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央视评论员的“第三种话语方式”——以《新闻1+1》为例

2020-01-31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12卷第6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1.12 No.6 Dec.2011 2011年12月 论央视评论员的“第三种话语方式" ——以《新闻1+1》为例 郑伟卢迪迪 [摘要]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越来越难以被垄断,新闻无法被独家占有,然而对于新闻的解读却 可以独树一帜。新闻评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各级电视台节目中,成为媒体宣扬自身独特报道角度的 窗口,也成为正确舆论导向的标杆。与此同时,媒体的监督功能也曰益发展和显现。然而,在当下,怎样 的评论方式更适合于现有体制,如何更有分寸地进行负面新闻评论,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评析了中央 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的评论风格,探讨了区别于官方与民间的“第三种话语方式”。 [关键词]新闻评论;白岩松;第三种话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22.2[文献标识码: IA[文章编号]1009—5101(2011)06—0025—04 [收稿日期]2011—10—15 [作者简介]郑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 播音学研究(北京 100024);卢迪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语言研 究(北京102488)。 在改革开放之前,广播的功能较为单一,更多只是作为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宣传手段而存在。随着时 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广播电视行业的功能也日趋丰富。除了仍旧履行着重要的喉舌职能,还发挥着娱 乐、监督等功能,并且日趋回归其本真的新闻属性。在新闻竞争的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 息越来越难以被垄断,所谓的“独家新闻”已经成为昨日黄花。如何在这个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在新 闻竞争中保持优势,就要看能否在新闻被报道之后找准第二落点。 新闻本身无法被独家占有,然而对于新闻的解读却完全可以独树一帜。于是“新闻评论”节目越来 越多地在各级电视台开设,成为媒体宣扬自身独特报道角度的窗15,也成为正确舆论导向的标杆。如果 说播音员是将现象更准确地传达给受众的话,那么评论员就是将本质更精当地解读给受众。 与过去党报当中的“署名评论员”不同,当下的电视评论员越来越褪去了意识形态的色彩,逐渐平 民化。这体现在评论角度及遣词造句的平民化。但是,我国目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媒体的性质依旧是 “党和政府的喉舌”,言论的自由是有限度和范围的,评论员依旧是“戴着镣铐的舞者”,不仅要做到对丑 恶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还要时刻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与维护政府形象,更要兼顾收视率。这就对“分 寸感”要求极高。批判的力度过猛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意识形态的色彩太浓,会让收视率大为 滑坡。对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明显。 在当下仍旧活跃于荧屏的央视话语精英们,大多数起家于1993年。在1993年至2003年这10年 当中,他们逐渐掌握各种话语权,在荧屏前纵横捭阖、独当一面,这1O年不仅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变革的 l0年,也是央视评论员(或记者型主持人)处于巅峰的l0年。经过时间的历练,央视话语精英们逐渐形 成了自身独有的语言风格。2007年,白岩松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作MFA课程讲座,曾对 央视评论员的语言有过这样的定义:“区别于官方话语系统与民间话语系统的第三套语言系统。” 诚然,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用“语言系统”来形容央视评论员的语言是不够严谨的,那么,我们不妨 ・25・ 用“话语方式来替代”。笔者认为,所谓“官方话语方式”,是以党报党刊为代表,其行文注重逻辑,立场 鲜明,辞藻华丽,理论丰富,但是重理性却有失活力,同时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所谓“民问话语 方式”是以市井俚语,网络言论为代表,其语言激烈奔放,针砭时弊,鼓动性强,但零碎、肤浅,往往更倾 向于情绪宣泄,关注的视角呈现为局部、微观,片面并且时而激进。而“第三种话语方式”是介乎于官方 与民间的,笔者将其特点概括为:理性却不呆滞,活泼而不随意,通俗但不低俗。 一、理性却不呆滞 理性是央视评论员基本的特征,也是评论工作当中必须要牢牢掌握的,否则便会有失客观和公允, 不仅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且也会大大丧失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然而如果仅仅以理性为标杆去进行评 论,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这是很不够的。如果只是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学者保持严谨和理性,没问 题,但是评论员是在大众传媒当中,以电视为媒介,让没有经过任何学术训练的人能够看懂,能够爱看, 就要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否则,单纯的说教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普通民众已经习 惯了在休闲的时候从电视当中获取信息以及娱乐,人们对于枯燥内容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这使得 传媒工作者在传播手段上开始不断翻新,努力呈现出生动、活泼的传播局面,而不让人感觉到呆滞。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栏目,就打破了评论员一人面对镜头对事件进行点评的格局,另配一位 主播,与评论员进行一问一答式的互动,在大众传播的语境之下,有了人际传播的特点,让受众感受到一 种平易与亲切。在语言上,评论员白岩松也努力呈现出了“理性却不呆滞”的语言特点。《新闻1+1》 2008年9月19日的节目主题是关于三鹿奶粉,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公共话题。该期节 目的标题是“牛奶=蛋白质十脂肪……+监管”,让人耳目一新。节目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国家已经取消了食品类企业的免检制度,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当2001年实行食品免检制 度的时候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么一个制度? 白岩松:我先插另外一句话,其实我希望将来这个制度被取消了之后,也永远不要再回来,因为这里 的确存在着一些有可能钻空子的漏洞。比如说回到你这样一个问题,在2000年的时候,出台《产品免于 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是为了什么?“为了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 性,扶优扶强,避免重复检查,规范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所以制订了本办法。心是好的,用意 也是好的,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的很多条,尤其这条大家看一下: “产品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含三次)监督检查均为合格就免检了。”那我问你一 下,董倩,你是企业的老板,你招工,然后你下了一个规定:“白岩松们”,你们的衣服要得体,如果我连续 抽查三次,你们穿得都很得体,以后就不抽查了。我为了获得这样一个抽查的结果,还不是抽查,是直接 检查,那我那三次一定要穿得非常得体,然后发给了我一个免检的品牌,那我以后再穿短裤,穿拖鞋,你 管得着吗? 这段对话原本是对食品免检制度进行评价和解析,会涉及相关的法规,如果仅仅客观地照本宣科, 然后逐条进行释义的话,虽然比较理性客观,却显得枯燥乏味,而且由于专业性较强,受众未必能全部领 会。而评论员白岩松打的这样一个比方,不仅将枯燥的条文变换成生动的画面,还在反讽当中为这样严 肃的节目平添了几分黑色幽默,加强了批判的效果。 二、活泼而不随意 在评论类的节目中,打开生动活泼的局面是必要的,这样能大大增加节目的可观性,留住观众,保持 或提升收视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受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引导正确舆论 的作用。但是新闻评论类节目本身不同于娱乐类节目,它是具有极强的严肃性的,它所评论的也往往是 公共性的严肃话题,过分随意的调侃是不适合出现在这种评论节目当中的。调侃一旦过了头,就成了油 腔滑调,评论员言论的可信度也就被打了折扣。所以,在生动活泼的节目进程当中,其评论与观点保持 严谨与客观是极为必要的。 ・26・ 在《新闻1+1)2009年3月4日的题为《越身边越全国》的节目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白岩松:王岐山当时当市长的时候.,曾经跟我们有一次小范围的对话,探讨北京市文化发展。没有 想到我说了三点很怪异的。 主持人:很雷。 白岩松:对,我说北京这座城市必须在文化上包容摇滚乐的音乐人和那些北漂的美术家、诗人,以及 话剧演员和所有北漂的文艺界的战士,因为他们是北京文化的生产力和最核心的动力。北京要想在全 国有一点是别人打不倒的,那就是文化,可是为什么我们在政策和相关的态度上不包容他们。……第二 我说,在奥运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建议北.京多辟出一些地方,让大家可以涂鸦。国外很多城市都给年轻 人滑板、涂鸦等等,我认为那是年轻人有活力的地方,而北京很少。 主持人:你这个观点也雷了人家一下。 白岩松:对,我就看周围人的眼光一直在持续。 第三,我说政府少在文化方面把大家都给变成一样的。北京有一个高碑店,类似这样的地方,规划 的时候,怎么原来大家都挺有个性的,一家一家都不一样,现在门帘全成一样的了?还有,古玩城那怎么 就一下建了好几个古玩的大楼,将来怎么发展。王岐山市长听完我的话之后,突然喊了一声“好”,我不 知道他是被雷着了,还是接受了。 以上白岩松的这段“雷语”中,反映了其评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总是能举出一些生动的例子让人如 同听故事一般听他进行评论,而不仅仅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这段对话,白岩松提出了三个比较新颖的意 见,当中有关“北漂”“摇滚”“涂鸦”等字眼都是看似不够严肃的,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白岩松却有一 个极为严肃和有说服力的观点进行支撑,那就是关于首都北京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在评论的结尾 处,将北漂总结为巨大的生产力,所以应当善待北漂,不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而且其观点放在今天也 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三、通俗但不低俗 通俗易懂应当是一般评论类节目的基本要求,因为节目受众的阶层、职业、学历、素养不同,要以绝 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话语方式驾驭节目进程。在语言把握上,一旦分寸感缺失,通俗的语言就极易流于 低俗。在当今的电视荧屏之上,日益开放的言论空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话语权,许多人高调宣扬 “后现代主义”之名,却行低俗庸俗之实 媒体人手握公共宣传利器,如果与其同流合污,那么必将混淆 黑白,扭曲民众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在当下的广播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主持人或者评论 员出位的表演。杭州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评论嘉宾万峰,就在电视荧屏前向某县级市交管负责人 喊出“滚蛋,撤你的职”这样的粗话,这已远远超出了媒体监督的范畴,而沦为三俗之典型。 赋予大多数人以话语权,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仅仅是一种人权的进步,而非“人类 文明”的进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权的进步反而形成了阻碍与破坏人类文明的一股逆流——解 构主义:其论调是人类思想发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其产品是人类创造过程中的垃圾。”_l 所以,“通俗 而不低俗”应当成为包括评论类节目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的戒条。 《新闻1+1)2009年11月4日的节目《公布裸照,羞辱的是谁》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这是公开播出的一则新闻,岩松看完以后,心里什么感受? 白岩松:非常非常的不舒服,比如说其中的一句话,“你现在知道丢人了。”这里有一个潜台词,就是 我现在丢你的人也是正常的。我在这里要插一句话,我们在制作刚才的这两个片子的时候有加重了马 赛克的因素,因此已经几乎看不清,因为我们实在不能够接受马赛克打成那样一个程度,但稍认识他的 人还能够认出他来……另外回到那个警察执法的过程当中,其实很多人都在想,至于吗?当时她已经是 性服务工作人员,恐怕是一个手无寸铁,完全是弱势的,有必要揪她的头发吗?为什么不给她找一件衣 服呢?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让她穿上衣服呢?为什么要当众去问她你几次,多少个人?我觉得审讯也可 以去做这样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名警察知道记者在。所以,在这里隐藏着一种潜意识,就是说你只要 ・27・ 犯了错了,我对你做一切事情就都是对的。不对啊!我们来看一个这样的P ,我们先看对卖淫嫖娼的 处理,是违者处15日以下拘留、警告等等,请听清楚最后这句话,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也就 是说,普通的卖淫嫖娼不是犯罪,是违法。那么也要尊重,那这个时候就要涉及公民的人格,比如说同样 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就明确说,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裸照”本身是一个非常刺眼的词,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评论员在进行评论时进退失据,没有把握好 分寸,就极易剑走偏锋,将节目引向低俗。而评论员白岩松在节目当中并没有对“裸照”本身作太多描 述,而是由此而谈到人权,谈到暴力执法,谈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从而激发出公众最朴素的怜悯与同 情,在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引发了公众道德与伦理的思考。节目的标题是通俗的,评论是通俗的,观点 却是高尚的。 四、结 语 以上对央视评论员“第三种话语方式”进行了大致的分析,总结了其有别于官方与民间话语体系的 一些基本特点,虽然这样的话语方式仍旧有其缺点与不足,比如对一些专业性领域缺乏了解,从而做出 的评论不够准确等等,有待于在发展当中去改进,但是,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语境中,在高度碎片化、抽 象化的信息之下,央视话语精英系统理性、生动的言论仍旧是这个时代的坐标与声音,在社会上有着巨 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I]周海宏.从“不美”到“不是”艺术的底线[J].艺术评论,2004(3):9—12. 【责任编辑:李开拓】 “The Third Discourse Pattern’’of CCTV Commentator ——Ta ng“1+1 News”as an Example ZHENG Wei .LU Di.di (1.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Department of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China,Beijing 1(1 ̄)24,Chia;n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lling 102488,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it is more and more dificultf to corner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news can not be owned exclusively.However,the analysis of news can still be unique.News commen— tary which has become not only a window that media promote exclusively,but also the yardstick of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can be f0und increasingly in TV stations at all levels.At the same time,the supervi— sion function of media is growing rapidly;however,at the present,which commentary pattern is more suitable to the current system and how to comment the negative news are worth pondering.This article lays emphasis on the commentary style of CCTV“1 1 News’’including the“the third discourse pattern”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fficial speech and folk speech. Key words:News commentary;Bai Yansong;The third discourse pattern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