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23-03-31
来源:爱go旅游网
摘ill,,■点分祈 ■t'J—J‘-l-_ 新时期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 ̄.-j--策 一陈_李如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梅河海大学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我国虽有乐善好施的悠久慈善传统,但适应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时期慈善文化尚未形成。因此,本 文认为应把握良好历史机遇,建设新时期慈善文化。文章指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内涵,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 出建设新时期慈善文化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慈善 慈善事业 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一直都是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 理念,古已有之。我国虽有悠久的慈善传统,但就目前我国慈善 事业发展现状看,浓厚的慈善氛围和文化尚未形成与健全,公民 中经常性的慈善捐助和义工比例不高,社会中“为富不捐”或者 “劝捐”、“迫捐”等被动慈善者多等慈善不足的现象仍十分明 显。慈善文化的缺失、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迫切要求建 设新时期慈善文化。而过去的多灾多难的2008年又为建设新时 期慈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2008年我们经历了年初的 冰冻雨雪灾害、经历了“5.12”汶川I特大地震。这个多灾多难的 年份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全民慈善活动。 “慈善”、 “公益”成为极具普世价值的词汇,与财富、公共观念、社会责 任等融合在一起,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精英思想,正被越来越多 的中国人欣然接受。因此,我们要把握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建 设、普及新时期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整个文化 大系统中慈善文化属于深层文化。人类自从开始了社会生活,便 在物质生活需求之外有了对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的追求,人们 希望在权力、法规这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之外,在人的精神上树 立一种人人爱人、人人互爱的道德规范,于是便出现了各种不同 的哲学的、神学的、伦理学的观念和学说,而这些观念、学说一 旦被广泛接受,又会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成为~种民族的文 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便成了慈善文化的雏形。慈善文化雏形在 流传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上的文化因素也更多起 来。虽然慈善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各个民族对慈善文化的定 义不同。但就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来说,慈善文化是一个综合 的体系,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内涵是平等博爱、 社会责任、我为人人和依法行善等社会理念的综合。 一、建设新时期慈善文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在慈善思想的影响下,民众中也形 成乐善好施、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一定的 历史时期也曾出现不胜枚举的慈善家群体和连绵不绝的传统慈善 活动。但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出现了4O年的中断,这大大影响 了慈善文化的历史继承。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起步 于2O世纪90年代,并且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经过近20年的 艰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我国慈善 事业、慈善文化的这种发展现状显然与我们建设新时期的慈善文 化是极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场现代化》2010年1月(下旬刊)总第600期 1.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现代意义的慈善文化体 系,我们依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历史信仰。五千年的文明 史,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积德”思想,墨家“兼爱” 思想,佛教的“悲智双运”思想等都已经成为我.ff]民族精神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可以说中 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仁爱慈善思想的民族,形成的乐善好施的传统 美德是今天我们发展慈善事业的弥足珍贵精神财富。但同时我们 必须看到这种传统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两个前提基础之上的:一 是人格不平等,这种爱是怜悯、是同情、是恩赐、是“嗟来之 食”;二是有限的爱,是熟人社会的爱,这种爱多表现为“造福 桑梓”,邻里之爱。显然我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与现代慈善事 业所秉承的人格平等,人性尊重的大爱和爱无界限的博爱思想之 间是相去甚远的。 2.从中观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政府 对慈善事业的干涉较多。中国作为官本位的社会体制,慈善事业 也多是政府官办,这就造成社会成员对政府有强烈的依赖感、缺 乏自主精神。使慈善事业出现政府强势主导与社会化不足问题、 劝募的“运动式”与救助的“简单化”问题等等。其次,慈善机 构的公信力不足。由于中国慈善机制的不健全和监管不到位,使 得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不规范,慈善募捐的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 力,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慈善基金的运作过程不透 明,慈善公益系统的自律有待强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慈善 组织的公信力。捐赠人不了解受赠人。不了解自己所捐赠的钱经 过怎样的运作过程达到被救助人手里,慈善机构常出现“善款不 能善用”的现象。 3.从微观层面来看,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国内 企业社会慈善观念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在中华慈善总会举行的 相关活动中,往往是跨国公司致力于慈善事业,国内企业热情并 不高。而在慈善氛围比较浓厚的美国,每年捐赠到各类公益慈善 事业的资金占美国GDP的9%。而我国企业90%没有参加过慈善 捐赠,不少企业对于慈善有一个相当的共识:投身慈善事业并不 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一切以是否利己作为行动的准则。其 次,由于受我国慈善事业封闭性和内敛性的影响。老百姓总把慈 善当作富人的“专利”,认为普通人不需要进行慈善活动。在美 国,民众个人捐款占善款总额的75%左右,每年有30%的慈善捐 款直接从个人工资中划出,善款规模近年也呈上升趋势。2002 年,我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中美人均收入比为1: 38,而人均慈善捐款之比却达到1:7300。在我国,普通老百姓 ,热点分祈 ■■t J●■l ,—, 0-0_■ 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认为慈善只是富翁、大款的事,却看不 策,建立起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的免税程序,确实让广大的捐 到自己的力量。事实上,根据一些慈善事业发达国家乃至中国香 赠者能享受到免税的好处。(3)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 港的宣明会、乐施会等慈善组织的现状来看,捐款的公众大部分 和完善包括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媒体、公众的监督与 都不是太有钱的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的收入水平都低于社会的 评估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以此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约束 中等水平。正如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所指出的中国的公 制度。 益慈善事业要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平民的力量:平民慈善才 是慈善最根本的品格。 其次,建设新型慈善运作机制主要是指推进慈善运作社会 化、市场化、常态化:(1)慈善运作社会化,就是动员全社会所 有力量,各慈善机构广泛联系社会各个阶层,积小流成大流, 二、建设新时期慈善文化的对策 世界各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实践表明,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 发挥”共振激励”的作用,形成强劲的社会洪流。(2)慈善运作 个要素从内到外依次是:慈善文化、慈善意识、慈善能力、慈善 市场化,可以概括为”五化”。即筹资渠道多元化、慈善组织网络 环境。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慈善文化是最根本的要素,对慈善事 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灵魂”。因 此,为大力发展作为对社会资源进行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我 们更要把握历史机遇,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时期慈善文化。建 设新时期慈善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塑慈善价值观 为了在全社会重塑慈善价值观,我们要兼顾内核与外围两个 层面的 作。首先,整合国内外优秀慈善文化资源,摒弃我国传 统慈善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形成新慈善价值观所需的内核。整合 国内外慈善文化资源,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 “爱人 者人恒爱之”、 “爱出于心,恩被于物”、 “恻隐之心”、 “施 惠于人”、 “周济贫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及西方人的 “互济文化”、 “Love(爱心)”、 “Benevolence(仁慈)”、 “Fo rgiveness(宽恕)”、 “G ratitude(感恩)”、 “Share(分 享)”等善念,都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思想资源,都应将其融入到 我国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中。摒弃我国传统慈善文化中的落后因 素,如更多强调慈善是给予者的施予和恩赐,慈善者应该是“富 人”所为, “施由亲始”不习惯向陌生人捐赠等。其次,运用媒 体与学校教育的力量在全社会培育宣传新慈善价值观所需的外围 环境。媒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独特渠道,传播新慈善价 值观,让更多的个人、企业、团体、机构等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 中来。同时对社会的慈善行为进行价值评估和舆论导向。学校教 育不仅向学生传输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价值观培养的教 化功能。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 进行慈善价值观念的养成教育。西方许多国家都把慈善课程作为 重要的教学实践内容,如新西兰的中小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募捐义 卖活动,从小培养爱心,学会把慈善的美好愿望兑现成具体的行 动:也有不少国家的大学把参加义工等公益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 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举措都值得我们借鉴。 2健全慈善制度体系 首先,建设我国现代慈善制度,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务: (1)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 是还没有一部全社会总的慈善事业大法。因此要加快慈善立法 进程并不断调整并完善涉及慈善事业的各类法规。(2)逐步确立 统一、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和政策体系。通过提高慈善捐款税收 优惠的比例,实行凡是向慈善组织捐赠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政 化、救助活动多样化、运作管理规范化和慈善宣传常态化。(3) 慈善运作常态化,是指各种社会慈善机构根据自己联系社会的特 点,设计常态化捐赠机制,让社会爱心细水长流。 3.建立全民参与慈善的立体格局 慈善是一种全民文化,慈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政府、企 业、个人都有参与的义务与责任。因此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建 立全民参与慈善的立体格局。首先,在现代慈善事业中,政府应 转变自己的角色。政府应逐渐淡出捐助的主体市场,实现角色的 两个转变:一是从组织领导者走向规范引导者:二是从直接的管理 者走向间接的监督者。其次,企业要从文化的高度来探寻企业发 展与慈善事业的结合点,要真正把“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 的文明理念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予以固化,树立“企业公民”理 念,支持慈善事业,把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与慈善公益活动有机 结合起来,争取双赢的结果。最后,个人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是 慈善文化建设和传承的真正内驱力。个人要树立“人人可慈善, 人人能慈善”的慈善理念. 在具体的个人慈善活动中,慈善与贫 富无关,慈善人人可为。 要有一颗爱心,愿意付出时间和精 力,不论能力大小,都可以为别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慈善文化是一个综合体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建设新时期慈善文化要从当前最迫切的地方做起,更需要 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中国国民的慈善 观念和慈善行为会有走向成熟的一天,悠久的慈善传统也定能绽 放出文化新芽。 参考文献: 【1】山东慈善总会:关于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的几点思 考.2007一O9—07.http://www.sycs.net.cn/A rtic1e/showArtic1e. asp?ArticlelD。_427 【2】刘 莹:沈阳慈善文化理念识别系统的构建.2007—09—07 http://www.sycs.net.cn/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 417 『3】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关慈善事业之比较Ll】.山东社会科 学.2009(1) 【4】邓聿文:论从事业的角度看中国慈善的软肋UJ.中国党政干部 论坛.2007(10) f5】汪祖民:试论我国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基本问题及其 相互关系2009—08~21.http://hi.baidu.com/ylxt321/blog/item/ 8fB1b5dldal944a ̄f2cola html f6 J邢红梅 谢士法:论慈善文化的缺失与重构I.J】.商业时 代.2009(18) 《商场现代化》2010年1月(下旬刊)总第600期