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趋势探讨
2023-09-16
来源:爱go旅游网
现代商贸工业 No.6,2O10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0年第6期 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趋势探讨 任 辉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泉,1t1 362021) 摘要:简要介绍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基本情况,接着介绍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形成和发展历程,到2003年基本形成15 +1的基本格局,最后探究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发展趋势。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趋势;格局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02—02 1长三角形成和发展 区域内涉及的经济、旅游、基础设施等重大战略问题展开了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三角 讨论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城市的合作。2003年, 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杭州、南京等14个市经协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充为16个城市包括新加入的台州。 委发起、组织 成立长三角十四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至 2长三角基本格局 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1997年,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方面,长 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 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 济协调组织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 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外 引擎;另一方面,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 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每两年举行一次。协调会在常务 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他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 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 织架构的l5+1综合经济区,长三角成为全球重要的先进 员市的协作办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机构就 制造业基地。 4.2典型样本向量选取 三种港口类别。运行过程可通过MATLAB完成,运行代码 有了所有类别的代表样本,就可据这些样本,利用训练 为net—newpnn,net=newpnn(P,T,spread) 样本与代表样本的核相似度来初始划分所有的样本,从本 其中SPREAD就是用来调节,使得样本以最佳的方式 文的角度考虑,从各个典型港口的影响因素出发,将这些影 拟合代表类别。通过MATI AB运行得到的结果为第一类 响因素和三个代表港口的同类因素比较,选取逼近性最佳 港口只有厦门港,其可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唯一主要港 为该类别的港口。 口存在;温州港、福州港、莆田港和汕头港同属第二类港口, 港口的影响因素复杂,本文利用RBPNN强大的自学习 作为重要港口进行重点发展;宁德港和泉州港为第三类港 能力,考虑其在缺少样本时也能运行良好的优势,选取通用 口,作为一般性港口对区域港口整体规划其辅助性作用。 影响因素。由于港口的分类标准和某一港口的类别会因具 5 结语 体情况变化而调整,随时间发展而改变,本文考虑时间影 港口的功能定位有利于海西健康发展,有效避免港口 响。这使得所得到的港口分类有较强泛化能力,长期内这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本文通过RBPNN的方法对海西西岸 样的分类也具有实用性。 经济区各港口在该区域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使得港 港口类别的影响因素可从港口本身的特点和港口所在 口规划可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进行。RBPNN结合Parzen概 城市的状况两方面考虑,且考虑到模型本身的延伸性,最后 率密度函数估计法和Bayes最优分类规则,分类效果显著。 选定港口分类指标为货物吞吐量(X1)、货物吞吐量增长率 RBPNN运行结果厦门港是海西唯一主要港口,取决于厦门 (X2)、集装箱量(x3)、集装箱量增长率(X4)、GDP值(X5)、第 的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对外贸易活动频繁等优势。厦门港 一产业比例()【6)、第二产业比例(X7)、第三产业比例(X8)、 利用其优势发展深水港日,在提高货物量的同时调整货物 进出口贸易总额(X9)、人口(X10)。 结构,集中发展集装箱运输,起中心作用。温州港、福州港、 4.3典型港口选取 莆田港、漳州港和汕头港这五个重要港口分属三省,各行政 海西涵盖的港口众多,对各港口进行选择是必要的。从 区应相互合作,强化一体意识,协调发展。各港口据各自货 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港口的自然条件等各方面进行比较, 物特点,自身优劣势,取长补短,实现双赢的结果。宁德港 本文选择了温州港 宁德港、福州港、莆田港、泉州港 厦门港 和漳州港属一般港口,竞争不强,单独发展潜力不大。宁德 和漳州港、汕头港这几个港口进行比较分类。这些港口是海 港可并入福州港,使福州港成为海西的另一区域性主要港 西的重点发展港口,但各港口的定位不同,需进行分类。 口和厦门港口形成南北呼应局面。漳州港可并人厦门港进 4.4样本训练及结果分析 一步强化厦门港中心地位,也可提升漳州的地位。 据所得样本集和相关因素,可建立所需的模型并通过 MATI AB强大的神经网络工具进行训练。先确定每个港 参考文献 口为一个训练样本,港口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样本向量的神 [1]武骁,宗蓓华.我国沿海集装箱港口层次布局问题研究[J].交通 经元,所有港口为训练样本集,构成模型的输入向量。其 运输. 次,将最为代表样本的各港口的影响因素及关系作为输出 [2]胡明.港1=7网络体系规划方法研究[Dj.大连海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向量。最后,运用最大相似度方法确定各个样本归属于那 一1O2一 现代商贸工业 NO.6,2010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一2010年第6期 长三角有明确的城市群功能定位。长三角包括了上海 核即强化上海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 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确定上海城市群为核 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心,南京、杭州城市群为副中心。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 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 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 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 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 竞争力提升。 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建成具有世 的世界级城市群。 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 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形成沿高速公路展开的三条城市 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 发展轴:第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沪宁城市 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 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等;第二条是沿沪杭高速和 量,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 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 地区乃至全国发展的区域。 等;第三条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 一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三条轴线共同构成了长三 角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字形城市空间 格局。 城市群圈层结构进一步完善,形成四大圈。第一圈指 上海这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第二圈指包括苏州、嘉兴、南 通在内、距离上海10O公里以内的“一小时紧密都市圈”;第 三圈指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在内 的、距离上海300公里以内的“三小时都市 ”;第四圈指包 括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芜湖、马 鞍fli,乃至合肥、九江等。 随着杭州至南京轴线基础设施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 的建成,杭甬发展轴的作用不断凸现,宁波可能与上海、南 京、杭州共同构成长三角未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在长 三角开发过程中,像上海、南京和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充当 了增长极,起着扩散作用,而沿沪宁、沪杭、杭甬等Z字形或 菱形产业带则充当了增长轴的作用。 3长三角经济和格局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 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 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长三角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实践区 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长三角功能定位 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 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 市群的地区。长三角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石 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 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 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 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 建设方面,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 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杭6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 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发展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 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长三角提出资源配置和生态 环境保护方案,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 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 江、沿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杭线及其 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地区则控制土地 开发强度。长三角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 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 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 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 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形成“一核六 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 市区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 产业向沿江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 态良好的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 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 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 加工业和重化工业,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和城 镇聚集带,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 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 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 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 合经济带。 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向中西部辐 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 量及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 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 及资源加工,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 序发展的发展带。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 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 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 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 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正在发生着质变。 几年前,城市问的竞争大于合作,现在合作动力远大于竞 争。初期,长三角的发展以投资推动、资源消耗为主,由于 资本、资源等的稀缺,以争夺要素为目标的竞争在长三角城 市间展开。各地争相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制造业、劳 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长三角发展主要特征。 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其资本集聚效应已显现,资本 要素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限制远不如从前。且随着土地、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合 于长三角发展。创新,这一发展要素正成为长三角新的限 制。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创新要素——人才、技 术、信息的分布和集聚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上海作为长三 角龙头,无疑是集聚创新要素能力最强的地方。不过,相对 于资本、资源等发展要素,创新要素有着共享的特性,由此 长三角城市问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长三角人才开 发一体化共同宣言》、长三角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等不断深化 基础上,长三角正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深化彼此间合作。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