者的极大注意。 罗新的《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一书,为我们也 提供了这种例证,他提到:鲜卑的姓氏中,他骆拔 氏(骆氏)、柯拔氏(柯氏)、拔拔氏(长孙氏)、俟力 伐氏(鲍氏),高车诸部中的斛拔氏(贺拔氏)等, 这些北族姓氏来源于部族称号,部族称号来源于 部族首领的个人名称,而部族首领的个人名称又 来源于他的政治名号。 有理由相信,秦汉至南北 朝时期的羌族姓氏与其部落名号之间,也同样存 在类似的联系。 4.复姓简化 羌族复姓简化的特点是直接减字,即在原来 复姓的基础上,减去一个或是几个复音字,留下一 个在汉姓中常用的单音字,如昨和氏改和氏,屈南 氏改屈氏,夫蒙氏改蒙氏等。另如累姐种称为雷 氏,也属于此种情况。 5.直接改姓 《旧唐书·高仙芝传》、《旧唐书·突厥传》等 均称“夫蒙灵备”为安西都护或是安西节度使,而 在《旧唐书·李嗣业传》、《旧唐书·段秀实传》等 中则将“夫蒙灵备”称为“马灵管”。又如《新唐 书·孝友传》载,关中同官有“同蹄智爽”、“同蹄 智寿”两兄弟,而这两人在《旧唐书·孝友传》中则 记为“周智爽”、“周智寿”。这种直接改姓的依据 是什么?尚有待考证。 6.音译 即用汉字写音或改用字形,字形符号只要同 音即可。如钳耳氏,《元和姓纂》作“虔仁氏,音讹 2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o15年第7期 为箝耳氏。”“仁”与“人”是同音异译字,虔仁在东 汉时也称为虔人。《通志略》载:“梁天监初有钳耳 期陵,自河南归化。”[ 盯) 综合来看,羌族姓氏命名的途径并不简单,这 里论述羌族的姓氏命名途径时,仅仅谈的是命名 的一些方法,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待探讨。 (二)氐族姓氏的来源与命名途径 就己见的文献来看,氐族姓氏的来源同羌人 样,源于多种。有从部落名号中演变而来的,有 从部落名中截取出来的,此外还有其他来源,如借 用其他民族的姓氏等,以下试做论述。 1.以山、水名为姓 氐人仇氏,以陇右武都分布最多,而其来源当 与仇池有关。仇池即水池,因山有天泽大池,故名 仇池山。对此神奇的自然景观,氐族先民视之如 神,对其顶礼膜拜;或引以为氏族部落之名及至人 之名,皆有可能。若此,氐族之仇氏,如释其意,则 出自“水”之族。 2.以物为姓 少数民族以某些祥瑞之物作为姓氏,见于史 籍的有前秦的氐族苻氏。苻氏先为蒲氏,因其家 池水生昌蒲,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人遂以为蒲 家,因以为氏焉。后在苻洪时期,改蒲氏为苻氏。 3.以部落为姓 氐人啖氏,即以部落名为姓。北魏有“啖提 氐”,《宋书》说“又遣文德伐啖提氐,不克。”据此, 则“啖提”当为部落名。后有氐人取“啖提”中的 “啖”为姓氏,《通志略》记载前秦有“将军啖 铁”_1 ]( ,据《晋书-姚兴载记》,啖铁为武都 氐人。 4.以地名为姓 《通志略》在“氏族略”中提到强氏,日:“苻秦 录有强永、强帛,姚秦有强起、强斌,西阳侯强京, 并略阳氐人”l15l(P· 氐族强氏,似与地名“溺 川”有联系。溺川即今洮河上源,其地在今青海东 南、甘肃I临潭以西。滔川左右,多氐、羌部 落。_5 “∞魏正始元年(240),魏将郭淮徙泓中氐 人三千余户于关中。 四、氐、羌姓氏演变的特点 据史籍所载的羌人的姓氏来看,秦汉时期,羌 人的部落名号与姓氏同时在使用,而且是部落名 号较多,姓氏较少,出现的姓氏有单姓,也有复姓。 具体来讲,如出现的部落名号有勒姐、良封、靡忘、 盆句等,出现的姓氏有杨、蒲姑、无弋、乡且、傅、 窦、吕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的姓氏众多, 而出现的部落名号则逐渐减少。这反映出一种趋 势,即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往后,羌族的姓 氏出现越多,而部落名号出现的数量越少。 根据上述情况还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羌族姓 氏主要以原始姓氏为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羌人的原始姓氏如夫蒙、同蹄、屈南等复姓以及 党、姚等单姓开始出现,同时取外姓的数量也在不 断增加。时代越晚,羌人取外姓的频率越大,而且 这些姓氏的分布基本集中在河湟地区、关中地区 以及中原等地。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至少可以说明由于历史上 羌族的主动或是被动的迁徙,导致了羌族与其他 民族的融合以及羌族姓氏的变迁。 氐族姓氏方面,秦汉时出现的氐族姓氏较少, 仅有窦、杨、吕、齐、雷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氐 族姓氏开始大量出现。在这些姓氏中,除了杨、 强、姜、苻、吕、啖、仇为氐人较原始的姓氏外,其余 氐人姓氏则多取自汉姓,正如《魏略·西戎传》所 言:氐人“各自为姓,姓如中国之姓矣”¨4]( 。 此外,在氐人的姓氏中,王、窦、杨、吕、雷、梁、 董、仇、赵、姜、彭,为氐人和羌人共有之姓。而其 中的王、杨等姓,中原早已有之。具体是氐人取自 羌人的姓氏,还是氐人取自其他民族的姓氏,现在 考证起来难度较大,有待做进一步的讨论。但据 此可以看出,自秦、汉以来,氐、羌两族之间以及氐 羌与其他民族之间,就已经有了互动往来,正如考 古学上所讲的文化圈的重合一样,族群之间是存 在经济、文化交流的。 从整体看,氐人姓氏的演变呈现以下特点:其 时代越晚,取外姓的就越多,而且数量越大。 结合上述分析来看,秦汉时期出现的氐人姓氏只 有窦、杨、吕等氐人传统姓氏,而到魏晋南北朝时 期,一方面氐族原有的姓氏陆续出现,另一方面随 着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氐人取外姓的数量 在不断增加。其二,从氐人姓氏出现的分布区域 来看,特别是陇东地区、关中的渭河北岸,氐人取 汉姓的相对较多。其中除了两族在地理上的接近 之外,还关乎氐人与汉人的融合程度,即融合速度 越快,汉姓出现的频率越大;融合进程越慢,汉姓 出现的频率就越小。这一点,与羌人和汉族融合 进而导致姓氏变化的情况类似。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秦汉至南北朝氐、羌两 民族历史 23 族的部落名号和主要姓氏,氐、羌族姓氏命名的途 径,氐、羌姓氏演变以及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 特点,从而更加有助于理解中国少数民族部落名 号和姓氏来源、演变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深化了 这方面的研究。 当然,关于氐、羌姓氏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 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氐人是否像羌人那样也存在 大量的复姓?除了上述所列的姓氏外,还有哪些 氐、羌姓氏至今还没有发现等等。这些问题都希 翼于新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出现,以及更多的学 者参与探索。 注释: ①参见张广大《析(赐)支河曲之地望考略》,载于《西北民族 研究》1990年第2期。 ②参见李峰、王麟《青海省海晏县出土的新莽钱范》,载于《中 国钱币》1990年第3期。 ③参阅边章《两汉的护羌校尉》,载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91年第1期。 ④参见王子今《西河郡建置与汉代山陕交通》,载于《晋阳学 刊》1990年第6期。 ⑤参见李之勤《元明清连云栈道创始于北魏迥车道说质疑》, 载于《历史地理>>2006年第21辑第249页。 ⑥参见郝玉屏《甘肃方志通览》,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7页。 ⑦参见潘岳著、王增文较注《潘黄门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 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在该书的注释中将甲吉作为羌人名 号来看待。 ⑧参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5页。 ⑨参见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72页、168页。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段颍传(卷65)[M].北京:中华 书局,1965. [2](南朝宋)范哗.后汉书·西羌传(卷87)[M].北京:中华 书局,1965. [3]魏长青,杨铭.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部落考[J].青海民族 研究,2014(1). [4](西晋)陈寿.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卷30)[M].北 京:中华书局,1964. [5]杨铭.氐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王伯祥选注.春秋左传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州郡十(卷180) [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刘冠军.灵门故县考[J],齐鲁文化研究,2010(9). [9](南朝宋)范哗.后汉书·百官志(志28)[M].北京:中华 书局,1999. [1O]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M].长春:吉林文 史出版社,1993. [11]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羌族调查材料[z].成都: 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 [12](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1)[M].北京: 中华书局,1964. [13](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卷25)[M].北 京:中华书局,1964. [14](秦)李斯撰,张中义等辑注.李斯集辑注[z].北京:中 华书局,1964. [15](宋)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收稿日期2015—03—25责任编辑李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